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社会和谐必须以稳定为前提,政治稳定关系到国家健康、有序发展。动态政治稳定是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稳定的政权性质、合理的国家权力结构和有序的政治过程三个层次。研究和分析政治中稳定因素,对于维护政局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要保持我国和谐社会的动态政治稳定,需要法理型合法性权威认同,满足民众一定期望要求,保证社会公平与正义,政治参与的有序与法制化,政治体制与行政机构的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2.
社会和谐必须以稳定为前提,政治稳定关系到国家健康、有序的发展.政治稳定是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稳定的政权性质、合理的国家权力结构和有序的政治过程三个不同层次.研究和分析政治中不稳定因素,对于维护政局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保持和谐的社会政治环境,需要法理性的合法性权威认同和满足社会阶层一定的企望要求,还要保证社会公平与正义以及政治参与的有序与法制化.  相似文献   

3.
关注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平是围绕尊重和实现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而形成的一个多维的社会范畴,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过程公平和分配公平等内容。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的社会不公现象是引起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实现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既重要又紧迫的现实任务。必须继续完善分配制度改革,逐步缩小贫富差距;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公平;完善司法制度,维护司法公正;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4.
权利公平视角下的城市贫富差距探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城市贫富现象引人注目。经济增长并不一定能够消除贫富差距。一个和谐、包容和稳定的社会,必然以权利均等为基础,权利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防范贫富悬殊的重要基点。在我国,应在公共平台的基础上,对城市贫困群体给以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在金融、财税、就业和分配等方面,进行有助于消除贫富差距现象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5.
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既是社会文明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既是实现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当前我国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问题日益凸现: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地区差异日益扩大.我们要加强国家的再分配职能,建立有效的收入调节机制;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编织"社会安全网";坚持依法治国,充分发挥法治对实现社会公正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6.
公平施政意味着政府机关要通过内在的政治公平推进外在的经济社会公平,和谐稳定则意味着社会利益关系的公平均衡状态。因此,公平施政与和谐稳定之间具有正相关性,即正向作用关系。这意味着,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与政府没有公平施政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政府公平施政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这种正向作用关系的作用机理表现为:利益均衡是沟通政府公平施政与社会和谐稳定的中介因素;政府应该并能够通过公平施政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政府公平施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实现机制是民生国家建设。在现阶段的我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路径与措施,是建设民生国家,落实政府公平施政,推进民生导向的新型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7.
改革、发展、稳定的三者关系 ,是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的一个关键问题。根据邓小平的思想 ,发展是目的 ,改革是动力 ,稳定是前提。全党同志要善于总揽全局 ,从整体上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稳定与发展、效率与公平、多样性与协调性、全局性与区域性、造福当代与遗泽后代五个方面关系.稳定与发展是双向互动的,社会和谐不但体现着社会稳定,而且体现着社会发展;"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新的条件下应该改为"效率服务公平";多样性固然是和谐的前提,但如果没有协调性,就会失范;全局性发展必须通过发挥区域优势和调节区域关系来实现;一定要汲取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努力协调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公平施政意味着政府机关要通过内在的政治公平推进外在的经济社会公平,和谐稳定则意味着社会利益关系的公平均衡状态。因此,公平施政与和谐稳定之间具有正相关性,即正向作用关系。这意味着,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与政府没有公平施政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政府公平施政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这种正向作用关系的作用机理表现为:利益均衡是沟通政府公平施政与社会和谐稳定的中介因素;政府应该并能够通过公平施政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政府公平施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实现机制是民生国家建设。在现阶段的我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路径与措施包括以下三方面:建设民生国家,落实政府公平施政,推进民生导向的新型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改革发展稳定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基本点是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三者具有内在的联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一定要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促进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着力推进改革、谋求发展、确保稳定。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从社会整体观出发,对政治与社会关系作了哲学阐述。