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徽派居民建筑作为徽州人生存文化最直观的载体,以其特殊的建筑样式反映了徽州地区独特的文化背景,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元素。文章从实用、造型、环境、风格等角度对徽派建筑进行了深入剖析,以了解建筑这种图像符号所透露出的固有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美育既是特殊的审美实践活动,又是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这项活动中,人既是审美、实施美育、追求自我完善的主体,也是育美、接受美育,实现自我完善的客体.美育的核心是育人之美;美育的手段就是以美施育;美育的过程是审美--在审美中施实施教育;美育的目的是立美--成人之美.审美是人理想的生命状态和生存方式,美育则是人自觉地"按照审美规律"实施教育的过程,是人类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3.
尼采以希腊的悲剧精神读解人生、诠释生命,把人的生存置于崇高的艺术审美境界之中,昭示了悲剧哲学审美的生存可能性.尼采赋予艺术以形而上的性质,认为艺术与哲学同根;审美的生存方式不仅是可能的,而且给现实人的存在提供合理的生存价值取向.只有在艺术审美的生存方式中人与世界的存在才是合理的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4.
刘震云是一位“新写实主义”代表作家。他以《单位》、《一地鸡毛》等小说展现了“单位”这一特殊的生态景观和“单位”环境对人的改造,揭示了人类日益陷入的生存困境。小说所运用的反讽手法和多角度转换的叙述方式,增添了小说的审美趣味,给读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5.
论审美视角中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失是不争的事实,而审美既是人的一种特殊的活动,也是个体独有的素质,更是人的一种生存、生活境界。用审美的精神来观照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会出现一缕“新绿”。  相似文献   

6.
法国大革命的残酷现实使席勒相信政治自由必须以通过审美教育达成的和谐人性为前提,而席勒心目中的理想政治又高度体现在人的审美化生存这一理念之中。席勒审美乌托邦中对人的生存规划的阐释,证明席勒的政治理想与人的审美生存是高度统一的,两者在席勒的审美乌托邦中得到了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7.
"文学是人学",文学与人的生存相关联,可视为人生存超越之学。从生存论视域切入,人有生存超越本性,需要找寻超越途径,文学可以为人提供生存观照;语言是人的生存家园,也是文学审美场域。文学以语言为场域展开审美创造,让人在想象中构建诗意栖居之所。以语言为场域的文学,在审美方式与艺术表现等方面存在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把握文学话语审美特质,对解读文学文本及发挥文学"人学"功能都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物性格的外化与延伸──略论《红楼梦》中潇湘馆的环境描写尹振华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是创作主体把握生活和社会进程的特殊审美形式,小说的基本审美任务是对无限丰富的典型人物的塑造,而人的根本特质是具有社会性,任何人都是在一定的具体环境中生存发展,所以,作家只...  相似文献   

9.
呆女婿故事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文学样式,长期在民间流传但又一直不为人重视.通过对此类型故事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审美情趣、哲理意义的深入分析,指出其熔事趣、情趣、理趣于一炉的创作手法及其特殊的审美倾向和寓教于乐的教育功能,是这类故事得以长久生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音乐作为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之一,以其揭示人类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特殊而又巨大的功能,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伊甸园,也成为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能使人从异化的现实世界中找到精神慰籍和心灵的愉悦,是现代化的人的主要审美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11.
水族是一个有独立精神的民族,水族在生存模式、文化形态中蕴藏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并不断地闪现着审美的因子.水族人的鱼图腾以鱼的多产特性象征水族人繁殖延续的生命追求,以鱼为食的生存方式传递出对获得生存资料的生命追求.水族人的审美理想以对自然的经验认识为基础,以自然的平衡为水族社会平衡的前提条件,形成了自然与社会内在发展相互统...  相似文献   

