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内蒙古与宁夏岩画生殖巫术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岩画图像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它记录了远古人类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等各方面的历史情况。迄今,岩画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科——岩画学。据考察材料所知,目前中国已发现的岩画“东起大海之滨,西达昆仑山口,北至大兴安岭,南到左江沿岸都发现了岩画”。这些岩画大部分发现在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或古代少数民族聚居区,它与当地古代先民有一定的关系。综观这些岩画的刻凿(敲击)、彩绘、  相似文献   

2.
阴河岩画     
阴河岩画阴河为老哈河支流,属西辽河水系。1992年,赤峰民族师专北方民族文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继调查百岔河岩画之后,又在阴河北岸的浅山临河崖壁之上,发现了大量古代岩画遗存。阴河岩画的题材,可以大体上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几何纹图案四类,其中,以人物岩画...  相似文献   

3.
张岩 《社会科学家》2002,17(2):63-65
本文着重就新疆岩画的分布、岩画类型进行了论述。强调了新疆岩画在中国岩画学中乃至世界岩画学的地位。特别就国际岩画学的组织活动及对中国岩画的独特价值做了概述.并进而阐明岩画开发作为一种历史和文化资源以用于新疆旅游发展的必然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北方地区岩画分布很广,从新疆始经过青海、甘肃、宁夏到内蒙古,以及黑龙江省,形成了延绵万里的北方岩画艺术长廊。北方岩画多以狩猎和游牧生活为主要题材,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说是北方民族生动的形象发展史,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艺术资料。 本文只想通过北方岩画与北方狩猎、游牧民族民俗文化的比较研究,来探索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共同性文化因素,达到对岩画艺术发生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岩画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史的重要一站。贺兰山岩画的发现,为我们认识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所创造的草原文化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原始资料。这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现了岩画作者们的生产生活、原始信仰、风俗习惯、艺术审美观念以及那个时代的自然景观,是当时社会历史的忠实记录。贺兰山岩画与阴山岩画、阿尔泰山岩道,以及分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北亚地区的岩画和苏联境内中亚地区的岩画所表现出的诸多一致性,更清楚地表明,整个北部草原地区的岩画,恰恰是分布在古代游牧民族从东到西的草原交通线上;在我国境内的贺兰山岩画和阴山岩画,又几乎是与长城并行分布在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南北交往的文化会聚线上。贺兰山岩画的一些特征,表明它与匈奴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其中一部分应产生于匈奴时代,为匈奴族所创造。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西藏阿里改则县岩画为田野调查对象,对境内的三个岩画点进行了系统调查。改则岩画集中分布在先遣乡那日松巴村热加索康山一带,图像包括动物、人物、植物、日、月、雍仲符号等类型,制作方法为敲凿和线刻,遗存形式均为地表大石。改则岩画风格虽受到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响,但大部分还是以反映本土族群狩猎生活为主。根据岩画的制作方法、遗存形式、题材内容、动物特征和典型图像,试将改则县岩画考古年代推测为公元前1200年前后到公元700年前后。  相似文献   

7.
贺兰山岩画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宁夏贺兰山岩画是我国岩画分布的重要地区之一。从历史文化的视角来观照和审视贺兰山岩画的产生及其历史的演进过程 ,贺兰山的得名源于早期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的自然地理环境 ,是贺兰山岩画生成的史地背景。贺兰山岩画是远古以来生存在这一地区的各个时期少数民族艺术家创造的 ,是多元文化的历史积淀。贺兰山岩画早期开凿在旧石器晚期 ,主要在新石器时代。整个岩画点相对比较集中 ,风格注重写实 ,细节突出 ,介于艺术与非艺术之间 ,线条高度简化、符号化和原形化 ,是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 ,是后人研究游牧民族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活化石。贺兰山岩画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了人类早期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美轮美奂的岩石画卷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在内蒙古中部阴山山脉西端的狼山地区发现了大批岩画,其分布范围之大,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涉猎问题之广,在我国还属罕见。岩画发现后,立即引起国内外有关人士的极大兴趣。毫无疑问,这些岩画对探索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生活习俗、意识形态等方面,提供了珍贵而形象的资料。 阴山岩画发现后,盖山林同志发表了不少文章。仅从已经发表的文章和所刊登的一百多幅岩画摹本的内容来看,我觉得有一些论断,是值得商榷的。我不惴冒昧,仅对被作者称之为“天神象”的岩画,就其题材内容和断代,略陈拙见。望诸识者不吝指正。 阴山岩画中有不少被发现者称为“天神象”或“神灵圣象”的,据不完全统计,这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大兴安岭是鲜卑、室韦、契丹、蒙古等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发祥地。其实,从旧石器时代起,大兴安岭先民就创造了积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岩画就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自1974年和1975年在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发现了两处岩画遗存之后,近几年又有大量新的岩画被发现。迄今为止,已发现岩画点44处(黑龙江境内29处、内蒙古境内15处),单幅岩画3000多幅,基本为红色岩绘,内容极为丰富。大兴安岭岩画表现了大兴安岭地区及黑龙江流域远古先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早期文明形态和原始宗教内容,为研究东北古代民族的形成及文化的变迁提供  相似文献   

