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圈文章     
清·钱泳《履园丛话·笑柄·圈文章》记:吾乡有王荣世者,其父乃贩牛估也,一字不识。而荣世少聪颖,喜读书。既开笔作时文,每至文期,父必索其文而阅之,数其圈多  相似文献   

2.
道光年间,徽州休宁县人王栋之子王百龄参加府试被阻,而后与阻拦者之间发生诉讼。双方矛盾的核心在于王家是休宁土著还是冒籍投考。当地大族汪氏坚称王栋为其世仆,而王栋则认为其祖、父及自身均有捐官捐监,身家清白无疑。清代自雍正朝至道光朝曾五次颁旨开豁世仆,最终以现时应役为标准判断主仆关系,出户三代即可一体应试。王百龄府试讼案这一历史片断,是清后期徽州地方社会关系在科举考试中的折射:佃仆即便三代不再应役,仍被视作贱籍,在地方社会中饱受歧视。由于户籍、学籍制度缺乏实效,清代科举应试资格的核验流于主观,廪保往往被地方社会的人际关系所左右,导致小姓始终在科举考试中处于劣势。由此观之,清代科举并非纯粹的竞争性考试,其造成的社会流动更类似于一种"庇护性流动"。  相似文献   

3.
一、文言连词“所以”的存在文言中有如下包含“所以”的句子: A(1)吾先君文王,作仆区之法,曰盗所隐器,与盗同罪,所以封汝也。(《左传·昭公七年》) (2)故若大师文者,以其兽者先之,所以中之也。(《吕氏春秋·君守》) B(3)盖未合能言之时而黄帝即言,所以为神异也。①(4)陛下既知其贤而选之,今不敢遽当。盖器识远大,所以为贤也。(《贞观政要·英宗之正》) 例(1)下杜预注云:“行善法,故能  相似文献   

4.
廣濟方言     
考證方言有三難:泝義訓之源,一也,通聲音之变,二也,音、義雖古今無改而其字或猝不可曉,三也。昔嘗为《楚語拾遺》一文,訛缺甚多,頗悔少作。芘復就吾乡——廣济俗语之合乎許書及其它雅故者條記於此,並略加考釋。其方音有不变者,有轉变者,轉变者及不常見之字除原有反切外,又借用《拼昔方案》变通之以注其音,放声則於右角下加·,濁音  相似文献   

5.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所记述的“殽之战”一段文字,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古今文选选之者甚众。然而,其中栾枝所说的“其为死君乎”一语,却是一个十分难解的句子。所以,从古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不揣愚陋,试将各种说法作一番辨正,以期获得正确的理解。若有谬误,尚析方家指正。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将此段文字较完整地抄录于此:晋原轸日:“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样。必伐秦师!”栾枝日:“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日:“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相似文献   

6.
一在《韓非子》的《难一》和《难势》篇里,都介紹了楚人卖矛与盾的故事。《难一》篇說: “楚人有(?)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韓非子在《难一》篇中評論說:“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就是說,什么都穿不过的盾和什么都能穿得过的矛,这  相似文献   

7.
<正> “仆又佴之蚕室”语见司马迁的《报压安书》: 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而仆又饵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乎!悲乎!上引文字,系据萧统编的《文选》。其中“仆又佴之蚕室”一句,《汉书·司马迁传》作“仆又茸以蚕室”。此句文字略有出入,注家解释颇殊。《文选》李善注引如淳曰:“佴,次也,若人相次也。人志切。”五臣注因袭并补充李善注云:“佴,次也。蚕室,汉行割刑(引者按:谓腌割之刑,即腐刑,亦曰宫刑)之室,使其避风养创者。言  相似文献   

8.
论文献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献"一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汉语里就已经出现了.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在这里,"文献"是指文字资料和贤能的人.元代马端临在《文献通考·总序》中对"文献"作了较为具体的诠释,他认为,凡经史、会要、百家传记等书,信而有征者,谓之文;凡臣僚之奏疏、诸儒之评论、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等,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谓之献.可见"文献"是指文字资料和言论资料.这一意义一直到今天仍然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9.
<正>龚自珍的人才观龚自珍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不仅是一位以诗文名世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曾给予他高度评价:"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  相似文献   

10.
王刚 《山西老年》2020,(3):57-57
苏东坡17岁时奉父母之命,与进士王方芳龄15岁的女儿王弗结婚。婚后二人恩爱情深,从多年后王弗病逝,苏东坡作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中就可以得知。苏东坡写道:"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  相似文献   

11.
《论语.先进.侍坐》章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话:“‘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相似文献   

