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老友》2014,(4)
正~~  相似文献   

2.
清明杂思     
暑假闲暇,教儿背诵唐诗宋词,偶吟到韩栩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又吟到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由勾起对清明的杂思。  相似文献   

3.
清明祭祀是宗族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仪式性事件,这一事件不但关涉宗族文化的其他重要内容,如族谱和祠堂,还将宗族建构为一种活态的、流动的精神性文化。然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民俗场"中,属于宗族的不同组成房份真切地上演着关于宗族的一幕活剧,是一种民间社会的微观政治学。  相似文献   

4.
清明之清     
孙丽丽 《社区》2022,(7):60-60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一场又一场的春日细雨,让万物清朗明净,春光也明媚如水。古人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所以叫做“清明”。清明,既是祭祀先人.缅怀逝.者的日子,也是草长莺飞的时节。泥土泛着清新的气息,草儿绿了,枝条发芽了,油菜花开如画卷,柳条儿在春风里轻摆,柔媚得如少女在轻歌曼舞,小鱼儿在水中绿柳旁悠然地打着圈,涟漪如流光。  相似文献   

5.
清明柳     
柳五 《社区》2014,(11):40-41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是柳条”。杨柳是报春的使者。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杨柳,形成许多与杨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  相似文献   

6.
清明深处     
韦良秀 《中华魂》2013,(8):49-49
清明,紧挨着四月的足尖,又一次向我们走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脑海中总会滑过一些熟悉的身影。那些记忆中的留存,在这一刻更加清晰生动,只是未等我伸手牵留,心底翻腾的触痛早已顺着眼角溢出。干百年来,清明总与思念息息相关。在春回大地的清明时节,人们会很自然地怀想故去的亲人。缕缕青烟在湿漉漉的空气中弥漫着晕染开来,暖暖的春意和淡淡的惆怅在心中缓缓升起,这似乎是每年都要经历的清明情结。清明,是一个悲凉的词语;清明,是一个闻之断肠的节日;清明,是一个无法言语的意象。清明这一天,让你听见风声、雨声和鸟儿的歌唱,让你看见清晨的露珠、傍晚的阳光以及郊野上走过的人群。  相似文献   

7.
童年是留在记忆中的梦,真实而恍惚;故乡是萦绕心头的雨,一季又一季地依偎。那梦中依偎的清明小雨一片嫩绿的原野,长满了许多不知名的树,又像是草。那树或草除了流淌着轻柔欲滴的绿,还在慢慢蠕动,向上或向着左右,如开春时河边蠕动的蝌蚪;溪流似藤蔓,在地上攀爬,穿行在林间或草丛,有时也与人捉捉迷藏,主干和枝杈都很分明;溪流畔有路,如绅士,呵护着溪流,款款深情地走,似都市夜总会幽暗灯光下的狐步舞。几点细碎的雨珠,打在脸上,有丝丝凉意,但要用心才能体味到,随性中更多感受到的还是清爽。抬头看看,天空是晴朗幽蓝的,没有阴霾和垂云。心里便想…  相似文献   

8.
诗意清明     
海燕 《山西老年》2014,(4):53-53
又至清明,凭吊故人、遥寄哀思,悲戚戚,意绵绵,泪涟涟,无限情思满心田!唐朝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  相似文献   

9.
清明与文明     
“清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淳风化俗的特殊印记,是一种通过怀念反省的精神遗存来提升人性善良与美德境界的追思节El。近年来,社会上将清明作为民俗遗产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很高,往往是继承了“遗产”却遗弃了“文化”,对清明人本精神和人文情怀关注不够。与其清明“申遗”,不如给清明注入新的文化内涵,恪守文明的底线,借助清明文化的内涵,升华我们文明标准的底线。  相似文献   

10.
“清明节时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此诗脍炙人口,吟咏不绝。清代著名学者,《四库全书》总编篡纪晓岚却有不同看法。他说此诗“不够简炼”,说既是“清明时节”。自然“雨纷”,何须多言?“行人”定在“路上’,不在“路上”,何谓“行人”?“借问酒”,不“借问”也有借问之意,无须指明。  相似文献   