10.
乌兰察布岩画分布在乌兰察布和巴彦淖尔草原,是北方草原岩画艺术成熟期的集中代表.它的发现年代较晚,正式全面的考察是1980——1983年,在对大量材料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乌兰察布岩画》一书(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版).我们不能肯定每一幅岩画都一定含有某种审美意味,但我们可以肯定每一幅岩画都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于是,从今天的审美观念出发,人们几乎都能从中挖掘出一种“积淀”.除了它记载了人类早期生活形态而具有无可替代的考古价值外,还因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定范围的思维意识而令后人流连忘返、百思不解,显然,  相似文献   

11.
《阴山学刊》2000年首期封面设计,背景图案为阴山岩画。阴山岩画是现知我国最大的岩画宝库,在世界岩画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地理位置,东起包头市固阳县,西至内蒙古最西部的阿拉善左旗,分布于整个的阴山山脉中。据专家考证,阴山岩画群的总数在一万幅以上。其内容涉及狩猎、战争、游牧、祭祀、行军、居住、舞蹈等场景;描绘的动物有虎、狼、鹿、熊、牛、马、羊等四十余种;还有太阳神、天神等各种神祗的形象;另有面具、手印、兽面,多种生活用品的印记等。从总体上反映了古代游牧民族对宇宙和自然界的认识。其时间,上起数万年前的旧…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岩画是全意象构成。以阴山岩画为例,具体说明岩画意象性构成的三个因素。首先是岩画携带着大量的生命信息,而且包括人的本能欲望与冲动,即无意识的与内感的成份,同时也是充满生命感官体验的非理性的表现。其次,从创作角度强调了岩画迷狂的创作情态带来的心理暴力,对岩画意象的表现形式发生的决定性影响,从而形成了真率质朴的意象表现形式,以及意象范式。最后,对岩画的组合方式略加探讨,提出在求活求美的原则下的具体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13.
据考古发现,中国的岩画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主要集中在新疆地区.这些岩画都具有较鲜明的原始艺术的特征,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当地各氏族、部落的生殖崇拜、猎牧经济、文化娱乐、艺术实践、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岩画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依据,同时也让我们认知了在文字出现之前的新疆古代游牧民族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4.
阴山岩画的美学审视班澜在审美的眼睛里,阴山岩画不啻是原始的美术杰作。岩画产生之始,先民们是没有艺术意识的,岩画制作乃是他们生产中宗教活动的一部分。我们都知道马克思的论断:"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  相似文献   

15.
独山子岩画     
《中文信息》2008,(5):107
独山子岩画位于泉市柏杨河哈萨克民族乡独山子村。岩画主要分布于独山子南部山坡的石壁和崩塌的黑色石面上,从山脚的岩画到山顶的峭壁,在约两万平米方米的斜坡乱石上公布着各类题材的岩画,总计不少于一二百组。岩画的内容也异常丰富,  相似文献   

16.
岩画研究的跨学科跨文化视野──评荐《岩画与生殖巫术》仲高户晓辉同志的新著:《岩画与生殖巫术》一书(以下简称《岩》书)是运用跨学科材料,以跨文化视野整体把握和综合考察岩画艺术的新尝试,旨在重建岩画与语言文字、上古神话、考古实物在远古文化中的原动联系,深...  相似文献   

17.
岩画符号系统中,涡旋纹与同心圆重圈纹常会被相提并论,其实这两种符号不仅造型概念有别,图像原型也有所区别,因而在研究上应当区别对待。就数量与分布而言,涡旋纹远不如重圈纹在北方岩画分布中那样具有普遍性,却集中出现于两地,一是内蒙古东部的赤峰岩画区,二是宁夏中部黄河东岸的灵武岩画区,后者是北方岩画涡旋纹符号最为集中与发达的区域。宁夏灵武涡旋纹岩画非常具有代表性。灵武涡旋纹岩画在贺兰山岩画系统中更清晰地反映了与黄河的特殊关系,是整个北方岩画系统中凝聚着黄河古代文化色彩的一个集生存与宗教祭祀为一体的古代图像志资料。  相似文献   

18.
我国北方的岩画,主要是北方草原地区的狩猎、游牧民族的作品。他们的岩画大致可以分为狩猎类型岩画、畜牧类型岩画、生殖崇拜类型岩画、舞蹈类型和战争类型岩画,以及特殊符号和古文字类型岩画。不同的岩画类型表现了岩画主人不同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9.
宋耀良先生在《读书》1992年第3期上撰文认为,中国岩画若按图像的符式特征划分,可分为三大系统,即北中国岩画、南中国岩画及西中国岩画,北中国岩画所含区域主要为内蒙古、宁夏、甘肃东南部及苏北部.其主要符式为动物岩画、狩猎岩画、放牧岩画和人面形岩画.其中的人面形岩画功能为祭祀,与华夏族的崇祖文化一脉相承.南中国岩画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及其周缘,最东则到了福建、广东和台湾.其主要图像符式是一种蛙状蹲立的人,  相似文献   

20.
2004年以来至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对西藏阿里地区进行了考古调查,在阿里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岩画地点,其中包括改则县康巴热久岩画、札达县卡孜岩画、革吉县路布堆岩画、革吉县阿果岩画、日土县洛布措环湖岩画等地点。其中以洛布措环湖遗址发现的岩画数量最多,以牦牛图像和人物图像最具特色。阿里地区岩画题材以动物、人物为主,还有塔形、藏文、太阳、几何图案等,制作方法以敲凿法为主,表现形式可分为剪影式、轮廓式两大类。岩画时代延续时间长,至迟在公元前2千纪已经出现,延续到佛教后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