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王安忆特别注重对人物“生存情绪”的渲染,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女性情感的迷失、性的苦闷和困惑等“存在之烦”的描写,对女性(也是对整体上人)的基本生存问题的领会、关注和思索贯穿于她的创作之中.王安忆善于刻画人物的那种无所不在的刻骨铭心的孤独感.她试图在作品中通过话语交流和思想的沟通,通过人类本原的交流形式来缓解这种孤独.这非但不能消解反而加重了人物的孤独感.正因为孤独,人总是要不断地寻找“生存之根”,以寄托飘浮的命运.王安忆作品中所表达的这种对生存情绪的渲染和对孤独、寻找等存在主义哲学命题的叙写,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存在主义思索和一定的存在主义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2.
阎真作品因反映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引起广泛关注,但少有人注意到其作品所蕴含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实际上,阎真创作与存在主义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体现为三个维度:一是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呈现;二是对"荒诞"的"孤独"存在的敞显;三是表达向死而在的存在之思。在对生活原生态刻写的基础上,作家对个体生存境遇的深描与对个体生存价值的追求,都彰显存在主义内涵,把其作品从人的生存推向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存在主义文学主要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它肯定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这一存在主义首要原则,表现人在绝望、荒谬的境遇之中的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英国约翰.福尔斯的著名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历来被当作后现代小说的典范来进行解读,然而小说处处都渗透着浓郁的存在主义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的色彩。本文以小说中显现出来的存在主义向度为切入点,对作品进行了细读、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小说表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理念,即: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原本没有什么意义,而一旦人对事物采取了行动,事物便获得了意义。而这一理念的体现和载体就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萨拉。  相似文献   

4.
以往关于海明威作品的创作特色的研究主要从冰山理论视角入手。从存在主义视角分析发现,海明威的作品主要有人物刻画上的"存在先于本质"、以"荒谬"和"痛苦"为基本主题、人物行动上的"自由选择"以及"他人即地狱"的环境描写四个典型的存在主义特征,这一特征与存在主义文学具有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存在主义的不同阐释者:海明威与大江健三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存在主义“世界是荒谬的”、“自由选择”及“责任”等概念出发,比较海明威与大江健三郎在作品中对存在主义这些概念的不同阐述,从而得出东西方存在主义的异同及东西方作家对人的生存价值的不同追求.  相似文献   

6.
《他们》是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代表作。通过描述温德尔一家3代人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这一混乱时期的艰难生活,欧茨向读者呈现了一幅真实生动的人类生存图景,也为存在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形象化的图解。从存在主义理论"荒谬世界","个体与他者"和"个体的存在与自由"3个方面对文本中的存在主义因素进行分析,可以解读出欧茨倾注其中的人文主义关怀及小说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7.
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曾提出存在主义三原则"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他认为人为了自我存在,就得有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处境.尽管我们无权把海明威列为存在主义作家,但作为一代文学大师,海明威在很大程度上一定受到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一思想在他的小说中有所体现,尤其是在<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的创作思想与萨特提出的存在主义三原则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8.
从巴金的<家>与无名氏的<野兽、野兽、野兽>对"家"的不同态度的比较入手,展示无名氏的存在主义生命意识.同时通过生存、焦虑、时间、死亡等意绪在无名氏思想和创作中的反映,揭示无名氏存在主义思想的总体面貌.存在主义文学内容的出现,是对五四倡导的"人的文学"的回应与深化.  相似文献   

9.
村上春树的"中间地点"的创作方法以欺骗的方式存在,借此来获得流行文化的认同;而大江健三郎的创作体现出"自我超越"的特色,是在反思自我和文化的双重思考中参与世界文学对话。两位日本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但是他们因为文化旨归的差异而使得其创作方法和主题呈现出不一样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现代西方哲学家伽缪站在存在主义的立场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面对着荒谬感有三种不同的反应。他的这种哲学思想既体现在其哲学作品中,亦是其文学著作的主题思想。中国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所著《红楼梦》是一部在世界上都有巨大影响的文学巨著,其中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本文试对伽缪与曹雪芹作了一些粗浅的比较。  相似文献   

