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吉尔赞喀勒墓群年代距今2600~2400年,地表的"地画"遗迹不仅是琐罗亚斯德教徒对"光"崇拜的直观表达,意蕴了至上善神阿胡拉·马兹达的无上尊崇,还蕴含"善恶二元对立"和"抑恶扬善、善必胜恶"的宗教思想。墓葬出土的装盛有不同数目卵石的火坛、人工加工过的小木棍、带孔的小木棍、天珠、二次殓骨、鹰骨、容器中的铁刀、箜篌等遗存与墓群地表的"地画"遗迹相互关联、呼应共同构筑了琐罗亚斯德教早期阶段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2.
本文由龟兹壁画中反映的"嫠面"图像与不同地区反映此内容的图像进行比较,运用图像分析法,由图像志到图像学层面透析了粟特艺术与其他艺术在龟兹共存的状况.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近年来考古新发现和粟特文资料的新解读成果, 对粟特人在怛逻斯、碎叶、弓月、勃律、渴槃陀、于阗、楼兰、龟兹、焉耆、高昌等地留下的遗迹做了仔细的勾稽和讨论, 指出不论是北方草原路上的弓月, 还是南向印度的洪札河谷, 不论是葱岭高原上的渴槃陀, 还是塔里木盆地中的神山堡, 都成为粟特人的商贸点、货物集散地甚至聚居地。粟特商人并不总是由西向东兴贩宝石香料, 他们也以长安、武威等中原城市为基地, 由东向西运转金银丝绢, 然而不论向东还是向西, 上述西域王国的城镇必然成为粟特人的中间站, 同时也从丝路贸易中获取到丰厚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东魏、北齐曾在境内侨置凉州,这个凉州不见于《魏书·地形志》《隋书·地理志》《北齐地理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等古今地理志著作。文章从史籍、墓志中辑得13条东魏、北齐凉州及其所辖盘和县官员的资料,既可补史载之阙,又揭示了凉州地名的东西移动。这些凉州官员有一半源自河西或西域,其中不少是粟特等西域胡人。东魏、北齐侨置凉州的目的,是为了安置从河西凉州及灵州等地迁徙来的民众,尤其是粟特人对东魏、北齐的胡化风气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西胡化风气在东魏时就已流行,此点拓展了陈寅恪提出的北齐西胡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周边的西域绿洲王国是中古时期活跃在陆上丝绸之路沿线的粟特人东来经商、迁徙的重要地点。作为西域北道的重要绿洲,焉耆在历史上也是粟特人活动的重要一站。不过,史籍对于粟特人在焉耆的活动所载甚少,所幸考古发现提供了不少重要材料。七个星发现的粟特文银碗和纳骨器表明5~8世纪时在焉耆的粟特人有些是祆教徒,但粟特语佛经残片则表明有些已经皈依了佛教,这很可能是和当地佛教团体之间密切的经济合作的结果。9、10世纪时,焉耆处于西州回鹘汗国治下,摩尼教是西域北道当时流行的宗教。吐鲁番出土《摩尼教赞美诗》跋文所列举的焉耆摩尼教徒中,将近一半是粟特人。吐鲁番、和田出土的粟特语、回鹘语文书显示,焉耆的粟特摩尼教教徒有一些是在中亚地区和塔里木盆地之间从事棉布买卖的商人。为了便于开展贸易,西域北道沿线绿洲的粟特胡人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个网络,与此同时,与当地佛教团体之间的商业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在当地根基和影响力很深的佛教也深得回鹘统治上层的青睐。  相似文献   

6.
从粟特文券契看高昌王国奴婢买卖之官文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唐代西州奴婢及大牲畜的买卖,均须官府发给公验才算合法.唐以前的高昌王国奴婢买卖是否也要经官许可?由于只见有私契而未见到官府文券,通常认为不需经官.但吐鲁番阿斯塔那135号墓所出粟特文<高昌延寿十六年(639年)买女奴契>,却是件经官许可、钤盖官印的公验性的文券,从与汉文同类买奴婢券比较中,发现了许多异同,从同的方面看到了粟特文券契对汉文券契格式的继承;从相异方面看到奴婢买卖在高昌王国时期,同样也要有经官许可、钤盖官印的文券,才合法有效.这应该就是唐西州奴婢买卖"市券"之渊源.  相似文献   

