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大数据时代,数据即共享,建立在群体理性和契约精神基础之上的共享价值观逐渐成为大数据时代的主要伦理精神。大数据时代共享价值观的主要伦理效应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破除因信息壁垒阻隔而形成的“信息孤岛”现象,促进信息的共享流转和价值转化。大数据时代,共享价值观面临着信息的高成本获取与低成本共享之间的矛盾、共享数据被污染的潜在风险,以及信息共享行为强化了媒介的“反向驯化”、“数据鸿沟”加剧了信息传播的不平等挑战。践行共享价值观,需要把握信息获取者与共享者之间的权利“平衡点”,强化社会监督与法治,以确保信息的科学和准确;充分挖掘智能技术在信息伦理建设方面的作用,以避免数据“过娱乐化”陷阱;注重共享的广泛性与公平性,以促进信息与数据负责任、有价值的共享。  相似文献   

2.
文明转型时期的中国理论思维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文明是第一个影响和支配了全世界的人类文明形态,但不是所有民族共享的文明形态。信息—生态文明将是全人类共享的第一个文明形态。现在,人类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信息—生态文明转变的历史时期。在这次文明转型中,如何规划我国的理论思维建设极为重要。我们必须以建设信息—生态文明为参照系,重新解读马克思,解读当代世界的实际演进,重读、改造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向我们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走向了大数据时代,作为人类价值选择和科技发展代表的生态文明和大数据技术不可避免地会在人类未来生活中产生交集。如何协调和融合生态文明建设与大数据技术成了我们在后工业文明时代最紧要的研究课题之一。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数据技术区别于传统认知在因果性关系的指导下借助随机采样追求精确性的思维模式,提出了基于彼此相关的大数据进行全体性把握的思维模式,而这种模式的改变在根本上符合生态文明发展的特点。显然,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未来发展的目标是一种建基于信息基础的文明形态,无论是其生产方式、技术、制度还是观念,都可以通过转化为数据信息而得到处理。从生产方式而言,生态文明主张扩大非物质的生产、实行生产的生态化,具体表现形式就是生产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而言,生态文明主张调适性的生态技术,具体表现为利用科技智能手段寻找清洁能源、寻找清洁材料、寻找清洁生产技术等;从制度管理上而言,生态文明要求一种整体性的共享共建式制度,具体表现为开放社会中的全体成员对信息的共享共建;从价值观念上而言,生态文明主张一种整体主义的有机生态观,具体表现为一种非线性、循环式发展的观念。生态文明关于生产方式、技术、制度和观念等的发展模式正好能够在大数据技术所具有的整全性、混杂性和相关性思维特征下得到很好的实践。因此,就大数据技术和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科技和文明形态发展的必然趋势来说,二者无论是在可能性上还是必然性上都将高度地相容。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源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本认识。它包含了我国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由浅入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果;丰富了中国传统自然生态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同时统一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复合生态系统”以及“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辩证逻辑主线之中;其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及积极建设“美丽中国”等四个方面,并具体落实到全面推行“河长制”,“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建设长江经济带和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共享绿色生态文明发展成果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5.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倡导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为应对全球生态问题、促进世界生态治理所提出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这一国际倡议的引领下,我国不仅与世界共享“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地球生命共同体”等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还通过构建绿色“一带一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动实践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了中国力量。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在继续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亟需构建出一套更加成熟完备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通过制度层面的梳理和分析,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以制度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的逐步深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都在为构建“人与自然友好相处、和谐共生”的美好社会而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其制度向度呈现日趋清晰、明确的发展历程,以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主要手段;制度发挥的作用效果在不同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上有所不同,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以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智慧和实践成果;新时代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进一步在探索与改革中逐步完善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从制度层面提供支撑和保障,共建共享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7.
信息文明时代以信息为核心资源和以互联网为主干技术的新特征与共享发展具有内在的联系.由信息的本性和互联网的技术逻辑决定了信息共享的泛在,而信息共享向经济活动领域的扩展就是分享经济的出现.信息文明催生的分享经济对于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具有促进和提升的作用,甚至对于社会制度的变革也具有潜在的意义.信息共享和分享经济的价值观升华就是"共享重于占有"的新价值观取代了工业文明时代以"占有"为目的的传统价值观,并引发了一系列优良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显现.  相似文献   

