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也"是上古汉语高频语气词,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也"由表判断的句末语气词逐渐衍生出表判断、确定、增强语气、停顿、对比、标记和强调等其他功能,且出现的位置更加多变。研究从西周到战国时期语气词"也"的演变及其原因有利于探究古汉语语气词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夫"是古文中较常见的文言词,一般用作名词、助词和代词三种。用作名词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有关词语连用,表示与人有关的名称;用作助词时分为句首发语词、句中语助词、句尾语气词三类,没有语义,具有提示下文和舒缓或强调语气的作用;用作代词时作第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多用来指代上下文所提到的人或事物等。  相似文献   

3.
安阳方言的将行体助词"也"可附于谓词性成分和体词性成分之后,表达事态的即将出现,其重叠形式有比较特殊的用法,其本质是事态语气词。纵向联系汉语史,探讨其来源可能是古代的语气助词"也";横向联系方言事实,分析周边方言使用"也"及"呀"的情况,得出语气词的消亡在方言中的表现似乎并不平衡的结论。"也"除了承担语气词的功能,还滋生出表体貌的用法,反而功能更加强化,因此保留至现代方言中而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4.
《史记》中的“夫”有用作名词语素、实词和虚词三种用法。其中实词“夫”用作名词和指示代词;虚词“夫”用作决断词和感叹语气词。“且夫”、“今夫”、“若夫”等用作复合虚词,表示主观认定,其语法作用相当于决断词。  相似文献   

5.
语气词在先秦词类系统中是二级词类,它是专表语气的助词;所谓"语气"涉及"语力"和"情态"两大范畴,两者虽然关系密切,但毕竟存在区别,因而应该分别考察语气词功能与这两个范畴的关系;先秦语气词功能的提取需要引入最小差异对比法和最大共性比较法,而在运用这两种方法之前,首先需要解决字词关系以及量化统计语气词的句类分布。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汉语中,"也"是一个表示停顿的句中语气词,在汉语表达结构复杂化和词汇双音化的大背景下,"也"的停顿功能丧失,逐渐变成一个形存实亡的冗余成分,并在语境作用下获得较为充实的意义,经过重新分析,最终完成从语气词向副词的演变。由于"也"的原始语义比较空虚,在不同语境的作用下,句中语气词"也"向副词"也"的演变体现同源多向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论语》中"而"有代词、连词、语气词等多种词性及词义和语法功能。除单独"而"字作句末语气词外,"而"还可以与其他词组成语气词。连词"而"能够连接词与词、连接词与短语、连接短语与短语、连接小句等四类语法功能;同时它可以表达并列、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情状、转折、强调、目的等九种语法意义。《论语》中已出现表示时间先后的"而"字词组及表转折的连词"然而"。本应是连词的"而"被曲解成其他词。  相似文献   

8.
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内涵丰富,有两大要点:一是孟子提出的"一天下",一是荀子论证的"一制度"。"一天下"是国家、民族统一理论,"一制度"是社会制度统一理论。在分裂与战乱时期,天下"定于一"是"大一统"的第一要求。完成"一天下"之后,紧接着提出"一制度",是"大一统"的必然要求。"一天下"与"一制度",是长久维持"大一统"的根本保证。"大一统"是中国历史永远不变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也"是古代汉语中最为常见的语气词之一。《汉语大词典》认为"也"表疑问时与表反诘、祈使一样,需有相关词语连用,今从二王杂帖来看,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0.
"呢"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语气词之一,主要用于疑问句和陈述句的句末,表示疑问或指明事实,不容置疑,略带夸张。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同的书写形式。"呢"的来源和最后形成很复杂,和"尔""聻""哩"等语气词都有密切的关系,而这种复杂的情况恰恰表现在近代汉语这一段。  相似文献   

11.
"了"是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它既是动态助词又是语气词,常常附着于其他词后,而其用法也非常灵活,可在句中,亦可在句末。虽为一虚词,但在成句表意方面却不可小视。本文专就该词的语法意义及使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扬子法言》中句末连用语气词汇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气词是用来帮助表示各种语气的。当几个语气词连用时,语气的表达上往往存在主次之分,语气的重心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其作用是加强之前语气的表达效果。《扬子法言》一书中句尾语气词连用的现象非常多。其中以两个语气词连用为多见,有"已乎""也哉"、"矣夫"、"也与"、"也者"、"矣乎"、"矣哉"、"也夫"、"乎哉"、"而已"等;也有三个语气词连用的情况,如"也已矣"、"而已矣"、"已矣哉"、"几矣哉"。不同语气词的选择使用可以让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完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3.
"别是一家"与"自成一家"──谈李清照词的创作理论与实践徐祝林"词别是一家"是介于婉约与豪放之间的词宗李清照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自成一家"则是她潜心创作的具体而深刻的实践。这一重要的文学理论与杰出的创作实践的完美统一,无疑对当时词的发展做出了重...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不仅提出和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他也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使中国"从根本上摆脱贫穷","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做大事";社会主义的改革(而非东欧、苏联式的"改制")开放才能发展中国,这就是邓小平的思考和回答。邓小平的思考贯穿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这一主线,对这三个方面的回答,构成思想理论上的完整统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现代汉语语气词"吧"的研究现状,从其历史来源及发展、语气意义、句法分布、语用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并对其未来的研究趋势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的德国统一,虽然是由诸多历史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但联邦总理科尔无疑扮演了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这位"富有历史眼光"的政治家在其执政后审时度势,制定了比较务实的德国政策;他还充分借助了日益缓和的国际局势,积极地开展多边外交,在缓和东西方敌对局势的同时,稳步发展两德关系,增进民族认同感。他尤其能够牢牢抓住民主德国开放"柏林墙"这一"历史机遇",凭借联邦德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果断地对民主德国开展统一攻势,以及对四大国尤其是前苏联灵活地推行统一外交,最终促成了德国的再次统一。  相似文献   

17.
语气词的语气意义较实词而言比较空灵微妙、复杂多变、难以把握,本文就嘛这一非典型语气词的语气意义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作了一个梳理,讨论了嘛所表达的常见的语气意义,其一是嘛的表示事情本应如此或理由显而易见,具有【+当然】的语气特征的基本语气;其二是由这一基本语气派生出来的几种常见的派生语气。  相似文献   

18.
"90后农民工"作为一个新兴群体,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呈现新特点。他们渴望融入城市,表现出强烈的"移民化",而且也期待城市的社会认同,对工作意义的追求向发展层面迁移。自身条件的不足和社会环境的种种限制,使这一群体在不断地体验不满意和被相对剥夺的感觉,阻碍了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全面提高自身的各种素质,社会营造理性关怀的环境,打破户籍制度,逐步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最终实现"90后农民工"的合理有序的流动。  相似文献   

19.
中古汉语中,"VP-neg"式反复问句句尾的否定词"不(否)"开始虚化并由此造成了该式的分化。对于"是X不(否)"式中"不(否)"的词性,学术界一般仍将其视为否定副词。但是,否定判断句的发展状况以及与"是X耶(邪)"式的对照表明,该式中的"不(否)"已经虚化为语气词。近现代汉语中的"是X不"式反复问句并非直接承续于中古汉语的"是X不"式,而是来源于对"是X非"式反复问句中否定词的替换。  相似文献   

20.
上古汉语时期的语气词“也”是一种语气强化标记,能够强化各种语气,同时也具有篇章功能和人际功能。“也”还能够与其他语气词合用来强化语气。句中语气词“也”和副词“亦”连用形成的跨层结构“也亦”则可能是“也”由句中语气词发展为表示类同意义的副词“也”的句法诱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