他批判了一个普鲁士人即卢格对政治的狭隘理解,导致以政治理智蒙蔽社会本能,无法认识到社会贫困的真正原因。马克思从政治哲学的角度为无产阶级找到了消除贫困的现实基础——社会主义,他进而独特地阐释政治国家要消灭贫困,那它就应该消灭无产阶级这个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从而消灭这个社会和作为它的产物的政治国家自身,只有这样,无产阶级才能获得彻底解放。马克思在关注工人阶级及社会的弱势群体的贫困之中,形成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并以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哲学超越了资产阶级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利益源泉多元化、社会结构变化以及其他矛盾问题存在的情况下,关注民族社会稳定需要构建反映民族社会发展的民族政治发展理论体系。民族发展政治理论体系包括民族自身发展、民族与外部关系发展、民族与国家关系发展。在民族发展政治实践策略方面,设计民族发展正义与公平的政治制度考量维度;发展民族群体的差异政治权利;发展民族个体成员的社会化、公民化和政治参与意识;重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在现代民族社会政治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视阈下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治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民普遍的制度化政治参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持续凸显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事件不仅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同时也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公民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以及参与制度不完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公平问题凸显,政府主导下公民自动参与的不足及公民政治素质偏低,传统依附性文化以及新时期公民的政治冷漠等导致了越级上访、请愿、行贿、抗拒和暴力对抗等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事件的持续凸显。在客观分析其表现与原因的基础上以治理的视角,完善利益表达机制,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社会转型和阶层分化中,培养理性的政治参与主体;培育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参与型政治文化,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公正与善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最高的政治理想是通往善治,而通往善治必须经过善政,善政是善治的必经之途.善政的关键是公平的关键要素,没有公平任何善政都不可能.这是因为公平既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政治价值,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要素.实现社会公平是任何合法政府都必须肩负的职责,而政府要实现社会公平则必须建立民主法治的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15.
通过法律见识贫穷——一个研究纲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除贫富差距、使社会的全体成员都能享受发展成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揭示贫穷与当今社会的法律制度、法治社会所应该体现的正义和自由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需要重新检讨限制穷人权利、导致贫穷的不合理的法律制度,将正义与自由作为解决贫穷问题制度变革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人们思想状况与贫富差距扩大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人们思想素质的差异是导致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而贫富差距扩大对人们思想有着消极影响。我国要使贫富差距保持在一个合理的限度,要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就必须在完善分配制度的同时重视人们思想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官二代"现象并非为当代社会所独有,它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官二代"现象的泛滥和蔓延,有悖于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发展趋势,有悖于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道德底线,有悖于社会安定团结的现实要求。对于"官二代"现象的治理,可以从工作作风、制度设计、监督机制等纬度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生态政治学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系统地介绍了国内生态政治学研究的现状,并提出了新的生态政治观点:生态政治文明是政治文明的生态文明化。生态哲学理念和生态文化是生态政治的核心,其基本观点是“人以自然而存在,自然以人而存在”的内在关系存在观。生态政治的现实基础是生态经济,其主要内容是生态政治经济学。生态政治经济学强调生态规律约束条件下,对私有产权的超越,主张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权。生态政治的基本内容是“政治生态体系”观,这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环境之间,以及人所组成的“政治体系”与“社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模式。生态政治秩序建设目标:推天理明人事,建立以从生态社群到生态城市,到生态民族国家或文化共同体,到生态系统,到生态存在的绿色差序格局和遵循生态伦理“生态正义”的“理治社会”。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贫困长期处于恶性循环与代际传递之中,形成了贫困再生产机制,其根源就在于这些社会排斥并未消除。要彻底消除农村贫困,实现建成小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融合,关键在于必须从根本上消除政策体制性社会排斥,还农村社会一种公正、公平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法律环境。  相似文献   

20.
1850—1890年以奥斯曼为代表的统治者对巴黎城市空间进行功能性改造,塑造了巴黎新的景观社会并完成了空间生产化、秩序化、政治化的重构。资产阶级借助地租杠杆,利用空间政治工具性和政治功能性进行资本扩张的同时,也实现了阶层分化和新身份政治的形成。资本投机下的空间改造与生产使得巴黎无产阶级生存与发展的权益逐步被蚕食、侵害和剥夺,无产者对资产阶级的空间改造逐渐产生了由认同—消解—反抗的转向,空间正义意识开始觉醒。通过对城市空间规划改造中的阶级立场分析,论证空间正义与城市发展、阶层融合、社会排斥之间的联系机理,阐明资本主义空间规划与空间生产的固有缺陷,对当代城市的空间规划、贫困问题、社会排斥、城市包容性发展、环境更新与治理等现实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启发与理路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