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以相关贷款定价理论为指导,从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现实出发,提出了以经营成本、目标利润和风险溢价为基础确定信用社整体贷款利率定价模型,并结合案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刘钟钦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666-670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如何合理确定贷款价格,是当前中国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其服务对象是农户及农业生产,而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村的担保和保险等中介机构均不发达,员工素质相对不高,内部控制制度落实不到位,会计数据不准,如果直接使用国外常用的利率定价方法,许多项目无法获得准确数据。在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方式、利率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外银行常用贷款利率定价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具体特点设计出一种新的贷款利率定价方法——基准利率加成定价法,阐述其设计内涵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徐璐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5):72-73
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定价成为决定资金这一稀缺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贷款定价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更是系于生存的衡量标准。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有三种定价模式:成本加成型、利率加点型和客户盈利性分析型,在我国有管制的浮动利率体系下并不能完全套用外国范式,针对国内商业银行现有的定价模式的不足,应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贷款定价模式分析——兼论贷款定价中的利率期限结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率市场化以后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着贷款自主定价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 ,根据贷款定价的基本原则 ,在贷款定价模型中大胆引入期限复利概念、成本与基准利率相机抉择原则 ,设计了适应利率市场化趋势并在自由利率条件下对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复利贷款定价模型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也趋于市场化。如何建立贷款定价机制,制定合理的贷款价格是各商业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增加赢利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及对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影响入手,着重分析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对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农村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视角,通过梳理国内外已有的贷款定价方法,结合贷款定价原则和小微企业自身特点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基于客户关系以市场为导向的贷款定价模式,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模型并利用2012—2014年江苏省某农村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数据实证检验了该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通过与原有定价结果的比较,剖析了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方法对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最后,文章认为当前农村商业银行要做到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需要在定价时注重对于小微企业违约概率的衡量,并由此选择适合企业特征的预测模型,进一步创新贷款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控制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的同时降低整体的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缓解小微企业融资贵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论国外贷款定价模式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蒋东明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5):83-85
国外银行贷款定价方法主要有成本相加法、价格领导法、客户盈利性分析法等三种模式。由于长期的利率管制,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管理十分薄弱,主要体现为①贷款定价未被纳入信贷决策机制中;②缺乏定量化的定价系统;③利率浮动的幅度未能反映借款人的信用水平及贷款项目的风险程度。因此,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应逐步建立包含政策框架、价格审批、定价模型以及风险评价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在内的贷款定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城市商业银行与小企业有着天然的、共生共荣的联系。如何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小企业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是城市商业银行经营决策中的重要课题。通过对某城市商业银行的小企业贷款定价现状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银行主要侧重于风险的考虑,忽略了银企之间的“关系”因素,没有借助“关系”收集并利用“软”信息进行准确定价。在此基础上,以关系型贷款作为小企业贷款定价的指导思想,研究设计了基于关系型贷款的定价思路。 相似文献
9.
城市商业银行与小企业有着天然的、共生共荣的联系。如何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小企业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是城市商业银行经营决策中的重要课题。通过对某城市商业银行的小企业贷款定价现状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银行主要侧重于风险的考虑,忽略了银企之间的“关系”因素,没有借助“关系”收集并利用“软”信息进行准确定价。在此基础上,以关系型贷款作为小企业贷款定价的指导思想,研究设计了基于关系型贷款的定价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朱向华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1):51-55
从我国商业银行现有定价能力入题,在借鉴西方商业银行帐户利润分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模型———客户关系定价模型。此模型从银行和客户的整体关系入手,分析了客户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包括贷款利息在内的总收入的构成以及银行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总成本计算,以此为基础来确定贷款价格。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问题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事关"三农"。目前,农村信用社的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不尽合理。产权处于虚置,"三会"流于形式,所有者监督缺位。应该改革现有的产权制度,使之尽量清晰,强化所有者监督功能,在此基础上改革现有的组织形式,使之符合产权设计的要求。追求利润最大化应该成为新的经营目标,支农的政策性变量应有相应的政策条件。为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强立法,央行监管和自律建设。 相似文献
12.
熊霞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124-12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陷入空前危机,华洋义赈会在合作思潮的影响下应运而生。他们通过与银行联合提供贷款,部分满足了小农对资金的渴求,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高利贷的盘剥。但是,从这些农村合作社借贷资金的来源和构成状况上,我们可以看到合作社的社内资金极其微小,转而不得不依赖于社外资金,而社外资金对于农村合作社的支撑又极不稳定,从而限制了合作社对农村社会变革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雪峰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26-28
我国农村信用社自50年代初建立以来,历经多个历史发展阶段,无论是资金实力还是自身经济管理水平都有所提高,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就农村信用社的现状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与新形势下金融竞争的客观要求,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客观需要看,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系、发展战略,以及资本运作方式等皆极不适应。因此,研究探讨农村信用社的创新问题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农村信用社的演变史迹中,存在一个迄今尚未破解的农贷悖论命题:本该服务于"弱势群体"的农信社,却没有为弱势者服好务。农信社始终被国家所控制,其经营目标主要是满足国家效用而非社员效用,这是农贷悖论产生的主要原因。破解农贷悖论的关键在于正确界定国家在农村信用社的行为边界:国家要么退出农信社,要么控制农信社。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在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仍存在着产权不明晰、管理体制不完善、服务水平不高、风险居高不下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进一步深化产权改革、理顺管理体制、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6.
熊鹏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31-35
近年来,中国农村信用社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问题越来越充分地暴露出来,其中组织结构的混乱问题尤为严重。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农村信用社组织结构分析框架,揭示了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信用社组织结构的重新安排。因此,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产权约束机制,从而建立合理的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和高效的组织体系,就成为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唐笑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10-13
随着改革的推进,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框架随之深化,但仍不完善,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结合农信社工作实际,通过对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现状及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深化、细化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优化股权结构,提高社员参与意识,真正做到所有者到位;逐步淡化政府“行政干预”,完善农信社市场主体地位;省联社明确自身定位,让权于基层农信社;设置科学的激励约束契约,消除和限制各级经营者的“逆向选择”;完善农信社内外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信用社普遍建立于建国初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其理论起点既不是国际公认的合作原则,也不完全是马恩列的合作理论,主要是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理论起点决定了它是一种既背离了国际合作原则又不完全遵循马恩列合作理论的特殊制度安排这是导致日后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勇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4-37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借鉴国际经验引进小额信贷。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形势下,小额信贷需要适应新的形势和变化,既要进一步发挥支持“三农”的作用,又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重点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及可持续发展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