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如果我们向语法学家们请教:“‘语法’一词的含义是什么?”他们有的会说:“‘语法’有两个意思:一个指语法本身,一个指语法书。比方说,‘你这话不合语法’,这是指语法本身。又如说,‘这是一本语法’,这是指讲语法的书。”也有的说:“人们有时侯用‘语法’这个名称代表语言的语法构造本身,有时候又用它代表语法学,因此有必要分清这两个概念。”这样,我们就可以认为“语法”一词可以有三种含义:一指语言的“语法规律本身”,它“是语言中客观存在的”;二指语法学,它  相似文献   

2.
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论民族自决权》) 语言和思维密切联系着。“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工具。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从有社会存在的时候起就有语言存在。它是人类的重要标志,为人类所特有。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语言既是交际工具,又是社会斗争和发展的工具”(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社会以外没有语言,任何动物都没有语言。语  相似文献   

3.
词义的诱发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信息借以存在的物质载体,是主体加工处理、储存、传递信息的工具。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中的每一个单位——词,是一种音义相溶的结合体,是表达人类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情感的“基本粒子”。每个词都是内容  相似文献   

4.
1、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讨论语言因素对于一种文化现象的形成所具有的影响。更确切地说,是探讨汉语中的语音因素对于汉族传统文化的形成所起的某些制约,诱导和推动作用。 1.1语言是什么?权威的定义认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本世纪以来,语言学家对这一“工具”的内部结构要素进行了穷尽式的分析,甚至把这一工作当成语言学家的唯一任务。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本世纪最著名的语言学家德·索绪尔(1982:43)就曾说:“我们的关于语言的定义是要把一切跟语言的组织、语言的系统无关的东西,简言之,一切我们用‘外部语言学’这个术语所指的东西排除出去的。”这一倾向导致语言研究逐渐脱离社会生活、脱离使用这一“工具”的人以及人与“工具”间的关系,走向封闭性的学术殿堂。对此,吕叔湘先生(1980)说:“语言是什么?说是工具。什么工具?说是‘人们交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人们的一切言语行为都是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发生的。听与说在交际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就是由于语言在本质上是人类发出的有意义的声音,正是凭借有声语言的物质媒介,语言才能充当社会交际工具,并且世代相传下去。很多学生学了多年俄语,单词掌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词汇,作为语言最敏感、最活跃的因素,则是观察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个窗口。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言:"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最简单的影响是词的‘借贷’。只要有文化借贷,就可能把有关的词也借过来。"通过对中古英语词汇中法语外来词的分类和影响的研究,以期了解沉积在一个民族中的深层内蕴,从而解答诺曼底征服对中古英语词汇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毛斯纳的“语言批判”是近代最反动的一种资产阶级“语言哲学”。在许多根本问题上,毛斯纳的“哲学”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他认为人类语言并不能反映客观现实,因此否定语言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工具的作用;他不承认语言中的词是客观事物和现象本质的概括,即不承认词的内容是标明一般概念的,硬说词没有一定的意义,因此否定语言作为人类最完善的交际、交流思想工具的作用。否定了语言在人类认识世界和社会交际中的巨大作用,他就主张根本取消语言,使人们永远保持“沉默”。他否定了语言是人类社会里客观存在的东西,即否定了语言的物质意义,认为“语言只是语言的应用”,“只有发音器官的暂时运动是真实的”,因此语言被他看成只是一种“抽象观念”。关于语言与思维的辩证关系,他也采取否定的态度,把二者归结为“同一的行为”,并同时否定语言与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他认为研究哲学最重要的工作即是对语言进行“批判”(当然也对思维进行批判,因为在他看来二者是同一的),他所谓“批判”意思是否定、取消,而他之所以这样主张,正是为了证明他的“人们永远不能认识世界”的不可知论。毛斯纳的“语言哲学”的最荒诞之处还在于他不得不打破他的“沉默”而运用语言来进行他的“语言批判”。魏勒的这篇文章比较系统的介绍了毛斯纳的“语言哲学”,在编译当中,我们刪去了少数无关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8.
(一)大纲中的体现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96年版的《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了语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英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明确提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这一重要概念。这就告诉我们语言的两个属性“工具性”和“人文性”。“所谓‘工具性’,就是说‘语文作为一种声音和意义任意结合的自然代码,可以用来承载信息。表达思考’。所谓‘人文性’,是说语言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唯一框架,是一种文化代码。”(《外语教学与文化》胡文仲,高一虹)。没有语言就没有人们对千万事物的理解与把握。因  相似文献   

9.
一人们常说:“世界上有几千种语言。”;“英语是一门使用广泛的语言,”;“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语言’一词也用于“他使用恶毒的语言攻击我”;“鲁迅语言的特点是一针见血”;“赵树理的语言有山药蛋味”等等。一般来说人们很少注意‘语言’  相似文献   

10.
相当长时期以来,我国语言学界对语言的本质的认识基本上沿用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体现思维的工具”(下称“工具论”)的信条。翻开国内已出版的语言学理论书,几乎众口同声的重复着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音位,是反映人类语音社会功能的单位。对语音进行社会功能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语音是人们进行交际、交流思想工具。而语言这一工具是凭借它的物质外壳——语音,来进行交际的。语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本质特征,就是它的社会交际功能。语音的社会功能先表现为它的辨义功能。音位,就是在对话  相似文献   

