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类型:纪录片集数:5集首播时间:2007年推荐理由: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BBC纪录片,起因是好友强烈建议说"有生之年一定要看BBC的纪录片,太震撼了!"不久前我在手机视频软件中搜索了一下,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地球的力量》。《地球的力量》共有5集,分别讲述火山、大气层、冰、海洋和珍稀地球,主要是对地球构  相似文献   

2.
昭和天皇裕仁是日本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天皇。其在位期间 ,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裕仁的战争责任 ,战后日本主流社会一直讳莫如深。事实上 ,裕仁并非和平君主而是战争罪魁。《大日本帝国宪法》赋予了裕仁皇权的绝对性。在裕仁的指导和纵容下 ,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和全面侵华战争 ,进而发动了太平洋战争。裕仁与一系列的战争暴行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裕仁还人为地延迟了战争的结束。天皇制的存在 ,成为日本右翼否定侵略战争罪责的免罪符 ,成为其颠倒黑白、歪曲历史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东京审判没有追究裕仁天皇的战争责任,是造成战后日本社会对历史认识缺失的主要原因。裕仁天皇绝非别有用心的人所描绘的那样,只是一位“无权且无辜的立宪君主”,而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最高决策者和积极参与者,是日本军队的统帅和精神领袖。二战后,正是美国的蓄意开脱和裕仁及日本当局的百般抵赖,使得裕仁逃脱了正义的审判。这一后果是,日本否认侵略战争的历史,一再翻案,右翼势力日益猖獗,导致东亚局势的动荡不安。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渝派”纪录片在纪录片界异军突起,成为后起之秀,成为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而“渝派”纪录片人之所以敢举旗称派,正是因为“渝派”纪录片已具备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精神气质,其部分作品还在人类学视野中绽放奇葩,具有一定的影视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裕仁天皇剖腹“殉葬”的表象背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裕仁天皇剖腹“殉葬”的表象背后孙立祥1989年2月,一位参加过当年侵略战争的日本老兵(已是72岁高龄的垂暮中的老人)在刚刚去世的裕仁天皇的墓前剖腹自杀了。人们还发现了他追随裕仁天皇陛下而去留下的一封遗书。那么,在那场几乎使日本民族濒临毁灭,并使亚洲...  相似文献   

6.
一位德国纪录片导演将尘封70年的往事拍成了纪录片,德国英雄的《拉贝日记》被搬上了银幕德国著名的纪录片情节剧导演雷蒙德·莱(Raymond Ley)在11月5日至7日,携带《拉贝日记》、《洪水之夜》、《出于对德国的爱——捐赠丑闻》3部作品来北京放映。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放映厅里,引发中国观众最大兴趣的,是展现南京大屠杀的《拉贝日记》。影片放映之后,观众与雷蒙德·莱展开了1个多小时的热烈讨论。这部完成于今年的纪录片,仅在南京和北京的两所大学公开放映过。  相似文献   

7.
关清元 《21世纪》2010,(4):45-46
2009年11月8日晚,一部名为(《墙》的纪录片在俄罗斯“独立电视台”播出。俄罗斯现任总理普京在里面有一段30分钟的独家回忆,披露了他作为克格勃特工在德国“潜伏”的一些片断……  相似文献   

8.
范玮强 《国际公关》2024,(5):134-136
2023年12月15日—12月16日,第29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暨第16届深圳青年影像节纪录片学术论坛在深圳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专业性、学术性”为导向,以“和而不同、交流互鉴”为宗旨,汇聚中央和各地方电视台、影视机构的代表,纪录片业界精英、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纪录片发展、创新规律及合作模式,共享本年度纪录片、纪实栏目创作的丰硕成果。论坛为期两天,共6个议题:分别为“责任·使命:国家符号与影像书写”“网络·新生:纪实影像与创新表达”“当下·未来:地球生命与人文精神”“中国·世界:国际传播与文明互鉴”,以及聚焦“青年制作人”的“青年影像,从扎实的影像逻辑开启”与“视觉语言与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9.
电视纪录片是一种特定的体裁或形式,是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或历史事件作纪实报道的非虚构的电影或录像节目、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实,不容许虚构事件,基本的叙事报道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摄录方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 一、人物纪录片必须展现真实环境中的人 可以说,“原汁原味”的生活,是纪录片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层面,给纪录片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人物纪录片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在中国以往的岁月中,由于受到政治思潮的冲击,人…  相似文献   

10.
海南大学艺术学院陈裕仁副教授创作的歌曲选《海南赞歌》已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了。这是我省音乐家谱写的第一本歌曲选,值得庆贺,更值得评介。陈裕仁,海南琼山人,1954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音乐系。近40年来,陈裕仁一方面执着地从事艺术教育;另一方面,又在音乐园地里耕耘不辍,创作了许多通俗而优美的歌曲作品,《海南赞歌》是他耕耘的收获,也是他心血与感情的结晶。  相似文献   

