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在拙著《“美”的探索》中的《论美的产生》一文里说:“美起源于劳动,美首先是‘物化劳动’,是人的积极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了的东西,因而,美的本质应当说是客观的。”对此,张芝同志在今年第三期《学术月刊》上发表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吗》一文中说这个“观点是有代表性的,也是我国美学讨论中出现的相当有影响的最新见解。……在  相似文献   

2.
论美的本质     
论美的本质黄明慧,胡世俊美学界有一种观念,就是美不可能有一个公认完整的定义。因此,这就引出一种暗示:探讨美的本质应该回避。谁不自量力去探讨,就会被讥为肤浅和愚鲁。苏格拉底早对希底阿斯说过:“我得到了一个益处,那就是更清楚地了解一句谚语:美是难的。”①...  相似文献   

3.
美的本质是什么? 美起源于劳动,美首先就是“物化劳动”,是人的积极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了的东西,因而,美的本质应当说是客观的。这是施昌东同志所作的回答。其观点是有代表性的,也是我国美学讨论中出现的相当有影响的最新见解。这个见解在今年六月于昆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上,又曾被一些同志看作是探索美的本质的一个“正确方向”。但是,我对这个方向的正确性有些疑虑,愿就这个问题发表一点个人看法,就教于施昌东等同志。  相似文献   

4.
自从1981年周义澄同志在《复旦学报》发表《论科学美》以来,国内已出现一些讨论科学美的文章,但大多集中在是否有科学美的问题的评论上,而关于科学美的含义及其本质的探讨还不多见。本文试图探讨上述问题。 “科学美”一词是本世纪初以来许多外国学者(特别是自然科学家)经常谈论的题目。但它的萌芽思想,源远流长。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的研究对象不仅有艺术,而且包括整个自然界。这个学派曾把数与和谐的原则应用于天文学研究,因而形  相似文献   

5.
在论及美的本质时,李泽厚同志认为,“美的本质是真(合规律性、客观现实)与善(合目的性、社会实践)的统一”(《美学论集》第361页).这意味着:一、美无独立的品格与属性;二、美是目的在客观现实中的显现;三、这种显现表明了目的合规律性.我认为,这个本质论不仅未能科学地准确地揭示出美的本质,反而否认了美的客观性,否认了美的存在,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的美本质论.  相似文献   

6.
胡和平 《云梦学刊》2001,22(1):66-69
西方哲学家和我国当代学者关于美感与美的本质的论述,都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揭示了美的本质的二律背反的特征,如美的难与易、形而上与形而下,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等等.美的本质的二律背反带来了美的表象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类的定义内在的包含着美的本质理论.他在唯心主义形式下,从其美学的人本主义原则出发,运用辩证的实践的美学方法,深刻地揭示了美的实践和自由本质.这就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原则的直接思想来源,对于目前我们的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仍具有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在美学界进行的有关马克思《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讨论中 ,“内在的尺度”是一个有较多争议的概念 ,而且论者们还从对它的不同解释出发证明自己对诸如美的本质等问题所持的观点。本文从马克思原文的含义、思想资料的渊源上讨论了“内在的尺度”问题 ,并进而指出 ,尽管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许多阐述中引申出他关于美的规律、美的本质的见解 ,但是他的阐述并不是就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立论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反本质主义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美的本质"也被某些人视为"伪命题"。但是,"美的本质"是不可回避的,正是"美的本质"的基本确定规定了一种美学研究的基本性质、基本导向、基本原则,美的本质问题恰恰是美学研究的灵魂。"美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是任何一种美学体系的理论前提和理论悬设。关键在于,以什么观点、立场、方法来研究美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实践转向"已经颠覆和消解了传统古典美学的形而上学的美的本质观,由实体本体论和二元对立认识论转向了关系本体论和实践认识论,把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紧密联系起来,给"美的本质"注入了新的生机。20世纪90年代的"后现代实践转向"则把"美的本质"引向了多层累、多视角、开放性的研究和探索途径,给"美的本质"打开了新思路。实践转向和实践分析给"美的本质"的解密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1984年我国美学研究工作出现的新局面,不仅表现在研究成果在数量上超过了以往,而且在主攻方向转移的趋向性以及新课题的开辟等动向方面,都显示出我国的美学研究正在向新的广度和深度进发。 一、新局面的基本特点 王世德在《对几个流行的“美的定义”的思考》一文中提出,在这几年的研讨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有些同志认为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可以找到美的定义,有人乾脆写成“马克思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类似的提法还有“马克思认为”,“马克思表明”等等。“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个提法在很多文章中出现了,成了相当流行的观点……特别是有些不专门从事美学工作却又十分关心美学的同志……经常引述这个定义,似乎这可以作为定论而加以运用了。其实几年来有些同志已经指出这个定义不是马克思的原意,也并不符合《手稿》的实际,但这派异议并没有引起美学界的重视。 在1984年里,《手稿》作为一个理论禁区被打破了,于是从《手稿》“引出”美的定义的探讨便  相似文献   

