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乡是湘军发祥的圣地,是湖南兴办团练最早、最积极又最有成效的县邑。湘勇团练是湘军组建的基石,是湘军对太平军作战的先声。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是“中兴”晚清的文臣武侯,他政治生涯的顶峰,是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寻根溯源:“国藩居湘乡之土,为湘乡之民”,他一生业绩,奠基于青少年时代,植根于湘乡社会土壤,起步于湘乡曾族门庭,缘由于孔孟儒家之道。  相似文献   

3.
人类左、右的分工很早就有,一般的都是右手有利,从左、右引申出的相关意义也是"左贬右尊",但在汉语中为何"左前右后",是否违背了人类的认知规律?文章从左、右的汉字结构,语言使用中"右"、"左"的引申含义及左手和右手在使用过程中的差异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左前右后"的原因,指出汉语中的"左前右后"并没有违背人类语言的认知性原则--首位原则.  相似文献   

4.
晚清湘军的兴起带来湘乡县域宗族的发展,进而影响这一时期该地区祠堂的兴盛。通过对多个家族的族谱和现存祠堂进行考察和研究,得出晚清湘军时期湘乡县域的祠堂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主要表现为家族经济实力增强,宗族内原本合祀一庙的先祖分别建专祠祭祀,祠堂数目激增;祠堂规模扩大,平面形制呈两翼扩展的地域特征;细部装饰多样化,体现出湘军文化的渗透。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生长在湘乡,首先接受的是湘乡人的教育、湘乡人的影响。湘乡人吃苦耐劳、敢当道义等独特地域文化精神,促成了曾国藩的显赫功业;曾国藩的地位和影响,对湘乡人的扶持帮助,成全了湘乡籍湘军将领的功名富贵,孕发了湘乡在晚清时期文治武功的发达。曾国藩对湘乡文教事业的重视,促发近现代湘乡人才群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水浒席是曾国藩统领的湘军军宴,湘军解散后传入被文化界称为梅山文化区域圈的湘中民间,在冷水江、涟源、娄星区、双峰县和湘乡等地流行颇盛,其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100多年来兴盛不衰。  相似文献   

7.
广笑府     
《可乐》2008,(4):50-50
搬老君佛像一庙中,塑一老君像在左,塑一佛像在右。有和尚看见曰:"我佛法广大,如何居老君之右。"因将佛搬在老君之左。又有道士看见曰:"我道教极尊,如何居佛之右。"因将老君又搬在佛之左。彼此搬之不已,不觉把两座泥像都搬碎了。老君笑与佛说:"我和你两个本是好好的,都被那两个小人搬弄坏了。"  相似文献   

8.
元代著名词曲家冯子振的籍贯共有五种说法,即东海说、攸县说、湘乡说、宁乡说、双峰说,而以"攸县说"最为盛行。然据传世文献及冯子振故居、墓地、后裔等佐证材料,可证冯子振籍贯是湘乡县。  相似文献   

9.
后期桐城派通常等同于湘乡派,曾国藩之后,淮军文化取代湘军文化成为桐城派最重要依附性力量。李鸿章是晚清现代化运动的开拓者,是淮军政治集团的领袖,在其三十年励精图治而遭遇甲午之败与庚子之乱后,从"能臣"沦为"罪人"。桐城派后期宗师吴汝纶不遗余力地为李鸿章辩诬,通过编辑出版李鸿章文稿、撰写李鸿章传记以树立李鸿章的改革家形象。通过辨析吴汝纶与李鸿章的交往关系,梳理吴汝纶对李鸿章历史形象的初次塑造,更能看清后期桐城派的政治观念,这也是考察晚清、民国时期桐城派发展流变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0.
文起 《老友》2013,(9):55
历史上有时尊左,有时尊右。《礼记》中说:"左为阳,阳吉也;右为阴,阴丧所尚也。"这是以左为吉顺,实为大也。西汉时尊右大。《资治通鉴·汉纪五》太宗孝文皇帝上篇说:"陈平谢病,上问之,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及诛诸吕,臣功不如勃。愿以右丞相让勃。’"这是尊右为大。三国时尊左大。孙权迎战曹操时,任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即左正右副。唐朝尚右,故称被贬官员为左迁。如李白  相似文献   

11.
正诗仙李白《寄远十一首》诗曰:"遥知玉窗里,纤手弄云和"。"云和"古指琴瑟之类的乐器,云和县名的由来史书记载:"明景泰三年,分丽水县浮云乡及元和乡之半罢云和县,隶属处州府。"取"云和"为名,寓意祥和,又与天籁之音联系起来,映衬山水云霞之美、江河泉溪之清。云和梯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崇头镇,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错落有致的梯级田  相似文献   

