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如何构建广东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以来,广东省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增长效应已初步显现.然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广东省可能将面临一系列的新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与摩擦性失业问题;二元劳动力市场条件下外来劳动力对本地人员所产生的就业替代效应与挤出效应问题;外部劳动力的进入所导致的产业"滞移"现象等.  相似文献   

2.
辽宁大多数行业的劳动力价格弹性最近十几年来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出现了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排斥现象。为了增加就业和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未来劳动力就业主要应配置在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和劳动力价格弹性为主的一些行业。  相似文献   

3.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同时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而经济和环境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研究两者对就业的影响方向及作用机制,对实现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有别于已有研究考察经济或环境单个因素对就业的影响,选取2008—2017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将经济和环境纳入同一分析框架,研究经济增长、空气污染及两者交互项的就业效应和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经济增长、空气污染的就业效应有所不同,经济增长有利于扩大劳动力就业规模,而空气污染对其产生不利影响。不同性别人群具有异质性,相对女性劳动力而言,男性劳动力就业对经济增长和空气污染更加敏感。第二,经济增长、空气污染的交互作用进一步对劳动力就业产生影响,全国和东部地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中部和东北地区产生显著抑制作用,西部地区交互项对劳动力就业作用不明显。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改善空气质量以增加劳动力供给、因地制宜推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以扩大地区就业规模等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杨勇  熊丹丹 《旅游论坛》2020,13(1):45-56
要素流动是影响生产率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两者间的关系可以借助结构变迁效应进行研究和阐释。文章使用Shift-share方法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静态结构变迁效应、动态结构变迁效应和生产率增长效应,实证检验了2000-2016年间中国省际旅游业劳动力要素流动对其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并从"结构红利假说"角度阐释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研究表明,2000-2016年我国旅游业劳动生产率显著增长,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率增长效应。现阶段,我国旅游业"结构红利"和"结构负利"并存,需要进一步提升"结构红利"效应,促进中国旅游业劳动要素的合理流动,提升我国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5.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就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能够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的主要载体就是乡镇企业。但是,当前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力度不断下降。主要原因有: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并不是很强,乡镇企业没有足够的增长来吸纳劳动力,大多数省份的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偏向仍然是劳动偏向型。国家应继续保持甚至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的政策扶持以及创造条件形成乡镇企业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从而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通过进入乡镇企业实现就地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市场分割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从劳动力需求和制度角度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一方面 ,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不规范 ,不能为求职者提供较好的就业环境和工资待遇 ,因而大学生不愿到非正规部门就业 ;另一方面受正规部门发展所限 ,正规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增长缓慢 ,正规部门职位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因此 ,必须规范非正规劳动力市场 ,增强正规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吸纳能力 ,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距历史要求还相差甚远,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仍然十分庞大,劳动力就业面临巨大挑战。在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如何扩大就业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长期面临的一个非常重大而现实的问题。在增加非农就业机会方面,未来的情况和过去已经发生的情况大不相同。本文主要探讨在我国经济过程已经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就业弹性降低趋势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如何通过发展中小民营企业,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8.
女性作为一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半边天”,对外直接投资能否激发一国女性经济潜能以促进经济增长却依然难有定论。基于我国对中亚五国2004—2019年对外直接投资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探讨了我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以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直接投资对中亚五国经济增长总体上有显著推动作用,但影响程度与显著性存在国别差异,我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主要体现在资本积累、出口溢出、制度变迁、投资集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五个方面;(2)通过检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女性就业—经济增长”这条作用机制,发现我国直接投资对中亚五国经济增长的总效应中,约有10.8%是通过提高当地女性就业水平实现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直接投资主要是通过提高服务业和工业女性就业水平来推动中亚五国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08—2014年全国创新调查企业数据库考察工业企业创新对城市小类行业层面就业动态变化以及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企业创新通过提升就业创造率和降低就业损失率显著地提高工业就业净增长率,且工业创新产出的就业效应远大于创新投入的就业效应;从不同技术行业看,企业创新促进了高技术、低技术行业的就业净增长率,而降低了中技术行业的就业净增长率,主要是因为工业企业创新显著降低了中技术行业的就业创造率,而高技术和低技术行业的就业创造效应明显且就业破坏的抑制效应显著;工业企业创新显著促进了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其内在机制是促进就业创造和抑制就业破坏。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建设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多种诱因主导的进程。劳动力市场发育的不成熟、经济增长对大学生就业率的弱拉动效应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调整,都对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建设提出了紧迫要求。实践中的关键问题是建立以大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就业促进模式,着力促进大学生自由流动就业,以及建立利益相关者协同合作的大学生就业促进机制。  相似文献   

11.
西部民族地区经过长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就业结构与过去相比在向合理化转换。第一次就业比重明显下降,有些省区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有一定的上升,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上升。但总体来看,就业结构仍然比较落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还很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困难;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缓慢甚至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和劳动生产率也还比较低。落后的就业结构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费支出的增加,进而影响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该文利用1999-2010年数据,以产业结构偏离度和灰色关联度为工具,对新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作了实证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二者不协调的深层次原因。结果表明:十余年来新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是不协调的,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偏大,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存在大量需要转移的剩余劳动力;相反,具有相对较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二、三产业有吸纳就业的能力但就业不足。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新疆工业增长乏力、科技投入不均衡是影响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研究辽宁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动态关系,了解辽宁省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情况及吸纳劳动力情况,指出辽宁省第一产业的偏离现象并没有得到改善,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不足,尤其是国企改革的推进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90—2009的省(市)级面板数据估算了我国的就业弹性。对比了弧弹性与点弹性的估算结果,分别估算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并分析了各产业就业弹性的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差异。得到的主要结论是:技术进步在总体上表现出节约劳动倾向;产业结构对总体就业弹性的作用明显;东西部地区的产业就业弹性差异显著。从整体上来看,第二产业还具有较大的就业潜力,但从长远来看,第三产业将是拉动就业最重要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刘易斯转折点意味着劳动力供给的基本变化。基于3个假设,借鉴日本城镇化水平、人口变动、经济转折点经验,结合中国城镇化未完成、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业结构转换的实际,利用1990—2014年相关数据实证分析城镇就业人数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预测中国将在2028年左右达到刘易斯转折点。在到达转折点之前,中国的劳动力供给能满足城市工业部门和服务业的劳动力需求,同时政府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要把解决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6.
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会通过它特有的路径发挥经济效应。文章认为,从承接国的角度,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会产生就业效应、贸易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产业升级效应。通过对软件服务外包实证分析后,我们发现承接软件服务外包通过增加就业规模,扩大服务业出口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三个路径发挥显著经济效应,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7.
从产业结构对就业增长影响的角度出发,分析第二、三产业与其就业增长关系和现状,发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第二产业产值增长并没有促进该产业就业有效增长,第三产业产值就业弹性远比第二产业的大,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的主力军。同时还发现,第二产业发展虽然没有促进第二产业就业的有效增长,但是它拉动了第三产业就业的增长,并且第三产业就业的增长比东部发达地区更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所以,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工业化依然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我们以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为佐证,提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注重发展以文化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以更快增加就业量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也更应该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第二产业,把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具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工业化之路。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影响、彼此作用,两者协调与否,对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合理转移有着重要影响作用。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总体趋向合理,但也存在就业结构演进滞后于产业结构演进的问题,可以从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完善劳动力转移机制等途径进一步提高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推动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促进劳动力市场发育等方面看,中国乡城劳动力迁移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由于中国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城市化水平依然很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仍很巨大。中国劳动力乡城迁移远未完成,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