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读书     
正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是书的节日,也是读书人的节日。作为千年文明古国,我们的伟大传统之一就是以读书为尊为贵。"积财千万,无过读书。"读书可以明理得道,可以修身养性。"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  相似文献   

2.
从整体上看,陶渊明理想人格教育思想极为丰富和深刻.首先,陶渊明是通过读圣贤书、践圣贤志,坚守天道,奉行仁义而实现理想人格,结果是达到"羲农""重华""羲皇上人"那样的人生境界;其次,陶渊明理想人格教育思想具有根源性的德性内容,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体现在对于"智""仁""勇"三"达德"的认同;最后,陶渊明展示出理想人格教...  相似文献   

3.
读书四题     
读书与眼睛读书的第一要素便是眼睛。这里指的是心灵的眼睛,或者说是读书人具备的灵气和悟性。只要具备了这双眼睛,你才能知道什么书该读,什么书不该读,什么样的书该怎样读;只有拥有了这双眼睛,你才会明白什么叫有字书,什么叫无字书,什么时候书才能越读越厚,什么时候书才能越读  相似文献   

4.
杨万里及其人性论在南宋理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详细论析了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的源流,坚决支持性善论,详细提出了人性修养的方法是:第一,读书明理;第二,不断检讨改造完善自己;第三,持志养气。他的人性论是对孟子以来性善论的继承,同时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5.
朱熹训导门人读书,曾总结出一整套方法。演绎朱熹教导,可得出入、通读、参读、复读、计量、购读六法。出入法讲究虚心接纳与批判性阅读的结合;通读法讲究字求其训,句求其旨,未得其前不求乎后,未通乎此不志乎彼;参读法强调文本与语境的关系,讲究参照阅读,忌孤立看一种书;复读法强调选择一种或数种书,反复读,终生读,将书中知识据为己有;计量法讲究海量阅读,以强化读书训练效果;购读法虽非严格意义的读书方法,但与读书密切相关,讲究读书人为自己建构书斋,以储备知识信息。此六法均与朱熹教导神髓相通,对年轻学子读书学习,尤有助益。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在给妻弟杨诲之的一系列书信中,以车为喻,明确地提出了君子行世当"方其中,圆其外"的道德修养目标。而要达到中方外圆的道德修养目的,柳宗元认为,一是要植志笃道,即自小立下忠正信义之志,笃行尧舜孔子以利民济世为目的的大中之志;二是要"固其本,养其正",即认真学习孔子之道及圣贤经典,并通过学习圣贤经典、笃行圣人之道来巩固立身行事的根本、涵养自己的浩然正气;三是要"韬义服和,外圆内方",并一再强调,君子的外圆并不是圆滑以趋利,苟合以取容,而是像车轮一样牢固圆融,勇往直前时锐而不滞,必要的后退时也可安而不挫,顺势而为。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员应以自身的博学多才引导读者“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只有不断读书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提高工作效率,才能使读者满意,才能真正实现民族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办馆宗旨:“读者满意就是图书馆员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技术工人,我告诉自己要虚心好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缩短与目标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9.
孙宝华是我们学校的校长,可是很少有人称他为“孙校长”,通常称其为“书生校长”、“书迷校长”。他虽然身为校长,但既不擅酒场应酬,也不喜人际交往,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每次到他的办公室,看到他不是站在书橱前找书、翻书,就是伏在书桌上看书、奋笔疾书。他不仅自己是书的崇拜者、迷恋者,还倡导全体教师读书。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他每次都强调:“多读书才能教好书;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没有爱读书的老师就没有爱读书的学生;只有多读书,你才能读出先进的理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王正选 《社区》2014,(35):7-7
修剪人生、完善自我的过程须从读书开始,只有不断读书,日积月累,才能使生命之树长青。在不断阅读中升华自己的人格和品德,并通过研读及时修剪自己没有发挥作用的碎片,让自己的人生价值永葆青春。读书与修剪自己是终身的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在阅读探索中才能不断提炼精彩的人生,积累丰富的经验,锤炼从容的气质,提升宽广的胸襟。  相似文献   

