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城市化背景与城乡统筹目标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筹资标准、 最低投保年限、 基金投资收益率和基础养老金标准四个方面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对优化设计方案的相关参数取值后就其待遇标准和政府财政补贴经济负担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优化设计方案不仅提高了养老保险的待遇标准,能够保障投保人老年的正常生活需要,而且其经济负担也在政府财政的可承受范围之内.特别以投保人年均收入水平为基数设计的个人缴费标准和基础养老金标准,不仅有利于建立一种长效的动态筹资机制和待遇调整机制,也便于将来全国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养老金替代率的自动调整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应该根据经济和人口的特征以及变化趋势,对养老金替代率、缴费率、退休年龄等参数进行调整,以保证养老保险制度的合意性。文章对辽宁省试点“统账”模式的养老金给付水平进行了分析,针对养老金替代率的逐年下降,提出了建立养老金替代率调整机制的必要性。同时,建立根据工资增长率、物价指数等参数进行养老金替代率的自动调整机制并做了实证分析,给出了结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2005年以来,中国连续8次大幅度提高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此举引起了社会和学界的关注。文章从可持续的视角,研究这样的养老金调整对基金平衡的影响,评估这项政策的效应。文章在分析养老金调整对基金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建立精算模型,并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模拟养老金调整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的影响。经过多种方案的比较,作者认为现行的养老金标准调整带有较强的随意性,且增长过快,长此以往养老保险基金将出现严重的支付危机。据此,文章提出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需要把握的3条原则和建立健全养老金标准调整机制的3条建议。  相似文献   

4.
养老保险资源配置的帕累托优化是通过养老保险制度规定来实现的。本文从缴费率与平均替代率的关系、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和养老金计发办法三个方面分析了养老保险资源配置的帕累托优化。此外 ,利率和工资增长率是影响养老保险基金均衡的重要因素 ,本文也分析了利率和工资增长率对养老保险资源配置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铁英  刘芳 《西北人口》2010,31(2):10-17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出现了巨大缺口并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导致基金支付能力持续下降。本文应用社会保障精算方法与技术,以社会养老保险现行政策为导向。引入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新养老金计发办法的经济参数。构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与基金支出测算模型,其中以2006年新政策实施年为时间界限。分别构建“老人”、2006年前退休的“中人”(“老中人”)、2006年后退休的“中人”(“新中人”)、“新人”四类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洲算模型。从而推导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预测精算模型。以期对养老保险基金失衡风险和支竹能力危机进行及时预测。并为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调整和制度完善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6.
郭喜  白维军 《西北人口》2012,33(3):70-73,78
美国联邦退休金制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已成为美国养老保险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柱,其在资金筹集与运营、退休金计发以及管理责任分担方面的制度安排,启示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必将是一个渐进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需不断扩大,养老保险基金运营需科学、规范,并要强化地方政府在养老保险管理中的主体责任。  相似文献   

7.
孙博  雍岚 《西北人口》2009,30(1):7-12
在我国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调整退休职工养老金待遇的背景下,作为反映退休职工生活水平的指标,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将发生较大变化。本文运用精算理论。针对新人、在职中人、退休中人、老人分别构建预洲模型,以陕西省为例分析了不同群体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各群体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都呈现出下降趋势。2025年前后,可能面临基本生活无法保障的困境。各群体间的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差异较大:退休中人的替代率水平最高:老人的替代率水平最低;在职中人与新人处于中间状态。研究还表明,高龄退休职工的替代率显著低于同期的低龄老人.现行养老保险政策对他们的保障存在较大不足。  相似文献   

8.
施岚 《人口与经济》2012,(3):77-83,90
我国自建立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初就提出要对养老金进行正常调整,但在近20年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未建立起统一、稳定、科学的调整机制。本文首先分析了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养老金调整机制与养老负担之间的定量关系,根据现收现付制度的运行机理和经济增长原理分别推导出两种不同养老金调整机制下维持养老负担不变的临界条件,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为基础对临界条件进行实证检验后得出结论,即在保持养老负担不变的前提下,不同的养老金调整机制对于经济增长率和工资增长率具有不同要求。文章为我国养老金调整机制的完善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能否应对老龄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筹资模式由现收现付制转变为部分积累制,从而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引入了个人账户制度。然而,现行制度下的个人账户能否真正应对老龄化的挑战,值得探讨。文章以浙江省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考察对象,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浙江省的资料,借助保险精算理论,讨论在一定的待遇系数下,投资回报率与个人账户基金可支付年限的关系;在一定的投资回报率之下,个人账户基金可支付年限与待遇系数的关系;在不同待遇系数下,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能否达到目标替代率。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制度转换成本与路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我国各省基本养老保险金水平、替代率、缴费率和覆盖率等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基本养老保险从省级统筹提高到全国统筹是一个利益重新调整过程,必然面临比较大的制度转换成本。要顺利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必须降低制度转换成本,增强制度刚性。根据目前的制度设计,基础养老金是实现全国统筹的难点。为了顺利实现改革,可以考虑把基础养老金分为两个组成部分,即在均等化全国基础养老金基础上建立地方附加基础养老金,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责任,平衡各地区利益。  相似文献   

