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个人交往主体性是个人主体性在交往活动中的具体形态 ,构建个人交往主体性正成为个人主体性健康发展与交往活动良序运行的关键。要构建个人交往主体性 ,先必须寻找正确的路径。此路径可从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即 :内求诸己 ,构建个人交往主体性的生成基础 ;外诉环境 ,构建个人交往主体性的重要条件 ;教育完善 ,构建个人交往主体性的必要环节 ;自由践履 ,构建个人交往主体性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个人交往主体性作为个人主体性的进步形态,是个人主体性在交往实践中的具体表达。从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维度对其进行研究,不仅是推进主体性研究的学术生长点,而且是深化交往理论研究的人学主体视界。与此同时,随着社会转型与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在全球化浪潮与网络技术不断扩张的当今社会,研究个人交往主体性也日显重要。  相似文献   

3.
个人交往主体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禀赋,而是在交往活动中不断生成的实践特质.个人交往主体性的生成,必须借助一系列的机制.这些机制包括:延宕期待与当下兑现,这是个人交往主体性生成的时间机制;实体固定与虚拟变动,这是个人交往主体性生成的空间机制;外在范导与内在诉求,这是个人交往主体性生成的张力机制;分形出场与整合统摄,这是个人交往主体性生成的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4.
龙柏林 《社会科学》2003,(10):75-78
个人交往主体性发展研究已成为我国人学主体性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文章从制度人学的视野切入 ,在分析制度供给个人交往主体性发展关系的基础上 ,提出了制度供给是个人交往主体性发展的内生变量与调控变量的基本观点 ,并针对制度供给的缺位与虚置情形 ,探讨了加强制度创新与完善制度实施 ,以健全制度供给 ,促进个人交往主体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个人交往主体性的本质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个人交往主体性是个人主体性发展的新生形态,它由主体能动性和交往社会性两大要素构成,前者表达的是"有我"的样态,后者表达的是"有交往"的样态.如果单纯地强调其中一个要素,就会造成结构失衡,形成"无我的交往"或"无交往的我";只有将二者和谐统一,才能切实生成"我交往"样态的个人交往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交往问题作为当今学术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但交往活动从来不是人类的一种孤立行为 ,而是与人们的生活世界紧密相连的 ,因此“应尽力避免就交往而谈交往的倾向 ,而应把交往问题的探讨与人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 ,从人学的视角去审视交往问题”1。而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 ,现实的个人的权重日益上升 ,这些真实个人的生存状态正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思考之维 ,以至于韩庆祥先生在论及深化主体性问题的研究时前瞻性地说道 :“尤其是个人主体性问题 ,在当代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所以 ,从人学中的个人主体性角…  相似文献   

7.
传播: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我和他”的关系变成“我和你”的关系,意味着对话和交往/传播过程需要确立每一位参与者的主体性,形成传播行为中各种对象性关系,由此超越个体的主体性,走向多个主体在对话和交往中的主体间性,从而达到多个主体性的融合状态.超越传播过程中单一主体性(主客体性),走向不同主体之间平等互动所形成的主体间性,才能实现充分而自由的对话与交往,进而达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憧憬的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解放.  相似文献   

8.
自我管理的哲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管理是个人通过合理的自我设计、自我学习、自我协调和自我控制等环节,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表现进行的管理实践活动。自我管理凸显人的主体性,是主体回归的管理哲学。自我管理本质上是以交往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化管理,能够满足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体现人的自由个性,丰富人的社会关系,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虚拟交往     
虚拟交往作为一种新的交往活动方式,具有交往主体的虚拟性、交往客体的虚拟性、交往载体的虚拟性和交往时空的虚拟性等特点。虚拟交往给人们的交往活动和生活方式提供了新的选择,丰富了人们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认为实践这一范畴包含两种活动形式,一种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对象性生产实践活动,另一种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在这两种须臾不可分离的实践活动中,主客体的内涵及其关系是不同的.这是本文分析的第一个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分别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在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中,在一定过程和条件下,人是主体角色和客体角色的统一体.本文分析的目的在于,明确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中的人是平等的主客体角色的统一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并不是主客二分的.旨在为建立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的交往关系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