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英国诗人》一书,是费鉴照关于现代英国诗人的论文集。里面收了他1928年至1930年间先后在南京中央大学和武汉大学所撰写的九篇论文。该书由新月书店1933年2月发行。1931年,这本论文集即将付印的时候,闻一多为它作了序。这是闻一多第一次为别人的集子作序,他把这称作“破戒”。这以后果然是破了戒,他又相继为藏克家的《烙印》(1933年)、刘兆吉的《西南采风录》(1939年)和薛诚之的《三盘鼓》(1944年)等作了序。这些序不仅体现出闻一多对青年一代的热诚关怀和鼓励,而且深刻地阐发了他对当时文坛上带倾向性的一些重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是唯美主义诗人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三年前,闻一多的老朋友朱自清在《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一文中,对闻一多的一生作了十分中肯的评价,他说:“闻一多先生为民主运动贡献了他的生命,他是一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学者的时期最长,斗士的时期最短,然而他始终不失为一个诗人;而在诗人和学者时期,他也始终不失为一个斗士。”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先生很早就十分明确地指出:“闻一多先生为民主运动贡献了他的生命,他是一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这三重人格集合在他身上,因时期的不同而或隐或现。”(《闻一多全集·朱序》) 是的,诗人、学者、战士这三重人格集中于闻一多一身,只不过因时期不同或隐或现而已!他一生经历过两次大的转变:由以美为艺术核心的追求者变为所谓不过问政治的学者,再变而为狮子吼的民主战士。这个过程可以用图表作如下表示: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杰出的学者。特别可贵的是,他在晚年,热情地无畏地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在白色恐怖下,“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最后,英勇牺牲,“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闻先生的著作,生前已出版了不少。他牺牲后,刊行了《闻一多全集》。但当时因种种条件限制,因此,《全集》并不“全”。我们偶翻一些旧杂志,就发现了《全集》未收入的五首诗,即《渔阳曲》(载一九二五年三月出版的《小说月报》十六卷3号)、《醒呀!》(载一九二五年六月二十七日出版的《现代评论》二卷二十九期)、《七子之歌》(载一九二五年七月四日出版的《现代评论》二卷三十期)、《爱国心》(一作《爱国的心》,载一九二五年七月十一日出版的《现代评论》二卷三十一期)、《我是中国人》(载一九二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出版的《现代评论》二卷三十三期)。这五首诗,在《全集》的《年谱》中提到了《七子之歌》和《我是中国人》这两首,未介绍其内容。这五首诗,对了解闻先生一九二五年前后的思想,研究他的思想发展和创作,都有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我发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一篇佚文——他为彭丽天的新诗集《晨夜诗庋》写的《跋》。这篇《跋》,似少为人知,不仅《闻一多全集》未收入,连有关闻一多的年谱、传记、论著也未提及。众所周知,闻先生是一派诗宗。他影响、鼓励和帮助过一批青年诗人,彭丽天就是其中的一个。彭在《晨夜诗庋·后记》中说:“我在此尽忱谢谢闻先生给我许多的教益和帮助。”闻先生在《跋》中也说:“当丽天初碰见我的时候,我对新诗还是热心的,自己热心作,也热心劝别人作。丽天之走上诗的道上来,总算是因为我的鼓励而感着更起劲的。”《晨夜诗庋》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四月,这时,闻先生虽然已停止创作,但他仍然作为这个诗集的发行人,使它得以问世(代售处是北平佩文书斋);还为它作了  相似文献   

6.
适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推出了曾经昂首高歌在云南省澜沧江畔的著名爱国诗人彭桂萼的抗战诗歌集《沧江号角》。本书辑入彭先生遗著《震声》(1938年出版,郭沫若题签,马子华序)、《边塞的军笳》(1941年出版,老舍题签,雷石榆序)、《澜沧江畔的歌声》(1943年出版,穆木天题签并序诗)、《怒山的风啸》(1945年出版,闻一多题签)、《后方的岗卫》(1945年出版,臧克家题签并序)。这是诗人给祖国和后人遗留的宝贵的文学财富。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在评论《红烛》《死水》时指出:“这些集子的特色之一,是那些爱国诗。在抗战以前,他也许是唯一的爱国诗人。”(《闻一多纪念文集·中国学术的大损失》)朱自清在这里使用“唯一”一词,除了对闻一多怀有偏爱之情外,也许还有另一层意思。这  相似文献   

8.
古典的新义——谈闻一多解《诗》对弗洛伊德学说的运用侯美珍一、前言闻一多(1899—1946年),朱自清说他这辈子是诗人、是学者,也是斗士。由1925年参加《晨报》的诗刊,到1929年任教青岛大学,可说是他的诗人时期;以后到1944年参加昆明西南联合大...  相似文献   

9.
休士(Langston Hughes)是一位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1933年7月访问上海之前出版过诗集《犹太人的好衣服》《梦乡人》,长篇小说《不是没有笑的》。他反对种族歧视,同情民间疾苦,在文学形式上也不断创新。听说他自称见过鲁迅,但鲁迅日记和书信中均没有直接反映。1933年8月1日,《文学》杂志1卷2号在“批评”专栏刊登了“伍实”撰写的《休士在中国》一文,暗讽鲁迅、梅兰芳看不起黑人,因此没有像招待萧伯纳那样招待休士,也没有出席《文学》社、《现代》杂志社和《中外新闻》社为休士举办的招待会。为此,鲁迅在盛怒之下撰写了《给文学社信》,刊登…  相似文献   