7.
一、塔吉克族概述塔吉克族是中亚细亚具有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纪元前数世纪,在现今塔吉克族居住的土地上,形成了两个文明古国,即粟特和大夏。粟特国位于现在的阿姆河和锡尔河的广阔河谷地带,首府是寻思干(今乌孜别克,斯坦的撒玛儿罕城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的开辟,粟特人曾作出重要的贡献,因而粟特语在当时国际贸易中也较通用。  相似文献   

8.
由瑞士阿贝格基金会主办的“中世纪早期波斯与中国之间的纺织艺术”国际研讨会于1999年10月7-8日在瑞士首都伯尔尼召开。来自瑞士、中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21位学者就会议拟定的“萨珊时期的波斯”、“粟特和塔里木盆地”、“中国──吐鲁番”、“纺织考古新发现”四个专题,分别从纺织技术、染料、图案题材、历史背景、文化交流等多角度做了学术报告。 会议的热点集中在纺织史界长期关注的“波斯锦”、“粟特锦”的探讨上。俄罗斯学者马撒克(Bois I.Marsh…  相似文献   

9.
庆昭蓉 《西域研究》2012,(2):54-75,143
本文考证库车出土汉语、龟兹语文书中出现的粟特人名,藉以探索7~8世纪粟特人在龟兹的活动。这些文书材料显示当地有不少粟特佛教徒,其中有些人在龟兹本地佛寺经营方面位居要角,有些人则同时为唐朝及龟兹官府做事。这些粟特佛教徒与当地其他佛教徒互动频繁,反映唐代安西社会中胡、汉诸族融合之趋势。  相似文献   

10.
王震中 《东岳论丛》2005,26(3):11-14
国家的出现可以作为文明社会到来的标志,从国家形态的演进反观文明化的进程,则应是从社会意义、社会层面对文明化进程加以考察的可行路径。循此路径,丰富的考古资料可以说明,我国中原地区经历了从中心聚落形态到邦国形态、从邦国形态到王国形态、从王国形态到帝国形态这样非常典型、完整的国家形态演进阶段,从而使得其文明化的进程也是几个阶段的率先递进,并获得了连续、完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所谓的西王母打坐龙虎座图像,实际上不是什么打坐,只是表明了西王母与龙虎的一种关系而已。这就是视西王母为大母神,而左右的龙虎则象征着饮食男女的交合创世。这一图像形式直接来源于“太一·伏羲女娲交尾”图像模式,而其历史渊源则可追溯到濮阳西水坡所发现的蚌壳龙虎塑像。从美学的基本原理看,龙虎座源自于对称形式的艺术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2.
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的短篇小说《战争中的姑娘》揭示了现代人精神荒芜、自私委琐的生存状态,运用象征、对比等现代与传统结合的艺术手法,反映了深广的社会内涵,启人心智。  相似文献   

