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弱势群体子女在教育方面存在许多不公正的现象。探究其根源,主要由以下原因所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不公正,社会救助体系不完善。  相似文献   

2.
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学增  李东法 《南都学坛》2008,28(2):127-130
我国社会转型期不断出现的弱势群体,已成为引发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的重要原因,也成为关系社会公平、公正的焦点问题。弱势群体缺乏有效的利益诉求渠道,是群体性事件引发和难以良好解决的关键因素。建立完善的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并注重提高弱势群体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质,建立和扶植代表他们利益的各种社会组织,对于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保护的法理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清埃 《东方论坛》2002,(6):122-125
社会转型期由于体制等因素使社会中一部分群体相对的成为弱势群体。本文主要是从法理角度分析保护弱势群体的必要性 ,保护弱势群体是对人权的保障也是社会公正、正义的体现 ,这与法治社会的价值与终极目标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计划生育弱势群体素质整体状况欠佳;健康状况堪忧,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且极不均衡,陷入贫困的家庭面较大,等等.在微观个体层面上,导致计生弱势群体的综合因素:一是经济因素;二是劳动力减少,疾病、健康问题和年龄偏大;三是文化水平因素.在宏观层面,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体制的不完善是造成计生弱势群体的重要原因,计生弱势群体因此常常从临时的困难,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救助和帮助,导致了长期性的贫困,形成恶性循环,沦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的.为此,有待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完善计划生育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完善我市计划生育奖励扶助体系;健全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完善计划生育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要完善计划生育弱势群体的优抚政策.在完善计划生育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保障机制方面,要落实部门协调齐抓共管的协作机制,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努力实现社会化养老、居家养老、家庭养老、社区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并积极稳定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队伍.  相似文献   

5.
论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权法律保护的理论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样态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晴雨表,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权状况是一个国家人权保障水准的标尺。保护与救济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社会公正和法律实质正义的基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保障权从社会公平的角度,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文明和人道社会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宪政国家与专制国家相区别的一个标志,是民本主义的反映。应然逻辑从平等生存权、人的尊严、平等发展权等三个维度要求国家社会必须保护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权,实然逻辑要求国家社会建构以宪法为核心、立法为基础和司法为手段的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权网络化的法律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向度上讲,弱势群体是具有特定亚文化意识,与主流文化意识之间易产生心理拒斥、隔绝等现象,在主流社会中经常性处于意识失语或意识表达纷乱境况的边缘群体.弱势群体的产生,是由于该群体亚文化意识与社会主流规范体系的疏离,也是由于该群体利益表达能力的孱弱性、利益诉求话语权的缺失、利益表达渠道的非常态性等所致的意识表达失语.为此,我们就需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文化关怀,改造其贫困亚文化,促其与社会主流文化的有效对接;同时要强化他们的媒介话语权,提高他们的意识表达能力和意识表达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我国弱势群体主要由六类人构成,经济上贫困、文化教育程度低、社会地位低、社会承受力脆弱是其基本特征。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弱势群体的产生主要是由制度性原因(基本经济制度转变、经济转型)和工作性原因(政府工作失误导致政府失灵)导致的。保护弱势群体的主要对策:坚持以发展促和谐;建立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利益均衡机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制定扩大就业的产业发展政策;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相似文献   