12.
一般语法书都认为在现代汉语里有两个“没有”,其中一个是动词,另一个是副词。它们说,否定事物存在的“没有”是动词,否定行为已经发生的“没有”是副词。但是,也有些语法书说得比较含糊。例如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上册第253页说:“‘没有’的用途共有两种:(甲)替代古时的‘无’字,用为次品。(乙)替代古时的‘未’字,用为末品。”王力先生实际上是认为作“无”用的“没有”是动词、作“未”用的“没有”是副  相似文献   

13.
历来的外语教学研究,我们认为主要侧重在经验对教学过程作宏观描述,即对传统的教学理论及其派生的系列教学法学派的探索,而忽视了在教学进程中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思维的重要性。作为社会产物的语言和思维,就如同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一样“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所以,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的。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人的理性思维,同样,没有思维,也就不需要作为承担工具或手段的语言。正由于语言与思维这种特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1.有关“-mu”字的两个问题: 1.0“-mu”字是现代维吾尔语中比较常用的语素之一,在目前所能见到的几本正式出版的维吾尔语语法著作中,差不多都谈到了它。大部份著作把它叫作ulanma(一般译作‘助词’),有的著作把它叫做yuklime(一般译作‘语气词’或‘小品词’。但是对于-mu字的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意义)则大都缺乏比较详尽的描写。  相似文献   

15.
“苦力”,词义作为“出卖力气干重活的码头工人解”。在不少欧洲语言中也有一个与此语音相似、意义相同的词。这个词到底源出哪种语言?仅就所知,目前在国内有两种完全相悖的说法:一是“苦力,英语Coolie的音译。帝国主义者对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从事重体力劳动工人(如码头工人)侮蔑的称呼”前不久,台湾出版的《国语辞典》(重编)对“苦力”一词也作了和上面相近的诠释:“劳动者,专指矿工,脚夫,车夫等,从事笨重工作的人,本英语Coolie的译语,其专指在欧洲或殖民地的华工而言”。另一是“……回忆过去翻阅英语字典时,偶而发现一些汉语外来语如‘ma hjong’(麻将)、‘kowtow’(‘叩头’),‘Coolie’(‘苦力’)……”从上可以看出,一是认为汉语中的“苦力”源出英语;一是认为英语的Coolie或Cooly(“苦力”)源出汉语。到底“苦力”源出哪一种语言呢?下面就这个问题作一番考证和辨析。  相似文献   

16.
闽、吴方言持续貌形式的共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0.1 王力先生《中国语法理论》下册二九七页(中华书局,一九五五年版)说:“中国语里的情貌不能说是为动词或叙述词而设,只能说是为整个叙述语而设,因为情貌成分不一定紧跟着叙述词的后面,例如近过去貌的‘来着’就居于句末,开始貌‘起来’二字的中间可以由目的位隔开。”本文所讨论的持续貌形式不限于动态助词,它包括表示下述语法意义的各种形式:(1)动作行为本身的持续,即通常所谓“进行貌”,例如普通话“她在哭”、“大家一路上唱着歌”中由“在”、“着”所表示的语法意义;(2)动作行为等所形成的状态的持续,例如普通话“门开着”、“他站着”中由“着”表示的语法意义;(3)整个谓语部所述情况的持续,例如普通话“他在屋里睡  相似文献   

17.
我们认为,名词不借助于系词(即判断词)的帮助不能作谓语,这是名词的语法特征之一。但是,我们很多语法著作都认为名词可以单独作谓语。对于这一语法现象的解释,真是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吕叔湘先生在《语法学习》(15页)中说:“‘明天星期六’是判断句,谓语是一个名词”。接着他说:“在判断句里面,刚才这一句的构造是例外;一般的格式是在主语和谓语中间加上个“是”字,就是这一句也可以说成‘明天是星期六”。显然,吕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语言学讲究语言的运用必须符合语法和逻辑。实际上,人们早就注意到语言表达中存在着某些不合语法、不合逻辑但同样能发挥交际作用的情况,近几十年来,传统的观点进一步有所动摇,语言学研究者越来越重视言语环境和语义,重视语言交际中的对立统一关系,使语言学的研究推向新的阶段。美国科学家维诺格拉德说:“我们必须至少在语言交际方面放弃这样的观念:‘较准确’总是较好。”美国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数授哥根指出,他不同意下述观点,即认为理解人的自然语言必须以其严格的句法结构作为基础。他造了一个不合英语语法但仍能为人们所理解的句  相似文献   

19.
言语交际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言语交际和交际中的语言的科学。它主要有两大研究领域:一是言语交际的研究,即人们如何运用语言这个工具进行交际的(包括言语交际和其他交际的关系,言语行为和其他行为的关系);一是交际语言的研究,即语言这个工具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情况如何(包括其结构层次、功能特点、所起作用及其各种变化等等)。这两大研究都反映出言语交际学的语言动态观:1。语言不仅是一种状态,而且是一个过  相似文献   

20.
1990年,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了罗安源副教授的《现代湘西苗语语法》,这部专著是作者根据多年的苗语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以及在湘西地区长期的语言调查和资料搜集所写成的关于我国苗语湘西方言的第一部系统语法书。正如著名语言学家马学良教授在为该书写的“序”文中所说,“《现代湘西苗语语法》正是以科学分析的方法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适合苗语特点的理论根据,如‘苗语句法成分的可移动性理论’、‘苗语冠词理论’、‘苗语动词屈折变化理论’、‘苗语动状词、形状词理论’、‘苗语单句动词和相向动词理论’等等。”笔者仅就上述几点具有独到见解的语法理论试作些粗浅的评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