12.
西方理论话语“空间转向”的出现将空间提升至显性的地位,逐渐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主要表征形式。空间的崛起颠覆了一直以时间性为主导的生存方式,人对空间的迷失感正在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对空间的审美需求。与古代以自然空间为审美对象不同,由于人的生产性实践的介入,自然空间变成了被生产的空间,作为审美对象的意象自我演化成以视觉为基础的生产性空间。但后现代中的空间体验与古代自然空间中审美体验的契合点在于空间美感的生成要求主体性的参与。正是这种主体性的复归,才完成了空间审美体验的后现代的蜕变。  相似文献   

13.
文艺生态审美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基础上,以系统整体化的思维品质,以艺术审美体验的生命情怀,感悟与深层次地体味人的生存魅力,建设性、诗意化地演替人类生态性生命存在的韵律。其中文艺生态赖以存在的条件是文艺的“自然”形态;生态审美解析人的审美实践活动的生成,建构人的精神———心灵境界,消解人类活动中的对立与争斗,启悟人类朝向未来的优化生存。  相似文献   

14.
生存悲剧的苍凉书写--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以对生存悲剧的苍凉书写,传达了对个体生命的生存寂寞、生存痛苦、生存恐怖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并由此标示出一种苍凉悲怆的审美风格。张爱玲的悲剧意识以人本主义为基本出发点,既与叔本华、尼采等人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悲剧理论有一种内质的契合,同时又深受传统文化泽被和民族审美风格规约。  相似文献   

15.
绘画与构图教学的特殊性在于,它应遵循人的特殊情感、特殊环境、特殊经验等诸多因素,以艺术的直观和审美的情趣去体检、去启发、去帮助学生从习以为常的感性或感悟中获得理性的升华。  相似文献   

16.
实践美学在中国当今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阶段,新实践美学必须全面,系统,完整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实践观点是以人的生存为条件,以人的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为出发点来论述了人的生成和发展的,正是在人的自我生和发展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实践走向了创造,创造达到了一定自由的程度,这才产生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体现在对象之上就是广义的美,体现在人这个主体身上就是广义的美感,美和美感在自由的创造实践中则生成出艺术,美、美感和艺术在实践中不断使人类的生活(生命)艺术化,实践本身也艺术化,最后不断使人的生存艺术化(审美化),也就是不断地由自然的必然王国向人类的自由王国飞跃。  相似文献   

17.
人类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原始社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奠定了人类教育发展的根基。本文从文化学角度研究原始初民教育状况,认为人类教育的起源,不但是以劳动、思维和语言为基本条件,而且是以生物学与社会学为前提的,最初是以“生存”为最终目的的。同时指出,这种以维系生存为目的的技艺的和文化规范的传授,使人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功能性法则,是今天教育理应继承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8.
美育在促进人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最近,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美育将起着不可忽视和替代的作用,它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会审美生存的一代新人。审美的生存,需要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和社会、自然、文化以及自身,这其实就是一种审美的世界观。当前,美育对于个体审美世界观的培养,主要包括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在科学技术极大地改变物质生活条件,知识经济给人类生存和生产方式带来巨大变革的条件下,人作为改造世界的主体,更加关注自身的生存质量。同时,社会的发展也要求现代人具有更高的求真、求善、求美的能力。以陶养感情为目的、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人的美育,在消除大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现代人审美素质的过程中,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现代定义观,王维是个纯粹的自然中心主义者。王维淡泊生活、适意自然的人生追求,反映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存方式、生存状态和生存智慧,这使他在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体验中表现出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理念与和乐内容:而这种生态观所生成的生态智慧,使王维最佳状态地进入到自然美的最优层次,深入到造化的核心,体感到自然山水的真谛神理,也使他成为最具“同享其他生命幸福的能力”的幸福的人。王维的审美体验达到了宗教体验或哲学体验的层次,其诗以物各自然的生态呈现,展示出极为深邃清远的优美意境,表现了无限自由的天地精神,无论从哲学还是审美的角度,都达到了澄明空灵的一派天道自然的生态形质,堪称中国文学中生态文学的范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