10.
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诗人,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他的伟大作品。自汉以来,历代文人学士大都推重屈原和《楚辞》。直至现代,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还盛称《楚辞》“卓绝一世”。郭沫若更有题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专论,闻一多也有题为《伟大的人民诗人——屈原》的专论,都肯定了屈原和《楚辞》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1.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人民的诗人——屈原》)这是闻一多先生在他一生的最后给予屈原的评价。然而,闻先生认识屈原是经历了一段曲折道路的,正是在通过这段曲折道路时,他得出了屈原所以成为人民诗人也有着艰苦历程的结论。闻先生的这种认识经历以及这种经历下获得的认  相似文献   

12.
人们很少知道,哲学家金克木在30年代既是一位现代派诗人,又是一位现代派诗论家。他踏进现代派的行列,经过了一个诗风转换的历程。他开始写诗时,运用的是旧体诗的形式。1933年5月,他在《现代》三卷一期上,发表了《诗四章》,和现代派的众多诗篇一样充溢着哀伤的情调,但意象的联络不象现代派的有些诗那样奇特,诗的题旨也不象现代派的有些诗那样晦涩难懂。诗人1936年出版的诗集《蝙蝠集》里面固然有现代派意味比较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是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诗人、学者和斗士.三重人格集于一身,因时期不同而显不同的风貌,又不截然可分.正如他的挚友朱自清所说:“他始终不失为一个诗人,而在诗人和学者的时期,他也始终不失为一个斗士”(《闻一多全集·朱序》).闻一多,一八九九年生于湖北浠水.一九一二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一九二二年赴美留学,学习美术,同时研究文学和戏剧.一九二五年回国后,主要在大专院校任教.一九四三年后,投身民主运动.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日,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早就被称为集诗人、学者、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人物。作为诗人,他以《红烛》《死水》等著名诗集确立了自己在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斗士,他以自己的生命在现代民主运动史上写上了光辉的一页。毫无疑问,作为学者,他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但究竟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位学者,他是否也像他在现代诗歌史上、民主运动史上的地位那样,也在现代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现代史上,闻一多的名字已镌刻着光辉的一页。因为,他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作为诗人、学者、战士,还有教师,可谓有口皆碑,彪炳千秋;但作为编辑,闻一多三十多年孜孜不懈的编辑活动,却鲜有言及。 实际上,从1913年起,十四岁的闻一多初试编辑《课余一览》,此后,直到1946年壮烈牺牲,他一直在运用编辑报刊的方式参与中国的民主运动和文化建设。仅以下述实例,便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三○年的冬天,闻一多在相当长的期间搁下诗笔之后,为诗人徐志摩先生誉为“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地发表了精心之作——《奇迹》.从此,就埋首故籍,不再写新诗了.这是一首充满怅惘、憧憬、企慕、艳羡、曲达圆妙辞句的诗(按:这些词语都是闻先生自己用的),他在向那些关心的朋友倾诉隐藏多年的心绪:  相似文献   

17.
片山潜关于1918年米骚动的论述比较集中地见之于下列文章:《日本国人对最近米骚动的评价》(1918年)、《战后日本阶级运动批判总观》(1931年),、《1918年米骚动十五周年》(1933年)、《关于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诞生与发展问题》(1933年)。在这几篇文章中,他深入考察和研究了米骚动爆发的原因、性质、特点及其影响,阐述了一系列的见解。本文拟就此作一点粗浅的探析。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早就被称为集诗人、学者、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人物.作为诗人,他以《红烛》《死水》等著名诗集确立了自己在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斗士,他以自己的生命在现代民主运动史上写上了光辉的一页.毫无疑问,作为学者,他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但究竟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位学者,他是否也像他在现代诗歌史上、民主运动史上的地位那样,也在现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问题,直到目前仍然是研究得不够不充分的.新编12卷本的《闻一多全集》的出版,为认识和评价学者闻一多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使我们有充足的理由作出这样的判断:在中国现代学术上,闻一多是个博通古今中外、才华横溢、见解独特、成就卓著、影响巨大的杰出学者.他以中国古代文学为研究中心,而又眼光辐射整个传统文化;他以中国传统学问为根基,而又大力汲收西方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他治学态度严谨,实事求是,而又曾于创造性思维,勇于提出并证成种种假设;他长期在“故纸堆”中生活,而又将历史与现实沟通,有浓厚的忧患意识、强烈的使命感和为真理献身的大无畏斗争精神.他是以自己的特殊学术个性和贡献研身于屈指可数的近代大学者之列的人物.  相似文献   

19.
威廉·勃特勒·叶芝(William Batler Yeats,1865—1939),现代英国著名抒情诗人和剧作家。1932年,他因“经由灵感的引导,将民族的精神以高度的艺术形式表现于诗作中”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本世纪初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是后期象征主义诗歌在英国的主要代表,对现代英国诗歌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他的诗作《一九一六年复活节》(以下简称《复活节》)创作于1916年9月,用以纪念当年复活节起义。  相似文献   

20.
这是闻一多先生的一首抒情名诗。诗情哀怨,意境深远,格式独特,押韵整齐,在闻一多的新诗中占着颇为重要的位置。但是,它写于何时?寓意是什么呢?以往,人们把这首诗同《忘掉她》、《我要回来》二诗并提,说是“诗人怀念早夭的爱女立瑛之作。立瑛逝于1926年冬,也就是说,《也许》是1926年冬以后写成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