8.
弱势群体在资源的生产和分配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相对下降,成为整个社会需要同情和关爱的对象群体.在追求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中国,他们的生活现状处于道德的尴尬状态.无视或漠视弱势群体的利益势必给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道德的危害.必须贯彻以民为本、公正平等、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执政道德理念;选择和设计好扶助弱势群体的道德制度;营造一个扶助弱势群体的道德大环境;增强弱势群体主体的造血功能,增强适应竞争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弱势群体是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特殊人群集合体。其所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有的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犯罪问题。因此在分析弱势群体的特点、犯罪原因的基础上,对犯罪现象由消极处理转变为积极预防,并寻求控制弱势群体犯罪的主要路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公正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笔者以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诉求为出发点,对实现社会公正基本理念的实践场域进行了分析,认为实现社会公正是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维护人格尊严,实现社会良性运行,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在考察了社会财富分配、弱势群体的社会对待、代际公正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群际交换平衡、利益普遍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完善老年照顾等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市场化改革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由于在我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结构的变动,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各类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形成,因此在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社会财富的分配关系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经济总量的迅速增加并不等于效率的提高。在效率问题并未根本解决,提高效率的市场环境与制度环境尚完全具备的同时,公平问题更为突出。由于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正常秩序被严重扭曲,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的普遍蔓延,正在严重阻碍经济活动效率的提高和社会公平的实现。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效率问题,实现社会公平,必须遏制权贵资本的膨胀,借鉴国际上反腐败的成功经验从制度上铲除权贵资本生存的土壤。为此,必须强化法治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活动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的分化日益明显,利益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社会的公正问题就成为政治哲学的主题。社会公正包括政治公正、法律公正、分配公正、发展机会的公正等。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正问题有别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平均主义”。它的本质是在所有经济领域中允许一切经济成份展开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本身而言市场经济不会自动地带来社会公正,而要维持社会公正,在中国就必须国家干预和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倡导有积极意义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3.
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第一块基石,对于解决现代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得正义"作为一种原初的分配正义具有必要性,但也具有天然的局限性。社会救助制度的分配正义价值,体现为与需求原则、平等原则和共享原则相联系的"底线正义"。坚持社会救助制度的底线正义价值,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平均主义和社会公正的本质和由来,认为正确地认识平均主义和社会公正,有助于解决诸如腐败、两极分化、弱势群体等前进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15.
社会公平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社会公平建立的基础是否合理,它的贯彻是否体现道德要求和具有时代精神,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伦理文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因此,从社会公平的基本特征入手,揭示社会公平与市场经济的辨证关系及实现途径,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保障:公平社会的基础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是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好的市场经济与坏的市场经济的分水岭;是否促进实现社会公平,是强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弱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分水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靠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公平社会的基础。追求适度公平是以推动社会和谐为己任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关键,底线公平是政府与社会之间责任分工的依据。以此为基础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形成柔性调节机制,既增进社会福利,又推动经济发展。以适度公平为原则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但不是经济增长的负担,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观点看,社会保障不仅仅是一种福利,一种经济制度,它还是一种责任体系,一种道义承诺,一种社会架构。  相似文献   

17.
公平与发展的矛盾始终是关乎社会正义能否得到解决的难题.作为现代文明的理念,社会正义具有理想上和工具上的双重效用,对协调利益促进社会发展起到稳定器、推进器、聚合器的作用.西方现代社会实现社会正义的路径选择呈现出不同的制度形态和政策取向,其矛盾冲突在于如何既能够实现社会正义又能够不损害经济发展的效率.眼下中国社会正义的诉求具有特殊性与艰巨性,如何绕开西方国家公平与发展的难题,建立健全能够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制度与政策,则有赖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8.
论法治国家目标与社会保障法制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保障是与市场经济伴生的一项制度 ,它是市场经济国家为解决“市场失灵”、达成均富社会所采取的途径和做法。社会保障制度旨在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 ,这一点与法治国家社会正义的目标是一致的。而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和实施 ,必须借助于法治国家之下的法律制度化。惟有社会保障法制化 ,才能使社会保障制度有效地运行。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社会分化和流动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某些制度化区隔机制还在起作用,新的市场化机制开始生成并发挥影响,再分配权力通过市场化也获得了扩张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分化和流动机制就具有混合的性质,并表现为突破、转换和扩张这三种机制的同时共存。在这种混合的机制体系中,既具有公正的因素,也有许多不公正的、不为社会广泛接受的层面。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中国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条件下,社会利益的分化和多元化引起了社会构成因素的多元化及利益群体的多元化,从而引发了社会利益如何分配问题.社会公正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现实热点问题.本文在全面理解公正、社会公正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社会主义公正原则及其特征,进而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社会公正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