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芸 《日本研究》2001,(3):94-97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这首《送别》廖廖数句歌词 ,今天读来仍觉音调铿锵 ,韵味盎然。其中既有“长亭送客 ,芳草萋萋满别情”又可闻”折柳赠别 ,依依惜别的笛曲”正如钱仁康先生所说 :它由表及里 ,至少表达了四层意思 :一、离情别意 ;二、缺陷美 ;三、晚情 ;四、世事无常。它在一个平淡、恬静并极具感情的旋律的衬托下 ,在近一个世纪的时光流逝中 ,仍然是久唱不衰。如果我们再沿着《送别》的时代背景和来龙去脉来追根溯源 ,将会对近代中国音乐…  相似文献   

2.
正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这首《送别》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很多人是从经典电影《城  相似文献   

3.
日本《产经新闻(晚报)》1980年7月17日介绍日本出版的《日汉朗咏集》一书.该书是从数万首日、汉汉诗中挑选出近千个句子组成的.内容按四季、人生、社会、学术、思慕之情的顺序分类排列,每个诗句后面都附有读法、解释、鉴赏以及出  相似文献   

4.
正梦中园,梦中缘。"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看《牡丹亭》,怎知昆曲为何?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同友人去观赏了昆剧《牡丹亭》——可谓上启"西厢"下承"红楼"的千古绝唱,是明代南曲代表作。原名《还魂记》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传奇剧本,二卷,五十五出。汤显祖在那个存天理灭人欲的时代写出如此勇敢、如此至情至性的梦境,实为难得。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  相似文献   

5.
称“短篇小说之王”的《聊斋志异》 ,在其四百多篇故事中 ,涉及甘肃的竟有七篇。这大概是一般人所不曾想到的。而且 ,这些篇章中既有着蒲松龄所精心创作的故事 ,也具有一定的写实成分 ,因而 ,无论从文化蕴含还是艺术成就的角度来说 ,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一 )《聊斋》中涉及甘肃的七个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对有关甘肃的奇人异事的记载 ,如《杨千总》、《土化兔》。《杨千总》写毕民部公 (按 :即毕自严 )“即家起备兵洮岷时” ,有千总杨花麟来迎 ,途中见一人遗便路侧 ,杨即飞矢射去 ,正中其髻 ,“其人急奔 ,便液污地”。此…  相似文献   

6.
继《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之后,贾平凹又为我们奉献了一组中篇——《远山野情》、《冰炭》、及《天狗》。这些近作,表现了一种共同的倾向,这就是在平凡生活中普通人的命运里,去探索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诗经·魏风·硕鼠》中有这样两句诗:“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对其中的“之”,古今都有不同的解释。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说:①“之”是动词,此说源于郑玄。《郑笺》:“之,往也。”此说影响甚大。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就将“之”解释为“往”,并将此句串讲为“谁去了还长叹呢?”②“之”是句中语气词。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之,其也。谁之永号犹云谁其永  相似文献   

8.
《北京购物指南》(《中国经营报》副刊)试刊第一期(1988年10月29日发行)上的《读者问卷》栏登有《彩电三问》,内容如下: ①如果彩电电视机的价格放开,你能忍受的最高价是多少(以18英寸为例)? ②如果带摇控比不带摇控的贵三四百元,平面直角比普通屏幕贵五六百元,你买哪种? ③买彩电时,你首先顾及什么? 答:朱一林(高级统计师,53岁,五口之家三人工作)①2000元②买便宜的③可别拿回去就坏了张宪伟(工程师,35岁,两人工作带一小孩)①2000元②要摇控平面直角③质量阎丽娟(退休干部,57岁,月收入170元左右,(①2000元②不要摇控要平面直角③坏了怎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符号学正在日本崛起,并有流行之势,以致日本一些有影响的年鉴和杂志特别介绍了符号学的新动向。如《现代之眼》杂志(1982年2月号)把文化符号学列入正在兴起的新学派之一,并登载了评论家宇波彰介绍符号学的文章。符号学流行的主要标志是有关著作的出版物犹如雨后春筍。例如,新近出版的译著就有:乌姆贝尔托·埃柯的《符号论》(岩波书店)、斯捷潘诺夫的《符号论》(劲草书房)、罗兰·巴尔特的《文学符号学》(三铃书房);由日本学者编著的论著有:山口昌男主编的《符号论解  相似文献   

10.
生活邮筒     
《红楼梦》词云"美中不足今方信",就是说为了让杂志办得更完美,盼望你现在就写信过来。来信照登更实用更健康亲爱的编辑:我喜欢5月份的《半岛新生活》,因为我发现更它更实用了。本期的《安全致富》专题不错,我最喜欢看这种赚钱的教科书了,做兼职、开网店、干私活……点子倒真不少,要是一不小心触动灵感,赚个百八十万,我肯定买一箱冰棍送到你们编辑部去。还有,我挺喜欢本期的健康栏目,《黑色大丽花》名字  相似文献   