12.
一桩历史公案苏轼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文坛上有卓著成就的大家.苏轼与王安石的首次交往,现已不可确考,但嘉祐五年苏轼授河南府福昌县主薄的制词却是王安石起草的.制词称苏轼"尔方尚少,已能博考群书,而深言当世之务,才能之异,志力之强,亦足以观".由此可知,这时王安石对苏轼已有所认识,也许互相已能开始有所了解.可是,据说此后不久,欧阳修劝苏轼的父亲苏洵同王安石交游,苏洵竞断然拒绝说:"吾知其人矣,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天下患!"于是挥笔作《辨奸论》,文中以预言家的姿态,一口断定王安石其人"阴贼险狠".集历史上王衍、卢杞、竖刁、易牙、开方等坏人之大成,一旦由他当政,天下"将被其祸".苏洵死后,安石用事,他的先见之明,果然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3.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伍拾晉書王導傳多溢美条云: 王導傳一篇凡六千余字,殊多溢美,要之看似煌煌一代名臣,其实乃并无一事,徒有門閥顯荣,子孫官秩而已。所謂翼戴中兴称“江左夷吾”者,吾不知其何在也。以懼妇为蔡謨所嘲,乃斥之云:“吾少遊洛中,何知有蔡克兒?”导之所以驕人者,不过以門閥耳。寅恪案,王氏为清代史学名家,此害復为世所習知,而此条所言乖谬特甚,故本文考辨史实,証明茂弘实为民族之功臣。至若斥蔡謨一節,晉書殆採自世說新語輕詆類王丞相輕  相似文献   

14.
前答浠水王君问其乡语数事(凡事物名难举其字者),已见本学报一九五六年第一期拙著小学札记。兹又承询十一条,多与吾乡(广济)俗语相合,他处方言亦或有之,谨复如下:尚希王君与留心斯学者指正。一、口随张随合日丂乂丫.(此为王君所问原文,下为答,后倣此),此盖「周易坤卦」“括囊”括字送气读之,括囊,约束囊口使勿开也。「说文」“括,絜也”,「玉篇」“絜,结束也”,是其义;「说文」又有(氏口)“塞口也”(音同括),括从之得  相似文献   

15.
吾衍年谱     
吾衍是我国元代著名的学者、文艺理论家和书法篆刻家,嗜古学,通经史,一生著书颇丰,其手迹世以为宝。吾衍又是中国古代印论之父,平生不喜为宦、不喜交游,惟以著书教学为己任。其所著《三十五举》是印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后人奉为经典。迄今惜无年谱问世。本文对吾衍之生平进行梳理,作此年谱,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人梁启超在谈到史料时指出:“得史料的途径,不外两种,一曰在文字记录以外者,二曰在文字记录者。”(《中国历史研究法》第四章)所谓“在文字记录以外者”,主要指史迹遗存,它包括原始人类化石、石器、陶器、金属器物、建筑遗址、墓葬和各种遗物。这一类史料,大都属考古学研究范畴,本文不拟述论。这里着重讨论由文字记载流传下来的史料,即通常讲的文献史料。下面笔者就有关文献史料的问题,表一管之见。一最早把文献作为史料去研究历史的是孔子,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孔子认  相似文献   

17.
廖燕(一六四四——一七○五)是清代初期具有异端精神的文学家,初名燕生,字人也,号柴舟,曲江(今广东韶关)人。诸生,后厌弃科举,有志功业,但终身不遇,从事著作,有《二十七松堂集》。他的创作与评论在某些方面冲刺着封建统治的罗网,但一直湮没不彰。他曾自拟将所作“取匣盛之,为冢于名山之颠,大书其上曰:‘曲江廖某不遇文冢。’因酹酒而祝之曰:‘千百年后,有如廖某其人者,将欷戏感慨而凭吊之,庶几稍慰吾文耶!’”(《自题制义》)生受压抑不求谐合于世,而期望知音慰藉于渺远的后世,字里行间寄寓着何等的悲愤,也表现出相当的坚强。他对自己著作的价值有着坚定信心:“不遇之文,其文必佳,盖其抑郁之气,尽发而为文故也。佳者必传,是天将传吾文也。”在阴霾瀰天的时代,黄钟毁弃,原属当然。而那种“违世抗世”的感情倾注于文中,却正使其文闪耀着不朽的光芒。这不是揭示了封建社会优秀文学作品产生的一条规律吗?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其中,唐诗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受世人关注的对象,古往今来,品评研究者众多,但兰翠教授的<唐诗与书画的文化精神>(齐鲁书社2009年4月出版)从唐诗与书画关系的视角来解读唐诗却给人以另辟蹊径之感,整部著作是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融合,是成熟的研究者对唐风古韵的深刻感悟.  相似文献   

19.
维吾尔族汉译名称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维吾尔族名称,历史学家冯家升等先生曾明确指出:“古代突厥人也称维吾尔人为Uyghur,这有八、九世纪所立的突厥毗伽可汗碑、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碑及九姓回鹘可汗碑作证明。”维吾尔一名究竟是什么意义?有些历史学家是这样说的:“乌古斯(Ogouz)因欲奉一神,其族人以兵来攻。乌古斯会一部分近族与之战,败之,取数地,而成一强国之主,遂大会诸亲诸将及士卒而奖之,授来援之族人以畏吾儿之号。畏吾儿者,犹言同盟辅助之人也,此名遂为其后人之称。”另在拉得洛夫所著《福乐智慧》的导言中说:“(乌古斯可汗)信奉唯一的上帝,所  相似文献   

20.
4月27日,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李春祥副教授为我院中文系高年级学生作题为《元代包公戏新探》的学术报告。李副教授从四方面讲了这个问题。第一、元杂剧的地位和影响。李副教授引用了王国维的话说:“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宋元戏曲考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