11.
新感觉派小说既是现代都市文学的开端,更是一种存在主义视域下的先锋性创作;一方面现代“都市”景观为其提供了一种文化背景、创作语境,另一方面“人”与“城市”的现代性关系诱使他们从“感觉”上体验现代性生存的要求,探索现代人自我存在的证明和生存空间的延展.就其创作本身而言,新感觉派小说通过对都市文明“恶之花”的透视来凸显生命存在的异化,这种有关“异化”的艺术“感觉”接近存在主义的话语内涵,从而展现了荒诞畸形的都市文明和现代人的生存焦虑感,文学于是作为人类存在的象征来得到表现.与日本的新感觉派相比,中国的新感觉派小说由于“感觉”对“都市”的过分沉溺,以致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非中国”和“非现实”的文化身份上的暧昧,它匮乏那种对生命价值的终极追问和对生命存在进行深刻体验的灵性,其存在主义质素不免带有几分浮掠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的提出,学界已有一定共识.当存在主义从西方语境中被抽取出来放置于中国"现代性"语境后,它已在被重构的基础上获得本土化身份.它由文化理念上反社会性的生命哲学转化为艺术哲学上以和谐为准则的生命诗学,这是存在主义文学本土化的一个明显趋势.中国式存在主义的生命诗学的创作思路,分为"艺术生命化"和"生命艺术化"两个方向.生命艺术化,主要以儒家生命哲学观为主体,化合了柏格森的"生命创化说"、尼采的"酒神精神"所驱动的生命意志论等,它以鲁迅及其创作为代表.艺术生命化,基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并融合道家的心物俱冥、物我统一等东方生命哲学观,它以何其芳、贾平凹等创作为代表.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文学与存在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在主义与五四文学"是个在学界尚未得到正视的话题,对其进行必要的探究是对这一话题具有实质意义的学术话语建构.首先,由于五四新文学运动实质上是文化启蒙运动,所以启蒙主义语境中的存在主义价值选择,成为五四文学的时代必然.其次,从"新浪漫主义"--"现代主义"--"非理性主义"的话语意义链来审度,所谓"新浪漫主义"话语不啻为一种存在主义的艺术表述.其三,由生命哲学的视角切入,五四文学的生命诗学及创作形态,在将西方生命哲学本土化吸纳的基础上,显示出其存在主义文学的创作本体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部优秀的哲理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探讨了人的生存本质,歌颂了创造生活意义的自由选择.小说中,男女主人公都在一系列的积极选择之后得到了自由和独立.文章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个体的孤独,个体与他者,个体的自由选择.文章揭示了小说中包含的存在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5.
解救现代人生存危机的三种取向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现代人的生存危机的解救依其意义指向可分为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和可持续发展观三种取向。马克思关注工人阶级的生存境遇的"阶级意识",被列宁和毛泽东等继承和发展,并赋予了更多的"民族意识"。存在主义以解读孤独个体生存的"个人意识"为主题。可持续发展观的兴起意味着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整体意识"的觉醒。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充满矛盾和困难的工人阶级生存与发展的"阶级意识"、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民族意识"与尊重和保障个人生存与发展权利的"个体意识"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整体意识"整合的可能有望向现实转化。  相似文献   

16.
《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2002年推出的新作,较比80年代的《挪威的森林》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观念到方法都很难再断言它是写实主义,而是浸润着欧美后现代主义文学因子的全新的艺术。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含义极为宽泛的概念,它包括文学观念内容方法等诸多问题。在这里村上春树以写作思考人生,以小说中人物故事对一些存在主义哲学命题进行形象阐发。  相似文献   

17.
存在主义者认为,存在的基本方式和基本构成分两种:"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和"自在"的存在是一种不可分离的关系,形成了世界的存在,"只有在有了自在方时,才造出自为的热情"。亨利.詹姆斯在其重要作品《专使》中,以其生动的叙述阐释了上述存在主义哲学观,并使这个小说文本因在思想内容方面所反映的超越时代的"存在主义思想"而备受处在孤独和观望中的现代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雷碧乐 《南都学坛》2011,31(4):135-136
<正>保罗·蒂里希(Paul Tillich)是20世纪横跨哲学与神学领域的伟大思想家之一,与存在主义一样,蒂里希认为自尼采宣布"上帝之死"以后,孤独和虚无成了人类生存的普遍困境;处在生存焦虑中的人必须在无家可归的精神流浪中面对现世的、个体的、孤独的自己,人的生存时刻受到"非存在"的威胁,即对有限生命的恐惧和无意义  相似文献   

19.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文章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指出《看不见的人》凸显了存在主义文学特质,从两部分——小说主人公所处的荒谬的极限处境和自我追寻对《看不见的人》进行全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契诃夫的戏剧作品带有较强的存在主义色彩,这是他的创作具有浓厚的现代人文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他的戏剧既有力地概括了19世纪俄罗斯人的生存处境与状态,又充分体现了作家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表现出作家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