12.
湘军的发源地在湘中大地.湘军中产生的十大巡抚、总督,有八位属今娄底市籍."无湘不成军",今天的正确表述应是:"无湘中(包括湘乡市)人不成军".湘军有铁的军纪,湘军将帅著作等身,湘军是一支有文化的军队.他们及其后代的文化传承,对中国革命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发掘研究湘军集团,筹建湘军陈列馆,有利于推进娄底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周自太王,由泾洛之北"三迁"南至歧山之阳,作国周原而营周城(故址在今麟游县南),其邦族此后始以周为号.其于季历继之,十八年迁治程地而造程都(故址在今武功县北),是为"王季宅程".其子文王四十四年,避饥馑渡渭徙崇,临丰水而居,名曰丰京(故址在今户县).文王季世,命世子发筑新城于镐池侧,武王灭商,遂移都之,是曰镐京.成、康、昭王三世之后,至于穆王,东迁于郑,或曰南郑,或曰西郑.自是而下,虽有懿王十五年西居槐里(今周至、郿县间)之举,而终西周之世,多  相似文献   

14.
湘军在晚清历史上声名显赫.作为湘系官宦子弟,谭嗣同最初对湘军有着一种朴素的认同感.他赞颂湘军的功业,崇仰湘军人物并以之作为偶像.但是,到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谭嗣同开始打破偶像,对湘军及其人物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与否定.发生这一转变的深层原因在于谭嗣同放弃了他早年尊崇的"圣人之道",转向了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在这种情况下,湘军作为清廷维护其封建专制主义"私天下"的工具,自然遭到了谭嗣同的唾弃与痛恨.  相似文献   

15.
肖三,原名植蕃,号子暲,一八九六年十月十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肖家冲.肖三始祖肖自朗于明神宗万历三年(公元一五七五年)从江西省吉安府吉火县迁湖南衡山县,后移入湘乡县.曾祖父肖绍瑸系清末举人.祖父肖贻淞,号半江,壮年时代赴新疆,任左宗棠部下幕僚.还乡后,薄置田产及茅庐一所.茅庐位于湘乡县肖家冲桃坞塘.父亲名经梓,号岳英,又名肖泗.肖泗自幼好学、国学根底深厚,性格倔强、思想进步,多年在家乡从事教育,深受学生爱戴.肖泗关心国事而又好学不倦,除购置四库全书等大量古藉外,还购置和阅读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和撰写的《饮冰室自由书》、《中国魂》等书,以后又购阅孙中山及同盟会员写的文章,办的报纸.肖泗晚年将茅庐修葺一新,使桃坞塘变成了一所大花园.肖泗还写了好几幅对联,以明心志.其门联云:“心如老骥常千里,家住桃源第一村.”其正厅门联云:“家风师俭,世界鼎新.”  相似文献   

16.
里耶秦简中记载县下设有司空机构,管理县中徭役、刑徒和居赀赎债事务。但乡中并没有司空的设置,所谓"乡司空"是对简文的误读所致。秦时县司空之官长可设有秩、啬夫或守。秦简"司空曹"表示的是县廷中处理司空机构文书、事务的令史之办公场所,是汉代县下司空曹的前身。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西北部的六枝、织金、纳雍三县交界的大山深处,生活着苗族的一个支系,这一苗族支系的妇女用一支木制长角以及亡故祖先的头发拌之以黑麻毛线束成巨大发髻,装束极为奇特,又被称为"长角苗".由于梭嗄乡与外界联系较少,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得以保存至今,通过记录六枝县梭嘎乡补空寨菁苗"祭山"的全过程,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释自     
“自”是一个很古老的字,甲骨文作,或反向,金文将右边两曲画分开作(召尊);篆文作。其形义来源有十几说: (一) 小。《说文》:“,小也。象形。”是从两字形体相比较推出来的:三重者为大山,两重者便是小山了。王筠《说文句读》、孙海波《甲骨文录》、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按语从其说。 (二) 同堆。徐铉曰:“今俗作堆。”段玉裁从其说。郭沫若《殷契粹编》:“辞云:‘王作三右中左。’自乃古堆字。然多用为屯聚之也,此亦当以读屯为适,言作左中右之三营以屯聚三军也。”  相似文献   

19.
范勇 《源流》2012,(8):43-43
顿岗镇位于广东省始兴县中东部,距县城8公里,毗邻七个乡镇,是始兴县的三个省级中心镇之一,下辖11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75个村民小组,人口2.5万人。顿岗土地肥沃,雨量充足,气候宜人,农业生产较为发达,素有始兴"粮仓"之称。顿岗镇是一个革命老区镇。1926年1月,始兴县农民协会筹备处成立,在千家营组织成立了南七约乡...  相似文献   

20.
和毛泽东是校友陈赓1903年出生于湖南湘乡县二都的柳树铺。湘乡和湘潭相连,虽为邻县,但实际上相隔并不远。毛泽东出身于普通农民之家,陈赓是将门之后,家境殷实,是陈家的"二少爷"(他大哥在他八九岁时夭折)。毛泽东比陈赓正好大10岁,在少年时,两人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