11.
"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如何使延迟退休政策被大众广泛接受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问题。基于个人效用最大化原理,结合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和前景价值函数中的"S"型效用函数,构建关于工资收入、养老保险缴纳费用、养老金财富和闲暇时间的综合效用模型,从性别、闲暇偏好、工资收入水平、利率、参保年龄、养老金个人缴费率六个方面确定个人效用最大化的退休年龄,并结合我国当前国情,对延迟退休政策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退休年龄下的个人效用函数是关于退休年龄的"先大幅上升,后缓慢下降"曲线。男性参保职工于63岁退休获得效用最大值,而女性参保职工于60岁退休获得效用最大值,且二者最优退休年龄并不会随工资收入水平的改变而改变,工资收入水平只会对参保职工获得的效用绝对值产生影响,工资收入水平越高,参保职工获得效用值越大。此外,若闲暇偏好越低、利率越低、参保年龄越大、养老保险个人缴费率越低,则参保职工的最优退休年龄就越大。总体而言,只有考虑性别因素、给予延迟退休政策适当的弹性操作空间、改进养老保险计发办法、创造更好的老年就业环境,才能使延迟退休政策更好地推行。  相似文献   

12.
廖少宏 《中国人口科学》2012,(3):96-105,112
文章基于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城镇人口提前退休模式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是:(1)提前退休模式与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比男性距离法定退休年龄更近时退休,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集聚特征,法定退休年龄对女性退休模式与行为的影响更大;(2)随着中国家庭子女数量的减少,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逐步增强,人们劳动参与意愿和可能性都会显著提升,提前退休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且不断提高的受教育程度也会使女性提前退休的可能性减小;(3)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男性提前退休有显著影响,对女性则不显著。与养老保险制度相比,医疗保险与失业保险制度对男性提前退休的影响更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会增加提前退休的可能性,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更有可能增强男性的工作意愿,降低提前退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参保行为与养老观念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倾向于子女养老的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概率较低,而参加养老保险也改变着居民的养老观念。通过联立方程模型以及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后,得出了养老保险淡化“子女养老”观念的净效应,进而指出养老保险制度不仅挤出了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同时也弱化了人们的家庭养老观念。国家大力推行的养老保障体系在行为与观念两个层面上挤出了家庭养老,以国家制度化养老保障体系为主体的社会养老模式对家庭养老模式具有替代性。在养老模式的变迁中要综合考虑各主体的功能与责任,联合各界力量共同承担社会养老责任。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未富先老"、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减弱及因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而引起的社会养老负担过重等问题,依据人均预期寿命、劳动者参加工作的初始年龄和不同类型劳动对人体体力要求的差异等,就从事不同类型劳动的退休年龄标准进行了延迟设计。然后以国际上自我养老负担系数的合理取值范围为标准,就延迟设计方案的自我养老负担系数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延迟设计方案的退休年龄标准在当前及未来较短时期比较适合我国国情。但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也要结合自我养老负担系数的合理取值范围对退休年龄逐步调整,才能有效解决我国因人口老龄化逐步加深而引起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本文试图为我国调整退休年龄标准提出可供借鉴的依据,进而有效地解决我国因人口老龄化逐步加深而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弹性退休制度与养老保险保障制度整合初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弹性退休政策是退休养老保险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退休制度与养老保险保障制度整合的重要制度链。实施弹性退休政策有其内在的经济学与社会学理论依据,弹性退休制度对养老保险保障制度产生根本性影响,完善弹性退休政策的激励机制是实施弹性退休政策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6.
郝君富 《人口学刊》2020,42(2):68-79
女性老龄人口特别是丧偶者面临更高的老龄贫困风险,老龄化背景下如何向更具脆弱性的丧偶独居女性老龄人口提供老龄收入保障,帮助其实现反贫困的目标是各国公共政策制定者面临的一项长期重要的挑战。遗属养老金的受益作为派生养老金权益的重要内容有利于阻止贫困和平滑消费,是帮助丧偶独居女性老龄人口反贫困的重要手段,世界各国普遍将其纳入强制性社会保障体系。但遗属养老保险制度可能带来对女性就业参与的不当激励,不公平的社会再分配效应及养老金财务支出负担增加等不利经济影响。对世界上30个主要国家和地区遗属养老保险制度机制设计的比较研究表明有必要通过良好的遗属养老保险制度机制设计来实现其阻止贫困的重要作用,尽可能降低其可能的负面经济影响。本文建议主要包括:合理确定遗属养老金的受益水平以切实满足遗属的生活支出需要;严格限定被保险人需满足的养老金缴费条件;严格限定受益遗属需满足的受益条件;加强遗属养老保险与老龄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衔接等。当前我国遗属养老保险制度是明显缺失的,未来我国在建立遗属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优化机制设计,在充分发挥遗属养老保险制度对于丧偶女性老龄人口反贫困作用的同时将其潜在的负面经济影响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 ,养老保险基金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解决养老保险基金问题可以从“增收———减支”二方面考虑。目前理论界大多是从“增收”的角度来考虑解决养老保险基金问题 ,如开征社会保障税、发行社会保障福利彩票等 ;而这里笔者则通过“减支”的角度来探讨合理减轻养老保险基金所面临压力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世界寿险发展,先有商业性的寿险经营,之后才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酝酿及实施。中国的保障制度建设却是:先建立国家保障制度,后推行企业补充养老制度,再大力发展商业寿险制度。本文就这一现象,采用历史梳理的方法,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揭示寿险制度产生的基础,并给出中国寿险制度伴随中国转轨经济内生并进一步发展的经济学解释。同时,本文在制度分析的统一框架下,阐述中国商业寿险要从制度创新上取得成绩和突破。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与社会保险支出水平之间的关系。利用30个省市2005—2013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广义线性模型修正异方差与自相关后,发现:在全国层面,计划生育政策无论与总社会保险支出,还是与分类的养老保险支出、医疗保险支出、工伤保险支出、生育保险支出之间,都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从分省数据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越严格的地区,养老保险支出与医疗保险支出水平就越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