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蔡亮 《日本学刊》2012,(5):81-94,159
日本农业协同组合作为日本最主要的农业利益集团,积聚了可以支配日本农业的巨大经济实力,同时拥有可以将经济能量充分转化为政治影响力的强大组织能力。随着"农协"社会统合能力的日益弱化以及民主党执政后从社会结构上对其形成的冲击,"农协"对日本政治的影响力已今不如昔。尽管"农协"仍能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力量,声势浩大地反对日本加入TPP,但从野田首相最终仍决定要参与TPP谈判这一点而言,若"农协"不能顺势进行改革的话,其对日本农业政策和日本政治的影响力势将每况愈下。  相似文献   

2.
日本农协的发展及功过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多功能、系列化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农协为提高日本的农业生产力,维护农民的利益和经济社会地位,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农协也开始受到尖锐的批评,日益陷入困境.为了吸取日本在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有必要对日本农协的功过及其改革进行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3.
世界各国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虽形式多种多样,但大体可主要分为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两大类。从广义上来讲,后者不仅包括通过采购农业生产资料和销售农产品来为农业的产前产后服务的购销合作组织,还包括农村信贷、保险、生活消费等合作组织。一般在农业发达的国家,后者则较为发达。日本的农业合作组织即农业协同组织(简称“农协”)就属于后者。一、发展的历史轨迹就世界范围而言,任何形式的合作组织都是伴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形成的,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后的大工业化生产过程中,极大地冲击了小生产的经营活动,使得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以下简称农协)是根据1947年日本政府颁布的“农业协同组合法”建立起来的农业合作组织。它本着“自主、自立、相互扶助”的精神,由农业生产者自愿联合,以增强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进而发展国民经济为目的,通过所经营的各项事业最大限度地为会员服务。  相似文献   

5.
谢双明 《社科纵横》2010,25(1):1-4,7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东方农村合作经济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探讨俄国、中国、印度等国农村小农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中提出来的。马克思、思格斯主张通过合作社实现农民由小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从小农经济向社会化大生产过渡;认为合作化必须坚持自愿、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的原则。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农民合作经济理论,认识到社会主义条件下合作社的发展就是社会主义发展,重视农民流通领域的合作。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合作事业,但他只重视生产领域的合作,轻视流通合作,以农业的集体化取得了合作化。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就认识到合作社运动对组织和解放农民、支援革命战争的重大意义,可以说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领导了规模巨大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留下了丰富的理论遗产。  相似文献   

6.
李小丽 《求是学刊》2006,33(6):62-6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以农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取代供销社、信用社等传统的农村合作组织制度,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已成为带动农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国新农村社会发展的综合反映。文章以黑龙江省为例综合阐述了我国现阶段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概况及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分析了黑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适应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合作组织制度的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7.
岳爱娴 《社科纵横》2010,25(9):29-30,45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我国农村最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是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最新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既要看到取得的成绩,又要正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针对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的立论依据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云 《学术交流》2006,3(3):94-96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和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的具体实践。在实践中应注意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挥组织作用,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多元启动,强化积累功能;发挥支持功能,实施政策倾斜。在创新实施中转变政府角色,从培植主导产业、构建市场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强化金融和信息服务等方面营造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相似文献   

