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灵生命化的散文传统王光明群星灿烂的法兰西文学天空,是我们所熟悉的.连一般的文学读者都数得出几个光辉耀眼的星辰:拉伯雷、蒙田、布封、卢梭、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乔治·桑、波德莱尔、左拉、莫泊桑、罗曼·罗兰、都德、普鲁斯特、萨特和加缨、罗兰·巴尔特,...  相似文献   

2.
娜塔丽·萨洛特,阿兰·罗伯·格里埃和米歇尔·布托尔是今天走运的作家。他们的小说一问世,批评界非但称赞为杰作,而且还把他们每一部作品都看作是现代小说进化中的一个转折点,说是“新的小说文学的成长”,是“新现实主义”的繁荣局面。罗兰·巴尔特曾经说,罗伯·格里埃的尝试,“其重要性不下于超现实主义之与现实”。让·保尔·沙特则发现娜塔丽·萨洛特的“写作技巧,使她超过了心理学主义而达  相似文献   

3.
中国道家思想在罗兰·巴尔特营建中性的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巴尔特认为禅宗语言是一种中性语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表现了中性不可为的尴尬处境;无为而无不为实现了中性以退隐的姿态对抗西方文明的梦想。道家思想在巴尔特眼中只是一个参照性的乌托邦,他将道家文化视为西方文化的对立面。同时,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巴尔特误解了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4.
罗兰·巴尔特写作理论述评吴春浩法国当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与批评家,罗兰·巴尔特(RolandBarthes,1915—1980)既完成了西方文艺思潮中存在主义向结构主义的过渡,也开拓了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化的道路。他撰写了大量文艺理论著作和文学随笔,其...  相似文献   

5.
余秀华在2014年年底至2015年年初,迅速爆红,在社会上以及诗歌界产生了一股“余秀华热”。时隔一年后,这种热度渐渐沉淀,批评界也开始思考余秀华的诗歌是否真的能够承担起文学界如此“热度”的阐释,余秀华是否担得起“语言天才”“天才诗人”“中国的艾米丽·狄金森”等称誉。结合罗曼·雅各布森的“主导”理论以及罗兰·巴尔特的“刺点”(赵毅衡翻译)两个符号学概念来细读余秀华本人最喜爱的一首诗歌:《我爱你》。从中可以管窥她在诗歌的温暖和向往之中带来的刺痛感,而这种刺痛正是犀利的语言以及经由此直接穿透到生命内部所感知到的诗歌独特美学张力所主导的。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学界,罗兰.巴尔特常被看作大力提倡文本内部自涉性和零度写作的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家。事实上,巴尔特一直有另一面,即以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来参与历史和文本建构。他的神话符号学融合意识形态批评和形式主义批评,揭示出在相似的语词结构之下所隐含的时代内涵,从而既有别于左派立场又不同于纯粹语言学。考察巴尔特的神话符号学,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他的复杂性,从"现代神话"的角度来观察大众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罗兰·巴尔特认为传统文学活动构造了一个以“作者”为中心的“写作神话”,为了解蔽这个资产阶级神话,他提出了“作者之死”的论断;于是,作者就转变为“抄写者”,与此相应,作品就成了文本。实际上,后期巴尔特称为“洋葱”或“踪迹”的文本是一个多中心且不断差异化的异质空间,其意义诠释具有无限播撒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它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后结构主义特质。  相似文献   

8.
[摘要]知识分子创造知识、传播文化,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们多从“普世”价值观和理想主义出发来评论现实。知识分子的这种特征早在18世纪的伏尔泰身上就已显现出来。二战以后,法国的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影响呈扩大趋势。论文以萨特、阿隆和福科为代表勾勒20世纪下半叶法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和意识形态特征。 三位学者都独立不羁,对法国的文化现实深刻地质疑,但萨特和福科属于左翼,阿隆则属于右翼。二战后,法国的知识分子深受全球范围内的两大意识形态斗争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他们开始回归到主要是监督权力,从事社会批评和捍卫一般意义上的人权这样一个社会角色。 20世纪末叶,大众媒体的扩张,法国知识分子的影响相对衰减,他们的声音日益被“媒体知识分子”所湮灭。  相似文献   

9.
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学观话语领导权的初步确立,是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运动时期。左翼文人知识分子(特别是激进派)主要通过三个层面进行建构:一、通过对创造主体的重新塑造,奠定了左翼文学的生产基础;二、对文学重新定义,为左翼文学开辟了发展空间;三、在传播与接受领域,为左翼文学建构了现实舞台。  相似文献   