11.
何越  张保同 《南都学坛》2001,21(5):26-29
《日本帝国宪法》赋予了天皇绝对的权力 ,“二战”时期裕仁天皇作为日本最高统治者 ,对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战后既没有消灭天皇制 ,也没有追究裕仁的战争责任 ,致使日本右翼势力不断增强 ,影响了日本对战争性质及罪责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2.
《北方人》2007,(5)
“在连续3年每年有3万人自杀的日本,有这样一位中国人顽强地含泪活着。”这是日本富士电视台播放的电视纪录片《含  相似文献   

13.
所谓“德国视角”,是指以外交人员为主体的德国人群体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观察、记述和分析。其中,德国驻华大使馆南京办事处政务秘书罗森,办事处行政主管沙尔芬贝格,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南京国际安全区官员拉贝、克勒格尔、施佩林等人,担当了主要角色。“德国视角”的核心价值,是以大量无可辩驳的一手资料,证明了日军在南京屠杀、奸淫、抢劫、纵火的罪行。在翔实记录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遭受的苦难的同时,德国人士注意到了大屠杀对中国人抗战意志和爱国精神的激发作用。与德国人士一起,英美人士也是当时南京国际救援的主力,“英美视角”和“德国视角”之间存在广泛的互动,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印证。“德国视角”反映了德国人士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当然,它也以德国利益为依归。由于德国在华人士与希特勒在德国利益的理解和取舍上存在重大分歧,他们在赢得中外人士一致赞誉之后,迅速在历史舞台上消失。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真实有着极其复杂的深刻的内涵。从叙述性、文本性上看,纪录片的真实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强调客观性,实际上就是强调它所表现的对象应该是现实中真正存在的事物。从媒介特性上看,纪录片真实是见证的真实。从读者角度看,纪录片的真实是技巧的、文化的、心理的。从话语层面上看。纪录片是不可能到达“真实界”,它只能培植一种“真实性的效果”。认识纪录片真实内涵,对纪录片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电视纪录片美学三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审美性”是电视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是电视纪录片创作和批评的价值规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电视纪录片的人文精神和创作过程中“世界—作品—创作者—欣赏者”等纪录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英语标准发音RP能继续作为发音标准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标准发音RP自 2 0世纪初形成了较为严谨完善的语音研究、教学体系后 ,便成为主要的英语发音标准。RP体系从Jones到Gimson已经历了一个较大幅度地修正和完善的过程。但仍有一些人 ,包括语音学家 ,认为RP已经过时 ,主张抛弃RP而采用目前在英国认同度更高的语音 ,如“BBC英语”或“河口英语”作为新的英语发音标准。本文在分析RP与BBC英语及河口英语间的关系后指出 :RP在现阶段仍是我国英语教学应采用的主要发音标准  相似文献   

17.
2008年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发生后,CNN、BBC、法国《世界报》、《德国画报》等有影响的媒体,不辨真伪,以讹传讹,推波助澜,严重的损坏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其抹黑中国,遏制中国,甚至破坏北京奥运会的用心昭然若揭;从新闻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报道是对真实性原则的践踏,是对新闻职业道德的违背,是倾向性的异化,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8.
韦良秀 《社区》2010,(15):58-59
德国人向来以严谨著称于世。一批留德中国新生见识了德国人的“刻板”,恶作剧地在相邻的两个电话亭上分别贴了“男”、“女”标志,然后躲在一旁观察。结果发现德国人不论男女,宁愿排队,也没有一个人越界到另一边空置的电话亭打电话。而在中国,这种现象大概只有厕所标识才管用。对此德国人的解释是:规则就是用来遵守的啊,否则要它做什么?  相似文献   

19.
德国作家马科斯·诺道曾经写道:“德国在一切事情方面,无论好事还是坏事方面,总是一支主宰力量。”翻开德国史书籍,从中世纪末期到现代时期,德国对人类作的好事和坏事,桩桩件件,历历在目。恩格斯说,是德国最早举起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义旗的。在近代初期,德意志人虽然在最悲惨的时代里残喘,在最混乱的时代里熬煎,但在文学、音乐方面大放异彩,夺得十八世纪“德意志文艺世纪”的盖世桂冠。近代人称誉德国为“哲学故乡”,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化发展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20.
梅可 《金陵瞭望》2008,(11):26-28
“(《南京》这个片子是我拍的”梅可:高台在新闻电影厂,不知道是否关注过美国人拍的纪录片《南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