8.
建设生态文明 推进中国社会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党的行动纲领,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标志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成熟。本文拟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既是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问题。本刊为从多学科的视野解读生态文明,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和路径,近日特举办了“生态文明笔谈会”。与会者就什么是生态文明,如何面对生态文明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现刊出部分来稿,以推动这方面的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社区关键词     
《社区》2017,(28):6-7
养老地图 今明两年,北京市将建设养老大数据信息服务。目前北京市民政局正在与百度地图合作,研究“养老地图”,将民政局内部的养老院信息资源与百度地图共享。今后,老年人站在某个位置,只要打开手机地图,就能精准地看到周边有哪些养老院。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十个坚持”的基本命题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和深厚的哲学意蕴,其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实践论三个基本维度进行思想体系构建。其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为思想原点,解决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的元哲学问题;以生态历史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民生观等为逻辑展开,从文明形态、发展道路、价值立场等方面进行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的理论建构;以生态政治领导观、生态系统治理观、生态法治观、生态全民行动观、生态全球共赢观等为方法论指导,回答了“怎么建设生态文明”现实问题,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总的遵循,为建设美丽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大数据技术在功能和效果的高度融合上面临着时代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数字化“量”与大数据“质”之间,教学内容被动式灌输与大数据主动式输入之间,教学内容浓缩化、碎片式、拼接型与大数据传播信息广泛性、链接式、互动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和距离。在大数据的时代机遇面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从大数据核心特征、大数据实用化过程以及大数据信息传播规则入手,利用大数据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技术改良教学内容的编排逻辑,实现教学内容的分众共享,把控教学内容的话语权方向。为此,依托“协调、开放和共享”的创新发展理念,遵循大数据内容生产规律,运用大数据技术改变内容生产方式并借鉴大数据C2B定制模式,以优化教学内容动态格局,实现教学内容双向互动,并推进教学内容分群定制。  相似文献   

13.
[摘要]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国家“五位一体”建设高度,并明确提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美丽中国”诗化愿景。2013年“美丽中国之旅”正式成为我国整体旅游形象,进一步强化了生态文明建设对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旅游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充分考虑旅游利益相关者各方现实情况,强化生态文明开发观,确保旅游开发合理有序;倡导生态文明消费观,提升旅游者的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认知观,推动利益相关者各方积极参与;形成生态文明利益公平观,实现代内和代际公平。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十九大均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十九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的出台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但公众的参与程度与许多因素有关。在积极发动和鼓励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可发挥新媒体协商平台的作用,提高新媒体的回应能力,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公众应借助新媒体互动平台的功能,进一步提升生态意识,践行生态行为,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环保组织要发挥新媒体的聚焦作用,推动环保组织的成长壮大。  相似文献   

15.
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提出的依据及实现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党的十七大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并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报告,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而探讨生态文明形成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实现途径,对理解和落实十七大报告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地区正面临大开发的历史关键时期,建立地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必要而紧迫,建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是为黄河三角洲大开发提供文献保障的必要途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需要充足的文献信息资源,但目前该地区的文献资源现状是文献信息总量不足、文献分布不平衡、缺乏有效的文献共享、信息资源建设没有统筹协作,因此,建立地区文献共建共享机制意义重大.建立黄河三角洲文献共建共享机制,需要成立主管机构统筹协调,要建立网络共享平台,并且要发挥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地理环境社会作用的理论和实际作用,都未给予应有的重视。这是导致人们在实践上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关系,造成资源与环境问题严峻的重要原因。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并首次写人“生态文明”。这证明地理环境社会作用的原理正是科学发展观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哲学基础。重新认识和评价地理环境的社会作用,研究科学发展观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对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并自觉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两大抓手,二者协同配合是有效惩治环境违法犯罪、破解"以罚代刑、有案不移、有罪不究"难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基于相关实证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简称"两法衔接")机制虽已日臻完善,但该机制在实践中仍存在涉罪案件移送程序不畅、证据转化认定及审查困难、案件信息难以有效共享、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不力等现实问题.究其主要原因在于:生态环境部门与司法机关对立案追诉标准的理解存在偏差、缺乏长效性协商互助机制、案件信息共享和交互不畅等.立足生态环境保护"两法衔接"机制的现存问题、域外经验和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现实需要,应当通过加强涉罪案件移送协商互助力度,强化行政证据向刑事证据的转化认定、健全"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并加强管理、提升检察机关监督刚性等方式,以健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两法衔接"机制,形成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强劲合力.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具有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内在要求一致,生态文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阐明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观。文章通过解释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证明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应有内涵,同时以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