11.
清明话柳     
张永生 《中华魂》2013,(8):48-48
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在我国古代,柳一直是一个意蕴丰富的植物,人们在它身上寄寓了太多特别的含义。这在大量的古诗词中,得到了尤为集中的体现。诗经《小雅·采薇》中有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人借柳表达了年华流走韵光不再的人生感慨“西浦唱骊歌,霸桥折杨柳”流露出的则是主客分别依依不舍的挽留之情。  相似文献   

12.
清明果     
潘珊 《老友》2010,(4):47-47
清明时节,在南方仍保留着吃清明果(又称清明团子)的传统食俗,这一习俗尤其在江浙沪一带很盛行。原料:糯米粉、大米磨成的粉、馅、艾草。  相似文献   

13.
周清明教授     
周清明教授,男,1958年生,湖南衡山人,中共党员,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任湖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成员、中国农学会理事、湖南省作物学会理事长、湖南省农学会副会长、湖南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湖南省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协会副会长、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湖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南农业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周清明教授执教20多年,一直从事水稻、烟草遗传育种和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为博士…  相似文献   

14.
老树 《老友》2012,(4):10-12
新华网2012年3月611的文章《清明节俗,为何历久弥新》指出,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源起于汉代.前身是失传已久的“寒食节”。而清明节的习俗在上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也经历了从禁火到祭扫、从踏青到狂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每年适逢清明时节,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缅怀已故的亲友。今年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诞辰111周年的日子,我更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怀念这位老人。  相似文献   

16.
伍依丽  盛海辉 《源流》2012,(5):52-53
4月14日,广州地区东江纵队后代近200人前往东莞大岭山扫墓,并参观了抗日根据地的多个旧址,在大岭山这块英雄的土地上近距离感受那红色的激情岁月;同时,大家也为大岭山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而感到欣慰……。  相似文献   

17.
清明诗寓有许多诗外的意义,有诗人所特有的身世及个性爱好,有他们的不平之鸣与君国之忧,所谓一诗一世界。有些清明诗可以说是用诗人的血泪写成的,是中华民族崇高的爱国精神的最突出最强烈的表现。优秀的清明诗所提供的审美空间是非常广阔的,它所选择的表象不仅能使人产生有意识的联想,而且也能同时引发人们无意识激情的联想。  相似文献   

18.
辛雨 《社区》2009,(12):54-55
在清明,当夹在一人家子人当中、伴随着众多的扫墓者一起在同一时间浩浩荡荡地涌进平时安静的墓地时,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无所适从的感觉。面对逝去的亲人,心里有感伤和怀念,可该怎么说、怎么做呢?不好意思哭,又不好意思哭得太过……而种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绪,也会让我们的心海多少起了一些波澜。  相似文献   

19.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出生于世家望族,先祖杜预,是晋朝赫赫有名的镇南大将军,编纂了《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文武双全的人物。祖父杜佑,更是唐代三朝宰相,声名显赫。家世渊源使杜牧素有远大抱负,而正当壮年,想要大展拳脚的时候,却遭他人排挤。在清明大家纷纷祭拜祖先时,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壮志难酬,无法仿效祖先建立功业的心情,自然是愁不堪言的。全诗的结构、意境都是围绕这客愁来表现的。  相似文献   

20.
2012年第5期《北京纪事》的封面中,北海团城、故宫角楼旁边,不起眼露头的现代建筑是新北京的商业地标国贸大楼。倒退40年,让人印象深刻的高楼也就是北京饭店新楼。据说,当时有专家对它的高度很纠结,认为关系到一个古城的天际线,站在故宫太和殿看见它就是一种痛苦。后来,建国门外有了巧克力状的中信大楼,再后来限高的事更不好说了,因此在北海桥头看国贸就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