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近三十多年来,世界上发生的科学技术的巨大变革,已使社会生产出现了惊人的飞跃,也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我国建国三十五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曲折,也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息息相关.因此,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及其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来看,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时期,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科学技术的强大作用,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学经历了20世纪突破经典物理学的革命后,又遇到了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场论相互冲突的困难;以系统理论、信息理论、控制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20世纪后半期的信息技术革命,其成果则仍然背负着沉重的载体。自20世纪末酝酿的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其核心技术正是发起载体革命,将物质能量载体缩减到微小世界之中的纳米技术,将信息技术革命引导到变革社会与人的网络技术、虚拟技术。综合运用21世纪科学技术,去实现20世纪若干未能实现的重大技术目标,表现为人类基因工程、人工生命工程、能源换代工程、生存空间工程。弦理论探索则是21世纪处于潜在层次、孕育中的新的物理学革命。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是20世纪信息技术革命的新的发展阶段,它意味着21世纪开始的、未来新世代的科学技术革命,是一个连续的逐步转变的漫长过程。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的思想观念的特征是信息时代思想观念深入到理解复杂性、简单性之间相互沟通归约的具体途径,和生命、意识、自我意识的本质。为了应对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应当实行多元化理论创新和超前性技术开发。中国要在2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中实现超越、占有领先位置,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与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3.
项卫星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79,(5)
从本世纪四十年代起,美国农业开始进入高度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现代化的美国农业,概括地说,就是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全面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即完全用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装备起来、并使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的高效率的大农业。 第一,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全面机械化。五十年代,在农用拖拉机基本装备齐全后,美国首先开始解决谷物和饲料作物的全面机械化。如150匹马力内燃机自走式康拜因,割幅宽度达8米,并配备有收获玉米、大豆和水稻等不同作物用的收割台,可以一机多用。同时,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与社会科学的多维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与社会科学的多维化张春美由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所使见的方法不尽相同,导致人们在认识上长期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隔裂开来,形成了各自为阵的局面。随着20世纪科技革命的深入,科学技术正日益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因子,不可避免地... 相似文献
5.
世界语作为一种科学的、比较易学的国际辅助语,传入我国已有八十年的历史了。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我国的许多志土仁人,革命先驱,就曾利用世界语向国人大量介绍马克思主义,传播反帝反殖反封建的革命道理,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民主革命浪潮。到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已有了一批为数可观的世界语组织和世界语刊物。广大世界语者用世界语这一锐利的“国际主义的武器”(张闻天语),与日本侵略者的反动舆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当时的世界语运动不但起到了唤起民众,团结青年,抗日救亡的作用,而且还把中国人民抗战的斗争情形传到了世界各地,使我国的抗日战争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世界语传到了甘肃。 相似文献
6.
人改造对象和自我的本质力量,根本性的不是人的体能而是人的智能。创造对象世界的实践过程不过是人的智能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实践只是人的智能的显化、表现和确证。正如马克思所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6页)从这个创造世界的实践论思维方式看:人的智能是因、是源、是本质,是潜在的本质力量,而实践是果、是流、是现象,是显化出来的本质力量。马克思曾结合当时的工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工业实践的结果与人的心理智能的关系:“我们看到,工业的… 相似文献
7.
1983年3月14日,是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在我们全党全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新时期,纪念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的导师,最好的行动是继承和发展他的学说,并把它提到现代的水平,来指导解决今天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丰富思想和精辟论断,对我们现在进行宏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 相似文献
8.
文章立足邯郸实际,结合全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对邯郸经济现代化的目标进程、有利机遇进行了分析论证,认为根据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水平特点,只要采取科学的战略措施,邯郸完全可以经过24年即到2030年实现基本经济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当代科学技术的革命及其发展,形成了人类生存的新的条件,这些条件决定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决定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性质,并在人的内心形成新的精神世界。教育是决定一个人的现代性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对人的现代化的影响须借助于教育这一社会活动方式才能得以实现。探讨现代科技对人的现代化的各种影响,研究科学技术促进人的现代化的机制与社会条件,以更有效更充分地利用科学技术成果促进人的现代化,是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急需探寻和解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与“文化”常被视为互不相干的两种事物。说到前者,似乎只与那些摆弄数字、仪器的科学家们有关;说到后者,似乎只属于文学、艺术家们的领域。提起“中国文化”一词,人们头脑中所呈现的大多是与“古老”相联系的东西,而且为之沾沾自喜。改革开放的硕果已经证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目前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反映出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科技环境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有识之士们已经指出,目前的社会文化与经济建设如果不能协调地发展,就会阻碍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本文将通过对中西方文化某些切面的对比分析,说明在新…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和认识,指导好实践,现就农业现代化及对大庆农业的未来发展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容 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管理科学来组织管理农业,转变传统的古老农业为具有当代水平的现代农业。 生产力水平是划分农业时代的根据。 相似文献
12.
党中央根据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要求和全国人民的意愿,确定了全党全国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了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强国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因此,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加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离开我们已经六十个年头了。列宁不仅率领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而且还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列宁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的列宁主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马列主义理论宝库中列宁哲学思想这一份珍贵的思想遗产呢?对待马列主义,一要坚持,二要发展,把理论上的坚定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围绕"现代化"论题,回顾了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凸现及其展开的一般态势,探讨了学界流行的对"现代化"的界定模式,并提出以"大现代化观"作为深化现代化研究的可能思路. 相似文献
15.
时戈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1)
一 在我们党和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中,周恩来同志最先提出“培养技术人才是我们国家建设的关键”;“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他为什么一再强调并始终坚持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特殊重要性?从《周恩来选集》下卷的一系列光辉文献中,可以得到答案。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不是一个从抽象思维中产生出来的理论概念,应当从历史经验的角度探寻其本质。现代化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不只是经济增长,还需包括社会、政治、思想的现代化。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要在社会变革、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经济和政治制度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等方面做新的探索。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未来前景,是"世界体系"的扩展或曰"全球化"。全球化的大趋势对国家主权形成冲击,但主权国家仍然是世界体系的基本结构、基本格局。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全球化趋势给中国人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然而,来自国外和内部的各种困难、挑战也将与机遇相伴随。 相似文献
17.
18.
经济新常态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正处于生产成本上升、财政补贴压力加大和环境资源多重约束的境况之中,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在农业龙头企业主导下,通过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推进农业现代化,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是经济新常态环境中突破农业发展障碍的有效途径.通过对甘肃省358家农业龙头企业特征分析认为,地、市级中小型的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主力军.要提高中小型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和农业龙头带动作用,需要采取返还利润、按股分红和"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改进中小型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以产品质量塑造、提升品牌形象,扩大品牌农产品在产前、产中、产后的集聚效应.通过股权激励、股份合作机制来吸引人才;龙头企业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拥有的资源禀赋,增强产业链、价值链的创新能力;通过引入多元化投资主体,发展混合所有制龙头企业,弥补资金缺囗,降低负债融资杠杆比. 相似文献
19.
对无锡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回顾与展望陈璧显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全党和全国人民有两大奋斗目标。一个是发展的目标,使国民生产总值到本世纪末比1980年翻两番,达到小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另一个是改革的目标,要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