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冲击,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通过剖析博客这一网络信息交互平台在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探讨利用博客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引起了大学生交往方式的深刻变化,对大学生个性发展具有积极效应,并带来了负面影响。高校应采取相应策略引导大学生个性发展,通过加强管理,从技术上把握网络和短信领域的主动权;重视校园网络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虚拟交往的自控能力;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和熏陶作用,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精神保障。  相似文献   

3.
通过制定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权威标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育中加强网络信息素养的培育,深入开展大学生网络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咨询选择功能等等,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网络信息素养的整合研究。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道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虚拟社会的主力军,其网络道德问题尤为突出。高校应加强对此问题的重视,认真梳理并研究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经梳理和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存在认知偏差、情感冷漠、行为失范等问题。高校德育应明确网络德育内容,创新网络德育方法,拓宽网络德育途径,以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和引导,帮助其养成科学、文明上网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5.
网络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意义重大。当前,大学生在网络的认知、信息的辨别和应用能力以及网络道德和安全素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形成受到大学生本体、家庭、高校、社会和网络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构建大学生内化自律机制、家庭良性影响机制、高校教育引导机制、社会导向治理机制四个"三位一体"的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6.
与传统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普遍家庭条件较好、个性意识强、思想活跃,但自律性差、情感脆弱。而他们的网络素养将对构建和谐网络文化以及和谐社会主义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通过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的实地调研,结合独立学院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特点,须从学校教育、家庭培养、社会引导三方面加强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以推进独立学院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创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从虚拟社会治理视角构建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机制,将有利于政府、教育部门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合理表达情感、客观评价社会发展状况.政府层面,要创新虚拟社会法治保障体系,加快推进虚拟社会媒介运营商(自媒体)法律规范的制定及完善工作,推动各类法律与虚拟社会法律法规有机衔接与良性互动.个人层面,要规范自身在虚拟网络社会的言行,主动提升自身媒介素养.高校层面,要构建立体化、沉浸式的网络舆情监管与引导体系,以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立体化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网、权威的官方信息发布平台等,不断提升舆情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网络的高效传播,另一方面也不断侵蚀着高校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及判断标准.而高校大学生作为即将踏入社会工作岗位的群体,他们的网络道德素养水准直接反映了未来社会的道德面貌.因此,研究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网络化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但网络媒介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对社会生活的负面效应不可避免,引导大学生适应媒介化社会生活势在必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逻辑起点在于:网络行为异化造成大学生社会角色迷失及其人格支离破碎;网络行为约束机制缺失冲击着大学生网络道德构建;网络媒介负外部性侵蚀着大学生身心健康。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构建立体化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应着力于培育大学生的媒介伦理素养与主体意识,增强责任意识,理性使用网络媒介;大力强化教育管理者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升实践育人能力,发挥协同效应;全力优化网络生态,降低网络环境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虚拟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二重化了现实世界,使原本单一的现实世界分化为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虚拟世界使青年大学生原本不定型的世界观受到冲击。更新观念,培养和增强网络意识,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全新的世界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以大学生微信虚拟社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洞、核心边缘模型、聚类派系和中间中心性分析对微信虚拟社群网络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网络意见领袖对大学生影响的基础是表现活跃和爱好广泛,影响的关键是处于社交网络的“靶心”位置,影响的效果是极易产生“沉默的螺旋”效应。建议高校通过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识别大学生圈层的网络意见领袖、引导大学生圈层的网络意见领袖和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型网络意见领袖等方式,推动网络意见领袖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它对大学生的影响巨大。文章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认为网络可以作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实践,而网络提供的虚拟实践途径可以克服传统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的局限,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网络环境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问卷调查为基础,分析了大学生的上网基本情况、网络素养状况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情况,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十分突出。网络非理性舆论存在强烈的情绪煽动、对立的观点评论、鲜明的语言风格和潜在的行为指引等特点,易对思想行为尚在形塑期的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干预大学生的社会认识、社会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当前,为了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推动形成良好网络舆论生态,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网络主体素质培养,树立网络自律意识,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加强负面情绪管理;同时,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应构建“四位一体”的网络非理性舆论协同应对格局,形成网络非理性舆论治理合力,引导大学生成为引领网络时代风貌的先头军。  相似文献   

15.
基于问卷调查,通过描述性分析、Probit回归分析,研究当前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高校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和大学生网络素养整体水平。结果显示,高校网络素养课程思政建设薄弱,没有形成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体系,专业任课老师短缺,相关课程开设较少,课程教材较少。大学生网络素养整体水平一般,网络知识教育缺失、网络能力培养缺位、网络道德素养水平差异较大、缺乏网络心理调适能力。专业、政治面貌、网龄、每天上网时长、家庭居住地、家庭资本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都有显著影响。建议加强网络素养课程建设,持续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师队伍,增强网络素养课程思政建设师资力量;强化实践教学,推动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思政全课堂建设;落实课程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保障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思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及移动网络基础上的虚拟社区的出现为大学生参与社会交往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虚拟社区中的社会交往具有的自由性、间接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一方面开拓了大学生社交的空间,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随意性、网络成瘾等负面影响。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通过加强大学生休闲教育、营造大学生健康的“亚文化”等措施,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虚拟社区及相关活动。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了解在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及其心理特征,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课题组开展了以问卷方式为主的抽样调查,据此分析了大学生的上网目的、行为道德、思想观念及个性心理特征等状况,从而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规范高校的网络化管理、加强校园网建设及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网络虚拟群体同大学生生活社区、大学生公寓等一样已成为新型大学生组织的一个重要形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教育和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未来,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必须和必然。要做好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开发性能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系统,建立精简高效的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深入开展有广泛影响的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主要从自媒体的优势及不足着手,探讨了自媒体的时代特征;在当前网络迅速发展的环境下,自媒体如何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形成影响以及如何创新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由于网络信息纷乱不堪,所以存在着很多良莠不齐的信息,考验着大学生的辨别能力,不仅如此,自媒体的发展给高校的教育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如何创新、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是如今急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将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创新途径进行相关阐述。  相似文献   

20.
网络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入21世纪后,网络日益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给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主要是模糊其社会定位,淡化社会责任意识,因此,要通过优化网络环境、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网络责任感、加强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变革和培养其乐于助人的品质,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