10.
阿尔贝·卡缨认为:“文学从来都是形象的哲学。”这种看法完全适合于思想家让—保尔·萨特。萨特1974年8—9月在和西蒙娜·德·波伏瓦的最后一次谈话中说:“我要在提出我对世界的看法的同时,让我的文学作品或随笔中的人物,按照这种观点生活,我是在给我的同代人描述这种观点的。”可见,文学是萨特用来宣传自已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工具。1975年,米雪尔·贡塔问他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政治和哲学。”事实上,文学不仅是萨特参加当代社会政治斗争的武器,也是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媒介,萨特毕生对它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波伏瓦在她的回忆录中曾这样写道:“他既喜欢司汤达,又喜欢斯宾诺莎,他拒绝把哲学同文学割裂开来。”(《一个循规蹈矩的女子的回忆录》)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作家的“俄苏体验”作为现代革命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丰富了左翼文艺界的革命想象、异域感受;反衬了民众的生存境遇;影响了左翼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促使1928年中国文坛发生了“革命文学论争”;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创作与理论建设。这就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左翼思想家对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现状和社会主义前途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人类生存的理想状态,在经济上的不平等、政治上的不民主,以及文化和道德危机等方面都暴露出资本主义的本质缺陷。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他们勾勒出各种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如施韦卡特的“经济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彼得·德鲁克的“后资本主义社会”说,以及德因兹·迪德里齐的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的历史蓝图”。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定能给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13.
罗兰·巴尔特《作者之死》的出现,不仅动摇了传统文论中以作者为中心的写作地位,也暗示着巴尔特向后结构主义方向的转变。巴尔特在对作者身份问题的探讨上,延续了结构主义及后结构主义中反主体性的传统,力图推翻在文学领域中以作者为中心的文学话语体系。在传统的文学历史发展中,无论是作者还是批评家都曾以解读文学作品内在的蕴含意义作为阅读的最终目标。当巴尔特明确提出将作者从文学作品中剔除时,使得我们对文学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了文学本身。文学作品不再是提供某一种单一意义的载体,读者对文本的解读不再从作者身上寻找参照物,而是享有更为自由的文学空间,开启了新阅读理论的篇章。  相似文献   

14.
“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一二·一运动”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三次学生运动中,可以看出现代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不断追求进步的历史轨迹。周恩来在延安青年纪念“一二·九运动”十周年的大会上说,“五四运动未完成的任务,由一二·九青年运动继承起来,一二·九未完成的任务,由今天的青年运动(即一二·一运动——引者)继承起来。”三次学生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不同,但  相似文献   

15.
根据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价值观中最有代表性的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尼采的权利意志论、萨特的个人“自由选择”观、弗洛伊德的性解放论以及实用主义的“效用”价值观等,揭示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价值观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萨特与中国     
法国著名作家让·保罗·萨特辞世至今已有 2 0年了。这位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兼哲学家没有浪得虚名 ,其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在文学界、哲学界都具有实在的价值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萨特访华 45天所发表的观感分析其对中国的好感 ,以及他的思想及作品在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法国著名作家让·保罗·萨特辞世至今已有 2 0年了。这位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兼哲学家没有浪得虚名 ,其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在文学界都具有实在的价值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萨特访华 45天所发表的观感分析其对中国的好感 ,以及他的思想及作品在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五月风暴”以后,罗兰·巴尔特积极融入解构主义潮流,努力扮演文化反叛者的角色.具体策略就是以“中性”作为方法,瓦解语言结构中的聚合关系以及因聚合关系和多格扎而产生的话语权力.然而,在吸收怀疑论思想、即在话语伦理学中将中性和传统怀疑论结合起来以后,巴尔特思想解构的力度明显削弱,他逐渐沦为空想主义者.编织个人节奏性生活的乌托邦,成为他晚年的理论梦想.  相似文献   

19.
<正> 1 “冲突是生活的实质。没有它,个人生命便没有意义,而且所获得的也仅是甚为肤浅的生存价值”。以文化研究著称的露丝·本尼迪克博士在剖析了浮士德型的人之后,写下了这段话。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都是现代社会的浮士德型人。他们渴望无限,追求超越;但他们又是背负着极大的传统文化包袱的跋涉者,他们常常要在极为艰苦的精神冲突中前进。一颗灵魂,裂而为数。搏斗、撞击、痛苦、幸福。综观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蜕变的历程,我们发现乡情与理性的冲突始终是他们精神生活中的主要冲突。  相似文献   

20.
萨特悲剧《脏手》(1 947)中虚构的主人公与其回忆录《保尔·尼赞》(1 960 )中的现实人物保尔·尼赞有着相同的出身、相似的经历 ,并且都执著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脏手》与《保尔·尼赞》都是萨特为其朋友保尔·尼赞鸣冤而写的。但在 1 964年 ,萨特与卡鲁索谈话时 ,已超越了个人友情和纯人道主义理想 ,指出了雨果 (亦即保尔·尼赞 )的思想局限并从共产党“同路人”的高度予以了批评。这种转变是萨特思想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