11.
如果对《甜蜜蜜》念念不忘,对《如果·爱》恋恋不舍,那么,以什么心情期待《投名状》?终于看片,居然女人们都看哭。这个由偷情开始说起、并把兄弟之情淋漓尽致宣泄的陈可辛作品,终于又一次让观众看片如剥洋葱,每去一瓣,会辣一次眼。  相似文献   

12.
图书市场传来信息:继武侠小说热之后,琼瑶小说又热起来了。上海一家以经销全国各地方出版社书籍为主的特色书店,近千册《星河》(琼瑶著)上柜仅两天就销售一空;《聚散两依依》某区店进书三万册,不多日便告脱销。门市营业员接待读者,几乎天天有人探听琼瑶小说的出版信息。更令人注目的是上海电视台与书店联合举办的“我最喜爱的十本书”评选活动,1985年出版的三本琼瑶小说《我是一片云》、《船》、《几度夕阳红》竟全部入选。琼瑶小说读者面较广,抽样调查的结果说明,热琼瑶  相似文献   

13.
陆机(公元261——303年)《文赋》论作家构思思维特性,有这样一段话: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鹜八極,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近读《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一九八二年版)《中华活叶文选》(合订本一九八○年版)以及一些注释文章,于“收视反听”下,皆注云“不视不听”。这个注是根据《文选》来的。李善《文选》(卷十七)于此条下云:“不视  相似文献   

14.
《浙江学刊》2013,(1):225
《浙江学刊》热诚欢迎大家赐稿,来稿须知如下:一、来稿必须为纸质打印稿。二、必须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注释一律采用当页脚注形式,用阿拉伯数字(①、②、③…)统一编码,编码置于右上角。注释体例如下:1.布坎南:《同意的计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5页。2.郝铁川:《性善论对中国法治的若干消极影响》,《法学评论》2001年  相似文献   

15.
现在我们应用上述的理论来简单分析欣赏几首诗歌。先讲陶渊明的《饮酒》之四和《咏贫士》之一。现将原诗抄录如下: 饮酒之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 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 违。  相似文献   

16.
孙爱霞 《社科纵横》2010,(2):100-102
郑孝胥是福建近代著名的诗人,一生创作了近千首诗作,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哀挽诗。郑孝胥的哀挽诗主要是追思师友,哀悼亲朋,因蕴涵深沉、真挚的情感而动人心魂,《述哀》诗是其中的代表。在《述哀》诗中,郑孝胥以看似朴拙的语畜风格,传达出撕心裂肺般的伤悼之情。  相似文献   

17.
宋代的“道学”诗人,往往在诗中大谈“性理”之学,通篇都是议论和说教。严羽针对这种“以议论为诗”的倾向,提出“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沧浪诗话》)的见解,这是切中时弊,很有见地的。列宁指出:“人类的一切活动,不能离开感情而存在。”文艺创作更是一种强烈的感情活动。优秀的作家总是怀着强烈的爱憎感情来评价生活,以自已的全部感情来孕育艺术形象的。因此,古今中外有识见的作家文艺理论家,都十分重视感情对文艺创作的作用。陆机在《文赋》中很强调“情”,刘勰明确地把“情”列为艺术形象的四因素之一,并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写道:“艺术是这  相似文献   

18.
《浙江学刊》2012,(5):225
《浙江学刊》热诚欢迎大家赐稿,来稿须知如下:一、来稿必须为纸质打印稿。二、必须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注释一律采用当页脚注形式,用阿拉伯数字(①、②、③…)统一编码,编码置于右上角。注释体例如下:布坎南:《同意的计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5页。  相似文献   

19.
正她有二十年不变的脸,更有永远谦卑的姿态。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之后,亚洲就一直没能出现一部横扫各国的电视剧。如今看来,《太阳的后裔》极有可能再现当年"都教授"与"千颂伊"的辉煌。《太阳的后裔》一改这些年韩剧小情小爱的风潮,讲述了韩国特种兵和外科医生的爱情故事;在演员上也效仿《来自星星的你》玩"姐弟  相似文献   

20.
《西厢记》与《牡丹亭》爱情描写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万鹏 《社科纵横》2006,21(12):97-98
作为中国戏剧艺术长廊中的“双璧”,随着时代的推移、新思潮的不断涌现,剧作所反映的主题却发生变化:《西厢记》的主题是“以情战礼”,《牡丹亭》的主题则是“以情战理”。由于时代思想氛围的差异,杜丽娘与崔莺莺的个性色彩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本文拟从两个方面略作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