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当代香港文学对英国形象的描述具有多面性和变迁性.作为殖民者形象,它被描画为一条从"狮子"到"落日"的衰落的下趋弧线;作为鸟托邦,它经历了一个从建构到拆解的过程;作为由"性"所象征的他者文化,它经由了被注视者的盲目崇拜到逐渐亲善的吸纳、融摄与共处的过程.对这一异国形象的勾陈对当代中国文学建构他者形象具有重要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2.
论邓小平的中国形象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关国家形象问题的一系列论述,形成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树立和维护中国形象的基本观点。这些观点既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形象问题的论述,勾画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中国总体形象,又全方位、多角度地设计了中国的具体形象;既指明了应如何树立中国的形象,又指明了应怎样维护中国的良好形象。小平同志这方面的深刻见解和精辟论述,构成了有关社会主义中国形象的独到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丰富和发同社会主义中国的总体形象一个国家的形象,是由它选择的道路和对内对外政策决定的,也…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的许多历史遗迹中,常有雕塑或绘画的狮子造型,考古文物上也常发现以狮子作装饰纹样的器物。狮子艺术造型的出现,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广泛使用于宫室建筑、佛窟、塔寺和各种工艺美术品,发现的标本数量很大。狮子形象是为我国人民所喜爱的艺术造型题材之一,也是研究我国古  相似文献   

4.
一个现代民族的文学形象中必然包含作家对所属民族或文化国形象的感知与想象.现代汉语诗人有的从现实层面予以关注,塑造了一个新生与劫难并存的中国形象;有的留恋传统文明,重新想象一个诗意而古朴的中国形象;而置身海外的旅居诗人,提供的是乡土中国与汉语中国的形象.现代汉诗中中国形象的发展演变过程既蕴含着现代诗人所传达的主体生命情思和经验,也表现了他们对自我民族、国家的疑视、反思与想象.  相似文献   

5.
狮子当苦力     
董丽 《快乐青春》2014,(10):46-46
过分狂妄自大的人,将会接连不断地遭受许多痛苦。正如极其傲慢的狮子,被狡猾的狐狸利用,让它背走大象的尸体。狮子傲称兽中之王,但正因它狂妄自大而中了狐狸的奸计,为狐狸当了一回“苦力”。狮子杀死了一头大象,正津津有味地进餐时,狡猾的狐狸厚着脸皮上前撕了几块肉。狮子有点不高兴了,故意逗狐狸说:“这象肉你怎么有权享用?不过你若能将这个象尸背到另一个地方去,我就不治你的罪,并将这头象尸赏赐给你。”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狐狸受到讽刺,脸上火辣辣地一阵痛,认为狮子太狂妄了,决心报复报复它。  相似文献   

6.
审美过程是一定对象的形象经过主体吸收、加工产生美感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有长有短,它的程序却能按照一个共同的规律进行。审美过程图如下:一、由外部形象到形象接收器的过程是一个由外部形象转化为生理信息的过程。形象接收器指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它们的神经末梢接收了来自外界的各种可以感知的刺激,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生理信息,并以神经脉冲的方式向大脑传递信息,美的信息自然也包括在内。美的对象既包括客体.也包括主体,二者缺一不可。那么二者之间,应以哪一个为主呢?换句话说,哪一个是…  相似文献   