9.
雇佣小农发展对土地流转的影响尚未引起重视.基于豫东典型村庄的调查发现,当地农业已由主要依赖家庭劳动力转变为依赖雇佣工人和机械进行生产,并出现了完全雇佣式的小农生产,为农民提供了土地流转的收益参照.在农业集约化水平偏低和确保流转质量的前提下,雇佣小农的成本低于流转临界成本,这一成本差决定了当地土地流转的“遇冷”.结合全国性数据,分析了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的成本差及区域差异,论证得出粮食安全与流转质量之间的张力导致土地流转后的非粮化和农民利益的损害两种倾向,认为应积极发展入股、合作等农民受益主体型流转,谨慎对待租赁、转让等非农民受益主体型流转.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6,(10):37-40
农民合作组织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的新鲜事物,推进其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农民合作组织的不规范运作阻碍了其发展。政府要进行自身功能的优化,实现对农民合作组织从控制到扶持的转变,引导农民合作组织关注点从民生到民权的转变,完成对农民合作组织从"硬治理"向"软治理"的转变,促进农村社区复合式治理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日本从2016年开始推广“农福连携”的新型社会参与模式,当时是基于安倍政府建设地域共生社会的构想,作为一种跨领域的综合治理手段而实施的。近几年来,日本政府、非营利组织、农协、农业经济体、民间企业等多方主体逐渐参与到“农福连携”的相关工作中,“农福连携”从最早的残疾人优惠政策发展至日本农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福连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通过农业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双向合作,为缓解人口老龄化、地区过疏化背景下日本农业从业人员不足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在恢复地方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农福连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使日本走出一条别出心裁的农业改革之路。同时,受益于该模式,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得以在农业领域重拾生活自信,创造了相应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2.
日本农协自成立以来在维护农民利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随着日本国内外环境的改变,农协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日渐凸显。第二届安倍内阁开启了对农协的改革之门,不仅弱化全国农业协会组合中央会的权力,还推进了全国农业协会组合中央会的股份公司化,都道府县中央会的一般性法人化、地方农协理事会治理结构等改革。这些改革对促进地方农协自立,提高农业经营效率,提升日本农业竞争力,实现日本"强大农业"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打破农政"铁三角",促使地方农协担当复兴日本农业重任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13.
近看到一篇文章,文章作者认为“农民”与“农村人。”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农民”仅指在农村中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它指的是一种职业,与“工人’等表示职业的概念相对应。而“农村人口”的概念则要宽泛得多,它表示的是一种“地域意义”。我们不能将这两个概念相混淆。因此我国现阶段不存在9亿农民,“38亿是我国农民数量的最高峰值”。如果说农民仅仅指一种职业,那么就会产生这些疑问:第一,一批以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而现在已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是不是农民?第二,大量的在大中城市打工、而户口仍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是不…  相似文献   

14.
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发挥乡镇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维护农民主体地位的重要保障.本文在简述国内外学者有关乡村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农民的主体地位,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维护农民主体地位的保障作用,进而论述了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与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相关性,提出了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的几点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民行为属性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刘欣行为是人们意识支配的活动,行为属性即指不同行为主体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各异的行为性质和特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是一个以农业人口占国民总数80%的小农文明国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我国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民为什么穷?第一是农民人多,人均耕地面积小;第二是他们自由独立,自私自利,无力按照现代社会的要求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第三是他们被市场所困,行将被市场无情地摧毁。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基础,这三大原因导致了中国小农的贫困和农村的衰败。中国小农靠农业致富是不可能的。在市场时代,巨大数量的、自己无力组织起来的小农陷入贫困是不可避免的,是必然的。中国两千五百年辉煌的小农经济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乡村中国将日益步入绝境。自由、海选之类的药方,不解决中国农村问题,只可能火上浇油,加速拆毁政府在农村的动员组织系统,恶化原本已经十分严重的问题。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让农民们脱离耕地,变成城市人,变乡村中国为城市中国,迅速地把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减少到总人口的10%以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效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入世后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全面接轨的大背景下.如何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户有效组织起来以应对竞争激烈的大市场.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道必答题.该问题的解决程度,事关我国农业竞争力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通过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降低风险、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的经济有效性,可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王亚娟 《唐都学刊》2002,18(1):60-62
从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相关概念和理论出发 ,分析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农业“公共产品”供给与小农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一方面小农和国家两极结构在农业经济中存在的“互补性” ,另一方面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衰落 ,这种稳定的两极结构被逐步打破并被新的模式替代。  相似文献   

19.
村干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干部是指农村村级组织的管理人员,包括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村经济合作社社长、村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妇代会主任等。我国共有村干部800万人左右。这800万左右的村干部是我国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具体组织者和直接管理者,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一、亦“官”亦民的身份村干部的身份应如何界定,是“官”还是民?这是研究村干部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从法定身份来说,村干部是不折不扣的农民。农民有的,他们也有;干部有的,他们却没有。他们和农民一样,有自己的生产资料、经营项目,以及由此而来的经济收入,他们和农民一样,不列入国家公职人员序列,不享受国家干部所具有的“皇粮”、工资、公费医疗、福利待遇、退休保障等一系列经济待遇;他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现代农民大多是生在新社会长在新社会的新一代农民。这代农民继承了老一代农民的传统美德,但在心理观念和素质方面,又与老一代农民有不少差距。这些差距有进步的一面,也有不成熟的一面,两者交织在一起,使之在农业问题上往往产生一些自相矛盾的看法和行为。特别是在改革时期,城市及非农领域的改革由农村改革的大潮而兴起,但又影响了农业领域,对农民心理又产生新的冲击。另外,由于受国力的限制,国家需要保留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又不能对农村和农业建设给予足够充分的投资和贷款,从而又引起了农民的一些不满,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成为近年来农产品波动和徘徊的重要原因之一。以下着重从农民心理、观念和素质的变化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