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制定了多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其中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成为解决此问题的重点。虽然这些政策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卓有成效,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分析目前我国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工科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研究对于国家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工科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分布和就业情况来看,其学习适应能力面临着各种考验。基于工科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对就业优先的现实影响、以及工科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与就业优先政策执行协同的综合思考,工科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属于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较为关键的人力资源。切实提升工科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能力,属于我国教育治理重要的环节,国家和各级基层地方政府应在"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带动下,采取优化布局、分类施策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切实推动就业优先政策的执行与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目前,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难题.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国频频出台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以应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本近年来为应对大学生就业压力而实行了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其政策变迁的背景、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的具体做法对中国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试论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范式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姜景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0):92-95
试将政策范式及政策范式转移理论引入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研究,分析了我国自建国以来统包统分、"双选"、自主择业三次阶段性的就业政策范式,归纳出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范式发展的时代背景、成因与阶段特点。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在当今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新变化,提出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范式转移的新方向,即灵活就业范式。无论是在就业观念还是在就业形式上,这种新型的灵活就业范式都将为今后研究大学生就业政策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就业难"成为社会主要问题的形势下,研究"就业主力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权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今法律对大学生就业权的保障存在漏洞,应该完善大学生就业权立法。高校应结合社会形势调整教育教学模式,政府和社会应建立就业指导中心,完善就业权保障,促进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作为保障社会公正的制度体系,城市低保制度中出现的骗保等现象反映了公共政策的缺陷。政策设计不科学、执行遇到的制度阻力大、社会监督制度不健全是制约低保退出机制落实的根本原因。从现行的补救性措施及其障碍分析入手,提出完善低保退出机制的相应对策:进一步细化分类救助标准、健全就业渐退机制和就业联动机制、完善低保对象的全程监管制度、强化基层低保工作者的执行力度、完善政策法规和加强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基层就业低效益是伴随着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而出现的,主要表现在素质缺位和人才浪费两个方面。这与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适应基层要求,国家、社会和学校在引导、教育、训练和保障等方面做得不够息息相关。解决大学生基层就业低效益现象需要构建起包含识别和筛选机制、锻炼和培养机制、现时和后续发展保障机制的立体式机制体系。  相似文献   

8.
以福建农林大学农科类专业本科生为对象,对大学生服务农村基层意愿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业、农村的发展,政府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和创业,不仅有利于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也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影响农科类专业大学生服务基层意愿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人、家庭和政府政策因素,因为一部分农科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不大、就业信心不足和就业期望不符实际,以及大学生家人态度、家庭所处经济区位的影响,家人支持与否对农科大学生毕业后选择服务农村基层的主要因素.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应该加强正确的舆论宣传和引导,强化学校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加强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的教育,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大学生返乡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建设要求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保障中承担更多责任。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制度转型的过程中,以政府干预为特征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在大学生就业需求、就业供给和就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其限度也逐渐显现。大学生就业政策调整旨在建构政府调控和引导大学生就业,政府与高校、社会和市场等多元主体协同的保障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0.
对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担任村官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生基层就业担任村官有深远的社会和现实意义。但大学生村官模式在现实中却面临着大学生基层就业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吸引力不够等问题。为增强这一政策的实践性,应从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严肃选任、健全保障机制、创新管理模式、持续帮扶、开展校市及校县合作等六个方面建立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提升其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文章以土建类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提升毕业生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的目标出发,对高校学生和就业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为我国构建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提供了现实依据。我国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的构建,要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根本、以法律为保障、以政策为支持的基本思路。在具体对策上要做好三方面工作,即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制度、重视加强毕业生的就业保护及积极探索促进就业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的指南,是大学生全面成才的途径。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工作,但由于诸多方面的不协调,致使大学生基层就业难以顺利推进,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大学生能否充分就业,是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因素。涉及大学生就业的各方都应以和谐的理念引领,通过政府提供和谐的政策支持、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和谐、大学生树立与时代和谐的成才观、社会营建和谐氛围等多方联动机制,确保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重视民生、构建和谐的时代背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中尤为突显的女大学生就业焦虑与就业困境加以审视,分析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女大学生缺失必要的就业信心。正是由于就业信心的缺失,导致了女大学生在择业就业实践中弱化了信息获取的主动性、阻滞了素质提升的持续性、降低了成功就业的实效性、限制了基层就业的开拓性,从而加剧了女大学生的就业焦虑与就业困境。进而提出要通过优化顶层设计以保障女大学生就业信心、加强质量培养以构筑女大学生就业信心、注重自我完善以增强女大学生就业信心,助推女大学生就业工作步出困境、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政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统分包分到双向选择,再到自主择业不断变化的过程,每一次就业政策的变化都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女大学生的就业影响更大。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大学生的就业政策,调动政府、社会、高校、大学生的积极性,是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推进大学生全面实现就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个案,分别对在校大学生的择业观现状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系统分析发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大学生表现出了职业认知贴近实际、自主意识明显增强、择业逐渐趋于理性等新特点,同时也存在自我和社会认知缺失、服务基层的意识淡薄、择业倾向"功利性"等问题。高等农业院校应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开展社会实践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四个方面加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  相似文献   

17.
就业困难而"无业可就"与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有业不就"所凸显的是就业环境的失范,"有业不就"其实是"被有业不就"。解决大学生"有业不就"的关键在于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主线,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前提,以国家合理调控为保障。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类毕业生要实现广泛就业,应及时做好就业观念准备,勇于走出中医学专业的狭隘,到西部、基层、农村,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大众化就业观[1]。首先,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与"精英教育"时代的结束,标志着大学生已成为社会普通劳动者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2012年世界经济整体下行,全球许多国家与地区失业率居高不下,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企业招聘人数相对缩减,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针对当前经济放缓的状况和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国家应出台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中西部就业.高校的发展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加强就业队伍建设;改变传统培养模式,提高高校办学水平,真正为企业提供实用型的人才;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开展有效援助,缓解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合理定位,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相似文献   

20.
为了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弥补基层人才紧缺的现状,提升基层服务政策对在校大学生的激励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基层服务政策进行汇总形成李克特量表,并通过此吸引力程度量表来衡量政策激励效果。研究发现:拥有不同政治面貌和农村生活经历的在校大学生在政策吸引力上存在显著差异;政策了解程度变量、政策主体支持力度相关变量以及基层服务项目兴趣程度均与政策吸引力存在显著相关性。基于此,从政府和高校主体出发,对提升政策激励效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