7.
周宁 《学术月刊》2012,(6):20-26
"跨文化形象学"之所以出现,与当下中国文化自觉的问题有关。西方的中国形象之所以重要,并非因为它是"西方"的,而是因为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是"跨文化形象学"中国问题的起点。从西方现代性精神结构中中国形象的生成,到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中西方的话语霸权,时隐时现的始终是西方现代性观念与制度中的某种致命因素,即深植于西方现代性精神核心同体异构、相互关联的两种力量——自我认同与异己分化。表面上全球化的中国形象网络,实际已被西方的中国形象程序所操控,这才是隐藏在全球主义中转移病变的最危险的东方主义因素。如果以专业的方式"解构"西方中国形象的文化霸权,那么,这种文化霸权既包括西方建构的,也包括跨文化移植的。就后者而言,俄罗斯、印度、日本这三个国家与中国地理相邻、文化相关。在当今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中,与它们的关系,构成21世纪中国最敏感也最危险的国际关系;而它们的中国形象,构成它们面对中国的地缘政治想象与国家战略背后最深层的文化动机,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和平崛起。风靡一时的后殖民主义批判理论或许能"解构"西方文化霸权,并不一定能"解放"中国现代性思想主体。因为,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这一理论工具既未面对"中国问题",又未能解释"中国问题"。倘若在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前提与方法下进行"跨文化形象学"研究,至多是一种"反西方中心的西方中心主义",它最终会误导"中国思想"迷失了"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8.
身体政治:国家权力与民国中山装的流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服装是人类文明发展以来重要的文化产物,是一整套文化的象征系统,它所反映的历史与时代精神是服装作为符号的本质内涵。中山装因由孙中山设计并率先穿着而得名,随着国民党统一中国、推广孙中山崇拜而成为公务员制服。在国家权力的推广与影响之下,中山装在全国各地广为流行,逐渐成为代表中国形象的国服。中山装具有规训身体的重要政治功能,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意识,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出现的具有特别意义的服装,既体现出民族性,又具有现代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山装是时代的镜子,它折射出中华民国作为新兴民族国家力图通过推广国家服装重塑中国人的身体政治。  相似文献   

9.
一头雄狮信誓旦旦地立下雄心壮志,一定要追捕到那只羚羊,可狮子每一次都功败垂成,追了一辈子也没有捕获到那只猎物。动物们都笑话雄狮徒有百兽之王的虚名,狮子却一点儿也不生气,它说:“我只是为了一顿可有可无的美餐,而羚羊却是在为它的生命而奔跑啊,我如何追得上它!”  相似文献   

10.
朗格美学中,表象、意象和幻像是经常使用的概念,但她本人没有对这三个概念作过明确区分。表象偏重于可视的外现形象,意象可以看作是一个大于或包含表象的概念,它既指可视的视觉形象,也指意识中来自幻想的或清晰或模糊的形象。朗格把和现实区别的进入艺术的一切形象都称为幻像,她认为艺术中的一切形象都是虚幻的,幻像的实质是一种"他者",朗格使用的这些概念在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中都可找出与之对举的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11.
傣族地区存在狮图腾崇拜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从理论上说,傣族没有形成狮图腾崇拜的条件;从实际情况来看,傣族狮崇拜也不具备图腾崇拜的表现和特征,傣族历史上留下来的与狮子有关的雕刻、传说以及现代人们文身的狮子图案都不是图腾崇拜的遗迹。傣族对狮子的了解来自佛教,傣族的狮崇拜主要在佛教崇狮习俗的影响下形成,是一种灵物崇拜。  相似文献   

12.
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自我反省和不断批判之后,中国文化的形象日渐地“矮化”和“空洞化”,逐渐疏 离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机勃勃的现代性文化之创造,而成为遥远的历史记忆和片断性的残梦旧影。在“欧洲中 心主义”的强力冲击和全面影响下,中国文化的声誉不但在本土一落千丈,就是在西方也经历了大起大落的转折, 使得中国文化的形象长久以来变得非常微弱和模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国力的日渐强盛,中国的地位正 在发生着历史性的改变,也为其文化形象的重新塑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究竟以怎样的“形象”来面对当今的 世界,已成为对中国文化之复兴的重大考验,也孕育着一种最为重要的历史见证方式。  相似文献   

13.
罗帅 《西域研究》2012,(2):38-45,142,143
包含有"折垣"和"祭越"的两枚悬泉汉简由张德芳先生于2002年刊布,它们是两个过去未曾知晓的西域国家的名字。本文对简文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历史背景考察和语源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地望进行了推断:折垣为《汉书.西域传》所载之乌弋山离,是对该国别名Zarangiana或首都Zarin的译称;祭越为《汉书.西域传》里的子合(西夜),即古罗马地理学家托勒密《地理志》里提到的Sizyges。折垣简中的狮子名称还揭示了东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经典一幕。  相似文献   