11.
朱熹关于为学的论述颇丰。他认为做学问的人一定要在究理、读书、居敬上下功夫 ,而治学的方法计有六条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及居敬持志。朱熹的这一读书治学的经验对我们当今的求学者依然有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2.
墨子认为,君子之道即天志,也就是相爱相利;而器的本质也是利于人。于是,道与器不仅不互相对立.反而互相通达。因此,君子不应该不器,而应当道器兼修。巧器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就是行道义。  相似文献   

13.
叶曼 《社区》2011,(26):4-4
谈到读书的乐趣,读书可以增长知识见闻.很多我们无法亲眼目睹、亲身经历的事物,书本都能告诉我们,所以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读一本书,就算其中只有一两句对我有帮助的话.也是值得的。读到一句我们真正想说而说不出来的话,那种心里的快乐.只有喜欢读书的人才能体会到。  相似文献   

14.
叶履森 《社区》2014,(17):5-5
古往今来,或许是因为读书人多,所以做有关读书文章的人也多。谈到读书,有人称其乐,如古人所说的“一卷陶然”,而“红袖添香夜读书”简直就是一种浪漫了,如钱谦益、王闽运等皆是;也有人称其苦,如称读书为“苦读”或“十年寒窗”。宋人黄庭坚称读书既不言苦,也不言乐,说是“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他的意思是说读书是人生的一种需要,譬如人需要吃饭穿衣一样,是须臾不可离的事体。  相似文献   

15.
《南都学坛》2017,(4):15-18
读书在汉代是入仕的一个重要途径,两汉丞相多是读书人。入仕所读之书主要为儒家五经,靠读书入仕根植于两汉独尊儒术的治国需要和重视图书的社会风气,也跟帝王个人对图书的爱好以及对老师的尊重有关。入仕的途径主要靠官方教育,也与私人教育和家庭教育分不开。由读书而入仕为汉代培养了高素质的官僚队伍,引领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但同时,因读书入仕而结成的利益团体为东汉的割据分裂埋下了隐患,并使读书人成为东汉党议祸难中受害最大的群体。  相似文献   

16.
批注拾珍     
正编者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但书籍要成为今人面向未来的智慧源泉,则需要读书人的悉心研读、汲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智慧创造。以怎样的姿态、方法和精神读书,往往决定着读书的效果和作用。许多学术大师不仅读书态度严谨认真,而且善于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书中观点。读书对他们而言不仅是吸取知识、开阔视野,更是一个分析、思考、判断乃至创造的过程。批注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常用并延续至今的将读书过程中的感受、鉴赏、批评、质疑等记录在书中空白处的一种读书方法,体现着阅读者独特的眼光和情怀。这样一种中国传统而有效的读书方法在今天电子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语文”是一座大厦的话,那么,每天的阅读就是“砖瓦”,只有不断地添“砖”加“瓦”,才能建造“摩天大厦”。学习语文,没有捷径,无非是读书,积累,再读书,再积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道理极其简单,书读多了,语言词汇积累多了,写文章自然就得心应手了。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篇对儒家《弟子规》一文的概要。《弟子规》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由山西新绛县人李毓秀跟山西浮山县人贾存仁舍力而成,把儒家圣贤的行谊概括为七种品质: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又把这七种品质具体化为113件事,使得”读书志在圣贤”的儒家教育目的具有了可操作性。本文用佛家天台宗”五重玄义”的方法演义《弟子规》1...  相似文献   

19.
类书是古人读书治学的万宝全书, 但类书与文学、科举结合一旦太过, 或者是读书人为了功名利禄而滥用类书, 类书必然走向僵化, 成为“獭祭”、“饾饤”、“剽窃”、“腐烂”之书而被有识之士口诛笔伐;读书人的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使类书流弊日甚, 但类书的生命力却是顽强的, 存在的重要性也是无可替代的, 这就是千百年来类书绵延不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康熙皇帝一生酷爱读书,常常手不释卷。他读书治学的目的在于修身、治国、平天下,因此在读书治学上留下许多宝贵财富,如应从小立志,矢志不渝;读书需明理为先,务实为本;读书治学贵有恒心,当循序渐进;读书须勤,勤能补拙;善思考,不为书所愚;当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