13.
针对法国学者魏义天文中出现的几个问题,从"柘羯""拓设"和"柘折"的词义考辨入手,逐步引出与之紧密相连的突粟共生环境、突厥系粟特人诸问题。以此为背景,对柘羯募兵制中的"募"字在不同时空环境中的运作方式进行考察,尤其对安禄山积宝募兵的综合方法做了个案分析。最后又回到粟特人的商业本性上,结合王国维的上下二级观来探讨粟特人商武二元分离的心理。研究结果表明:《通典.突厥上》中的"柘羯"并非指粟特精兵,而是特指东突厥阿史那社尔;中亚石国古名"柘折"音义与柘羯全无关涉。中亚柘羯实为粟特诸国出钱招募的精英战士,其兵源主要以游牧种粟特人为主。在突粟共生环境影响下,唐帝国境内的柘羯成为突厥系粟特武人以及胡蕃联军的代称。安禄山通过商业、礼俗、宗教、政治等手段来笼络贾胡,招募胡蕃将士为其服务。九姓胡重利轻政的心理和商武二元分立的意识,实源自粟特地区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艺术的雅俗化视角,重读与比较《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认为鲁迅小说从思想到形式都是纯粹雅化的.在思想上,如"狂人"被逼为疯,就象征精英文化在中国的遭遇;"阿Q"整天做着"白日梦",就象征中国大众文化的弱点.鲁迅对这两个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他思想上所持的纯粹雅化立场.艺术上,鲁迅小说完全以作者为中心进行的叙述方式及其中西文化与文学修养对小说写作的全面渗透,也反映了他纯粹雅化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5.
安金藏因剖腹保护唐睿宗而闻名,被写入两《唐书·忠义传》.关于长寿二年(693)安金藏剖腹时的身份,《旧唐书》称其“为太常工人”.安金藏以何种技能入太常工籍,史籍无载.安金藏为粟特后裔,其父为“陆胡州大首领”安菩.由于九姓胡善歌舞,一些学者怀疑安金藏是乐舞工人.本文根据元稹文集,指出安金藏在太常寺的身份是“医匠”,准确而言,即医工.粟特首领安善之子安金藏任太常医工一事,丰富了我们对粟特后裔进入唐官府机构途径的认识.除乐舞、经商、养马、语言等技能外,粟特后裔的医学才能也值得重视.而正因为安金藏精通医学,他才能剖腹不死,并得以寿终.在粟特史研究日益兴盛的今天,粟特医学水平及粟特医学与唐医学的关系,都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吐鲁番交河沟西墓地新出土高昌墓砖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铭心 《西域研究》2007,6(2):56-60
本文从铭文格式、书法风格等角度对近年吐鲁番交河沟西墓地新出土的5方墓志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通过铭文内容,对隋唐时期生存在交河地区的粟特人的状态进行了探讨,指出了交河地区粟特人与高昌地区粟特人的不同等。  相似文献   

17.
图像时代的符号和象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图像时代,图像的符号和象征意义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图像符号的拜物教表现为一个符号的操控过程,也是一种符号的编码结果。图像象征的出现是形象和意义逐渐协调的产物。考虑图像的象征意义,需要分析其所具有的直接意义和间接(象征)意义。在社会的象征意义上,图像实际上浓缩了社会史或文化史的某些环节,成为记录、展示、反省、解释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张小贵 《西域研究》2007,6(3):77-85
本文考察了狗在琐罗亚斯德教中的角色和功能,认为其在葬仪中主要负责驱除尸魔,而并不具备食死者尸肉的功能。中古时期,粟特祆教仍与波斯本土的琐罗亚斯德教保持联系,而且还就葬俗的方面进行请教。因此史载康国别院"令狗食人肉"并不可信,乃作者不了解当地风俗的误记。  相似文献   

19.
程万里 《学术论坛》2012,35(12):5-9
宗庙作为祖先崇拜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种族兴盛与存亡的象征,是资格的象征,是权力的象征,是血缘政治的象征。宗庙制度在周代被通过"礼"的形式固定下来,从不同等级的宗庙庙数、祭祀仪节、乐舞演奏等都有非常详细和严密的规定。同样的策略也被后代的统治者所沿用,把建立宗庙制度作为礼制建设的首要任务,以此彰显国家权力的归属。宗庙祭祀内容包括灵位、祖先的神像、坟墓等。而宋以后,皇家制作用于典礼和祭祀的帝王图像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定制,主要表现为卷轴绢本的朝服像,不仅历代沿续,视如一朝一代的典章记录,同时亦作为家国大事,变成宗庙制度的重要内容。如此一来,帝王图像被与礼制、宗教、国家祭祀以及皇家帝系象征性地联系起来,其重要意义在于:首先,帝王图像的存在是帝王权力世袭合法性的重要见证;其次,帝王图像作为祭祖活动中的媒介,被通过仪式性表演使得帝王权力获取民众的心理认同。  相似文献   

20.
崇秀全 《理论界》2009,(10):128-129
本文是在笔者博士论文摘要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全文通过构建象征理论与方法模式并把它引入耶稣图像的研究中.主要从艺术作品的角度,详细梳理意大利12-15世纪被钉十字榘耶稣图像的历史演进,归纳它们的象征艺术风格类型,并阐明具体作品风格来源和象征蕴涵以及它们与象征艺术风格之间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关系.然后,从意大利12-15世纪被钉十字架耶稣图像的神学象征出发,以爱的神学象征为出发点和中心,延展讨论罪恶与救赎的神学象征和三位一体的神学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