14.
景海峰 《社会科学》2012,(2):139-146
当代中国哲学是由传统的中国哲学、东传的西方哲学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共同构成的,在学科形态上亦划分为中哲、西哲和马哲等三大领域。这三种形式的哲学在近百年的传衍、流变和转折过程之中,走过了不同的道路,形成了不同的叙述脉络和话语模式,因而各自间也壁关重重、差异甚大,甚至存在着自说自话、"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形。在全球化日益扩展的今天,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大国地位的日渐显豁,当代中国文化之身份的明晰性也更加引人关注,一个统一的中国哲学的确立成为时代的呼唤。如何打破中、西、马之间的壁垒,建设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体现哲学特有的普遍精神而又蕴含了百年中国之独特经验的新哲学体系,就成为当前所面临的急迫任务。  相似文献   

15.
徐大超 《阴山学刊》2009,22(3):85-88
大国成长是在国际社会中的成长,它包括物质性成长和社会性成长,我国要成为真正的大国。就必须关注社会性成长,尤其要关注国家形象的塑造。文化背景的差异,使中西方在语言使用、政治理念、国家行为模式等方面造成了矛盾和冲突,并影响了西方媒体舆论中的中国形象。我们应当树立在语言上与国际接轨的思想,增强“信息吸引力”,加强与西方国家在各个层面上的文化交流,破除中西方之间的理解鸿沟,以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6.
在女性主义视阈下研究中国文学应注重其民族特色。儒家文化精神为主导的女性伦理,是中国女性历史上主体位置缺席的“元凶”。然而,儒家伦理之于女性又呈现二律背反现象。儒家伦理的妇德将女性置于“从属”地位,儒家伦理中的孝道在中国“母性崇拜”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又将作为母亲的女性推到社会主体文化表述者位置。这形成中国女性处境不同于西方女子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女神”般的母亲形象与处于男性附属地位的“女从”形象两极化表现的缘由。它导致中国女性在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解放的自觉性方面整体地迟钝于西方女性。  相似文献   

17.
傅有德 《文史哲》2003,11(2):109-114
犹太哲学既不同于西方的理性主义哲学 ,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直觉主义哲学。它代表了一种新型的思维方式 ,是一条介于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的“亦东亦西”的思想之路。犹太哲学不仅在形式上利用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来解释自己的传统 ,而且做到了在内容上与西方哲学的融合与统一。犹太哲学对中国哲学的意义在于 ,它认定了中国现代哲学发展的方向 ,表明中西哲学会通的道路是可行的 ;中国现代哲学没有做到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西方哲学的真正融合 ,犹太哲学为未来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 ;作为一种宗教哲学 ,犹太哲学提醒未来的中国哲学应关注宗教信仰因素。  相似文献   

18.
张法 《河北学刊》2012,32(2):14-18
中国的象不同于西方的image。在中国文化中,宇宙和事物是虚实合一的,象既体现了虚实合一中实的一面,更要突出其虚的一面。对象的强调既突出了人物审美和文艺作品的神—骨—肉结构中"形"的一面,更关系到"神"的一面。因此,象是最能体现中国文论之特质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9.
在比较文学中,形象是对异族的一种总体性看法。西方文学里的中国形象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对西方文学里的中国形象的思考,发现一国的实力决定了自身形象。因此,通过坚持经济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实现“中国梦”,是改变中国形象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20.
西方理论语境中的“意象”(“image”)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 ,这一概念目前已被广泛地使用于美学、文艺理论及批评中。但现代中国学术的建构以及现代汉语本身实质上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 ,西方理论的翻译构成当下汉语学术的主要资源之一。“意象”在西方理论语境中的对等翻译概念是“image” ;但实际上这两个概念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内涵差异 ;本文通过对image在西方的使用历史的考察 ,揭示出这一差异以及因此差异而显示出的两个概念之间的互补意义 ,为在当下汉语语境中重塑“意象”概念提供比较的视野和内涵的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