11.
《河北学刊》今年第四期发表的严昭柱《论美的规律的客观性质——兼与向翔同志商榷》(下简称《论美》),对《再论美的存在和美的规律》(下简称《再论》)一文偏离唯物主义路线的观点和失误,进行了有理有据的中肯批评,读后受益匪浅.笔者同《再论》的作者对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提出的“美的规律”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与阐释,也存在着分歧,故本着“争鸣”精神,谨以此文就教于向翔等同志.  相似文献   

12.
“美的本质”是美学的基本问题,美学中其他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最终都取决于是否准确地把握了“美的本质”。以往的美学家们对此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还未找到完善的答案。 我们应该而且能够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逐渐寻找到正确的答案。我认为达到这一目的的正确途径是:首先,对前人“美”的定义加以扬弃,即把其中正确的部分继承下来,变为我们的精神财  相似文献   

13.
一、美学就其根本来说是人学。研究人的生理机制这一唯物的根本,不能说是唯心主义。 蔡仪同志在《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美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美既然有美的规律,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本质就在它的美的规律。必须了解规律是客观的,美的规律也是客观的。所谓客观的,即是不以人的意识或意志为转移的”。“它的美的规律并不是因人类社会而有的,也不会是因没有人类社会而没有的。”并说这是按列宁的客观真理导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李志宏教授在对张玉能先生等所倡导的新实践美学理论问题进行理解和分析时,虽然美其名曰"根源性美学歧误匡正",但他却捉襟见肘,破绽百出,不但没有达到对新实践美学论的"修正"之目的,反而暴露出了其自身的诸多不合理之处:"美"概念作为名词缺乏合理性,因为"美"字没有与之对应的实际存在物;"美"与"美的事物"混为一谈,把"美本质"视为一种实体;认识论美学思维不理解关系本体论思维成果;逻辑思维错乱;简单地否定美的本质;不明白"能指"与"所指"两个语言学概念的含义,对其进行错搬滥用;误读西方分析美学,并将其美学观点生搬硬套,脱离美学实际。李志宏所犯错误的主要根源在于:对西方美学理论没有全面系统地了解;逻辑思维混乱,逻辑推理不严密;只能以认识论思维而不会以关系存在论思维思考美学问题。"美"的确是难的,但并不能因为美是难的就否定"美的本质";恰好相反,"美无本质"才是真正的伪命题。美的本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和谐关系的性质状态。要认识美的本质,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要将认识论思维转化为关系本体论思维。  相似文献   

15.
美的本质疑析——兼与刘纲纪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刘纲纪同志在《关于马克思论美》一文中说:马克思说过:“劳动创造了美”。这在美学史上,是一个标志着美学的重大变革的命题。如果我们同意这个命题,那么要认清美的本质,就必须研究劳动的本质。而劳动的本质正在于它是人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的活动,也就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所以,主张“劳动创造了美”的马克思无疑是以“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作为他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的基础的。这段话把“劳动”作为研究美的出发点,实际上,“劳动创造美”的观点虽能解释一些审美现象,说明它有合理成份。但相当大量的审美现象却不是这个公式能说明的。就是说,它不能解释所有的审美事实。  相似文献   

16.
(一) 一提起美的本质,我们就不禁想起苏联鲍列夫等人关于美在“人的对象化”和德米特里耶娃关于美“存在于自然本身”这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但有趣的是,在某一年的中秋节赏月活动中,一位意大利客人在品尝中国的月饼时说的话,却在无意中同时评价了上述两种对立的观点。这位意大利客人说,他很欣赏中国的月饼和中国人关于月亮的神话和  相似文献   

17.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是国内美学界流行的命题,但是,该命题及其相关说法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以这种观点的代表——《美学基本原理》一书为分析对象,可考察出其存在的问题:其一,他们把人的本质看做是积极向上、向善的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而这就等于说消极的、恶的力量不是来自人的本质,"坏人"因而也就没有人的本质,这在学理上是讲不通的,它取消了恶的力量的来源,使一部分人(坏人)失去了人的本质,没有人的本质的人不可能是人,但他们也不是动物,于是他们成为无法归类的存在。这是极其荒唐的。其二,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不一定是美的。希特勒的所作所为难道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吗?可是它不美。艺术家创造的作品并不都是美的,但它们也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其三,这种观点混淆了真、善与美的界限,以真和善代替了美,因而实际上取消了美。  相似文献   

18.
美是有用事物的形式吗?──与朱德真同志商榷彭怀东朱德真同志在《美是有用事物的形式》(载《晋阳学刊》1994年第3期)一文中,对美的本质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美只是形式”、“美是有用事物的形式刀的观点。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讲“美只是形式”...  相似文献   

19.
1 美学的核心部分是美论,美论的灵魂是对美的本质的阐发.关于美的本质,近三十年来,我国美学界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最为流行者,莫过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一说.兹列举数例:"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的感情的观赏对象."  相似文献   

20.
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许多天才的美学思想,如“人化自然.”“劳动创造美””美的规律” 等.这些对于科学地探讨美的本质、美感等问题都具有开创性意义.可以说,中国当代美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和研究《手稿》中的美学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这里,仅就“美的规律”的有关研究,单列出来加以辨析,一方面指出“美的规律”研究上的种种歧误,另一方面力图纠偏,提出一种“美的规律”的新见解,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