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态翻译研究的萌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生态翻译是生态科学与翻译科学相互结合而孕育的全新的翻译研究观点,其较为关注译者问题,可为探求译者主体性的本质、规律和原则等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与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处于"忠实"与"背叛"的两难境地,译者主体性被长期遮蔽与边缘化,而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则为翻译理论开辟了新视角,翻译的主体性问题逐渐成为翻译理论研究关注的焦点,翻译实现了由对文本的关注到对译者的关注的转折。  相似文献   

3.
“文化转向”后,译者的中心地位得以彰显,译者主体性研究成为译介关注的焦点.通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结合图示和译例,从体验认知中内化客主体,发挥创造性和再现客主世界,阐释、论证体验认知是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合理理据.  相似文献   

4.
体育新闻中的隐喻在提供相关信息的同时,其蕴含的民族文化信息能让读者产生特定的语义联想。实现了信息功能、美学价值和娱乐效果的完美统一。为了在保证译语可接受性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再现原文的美学价值和娱乐效果,译者在翻译体育新闻中的隐喻时,在翻译目的、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等方面体现出极大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通天塔里的镣铐舞者——也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西方翻译研究出现的文化转向 ,使译者的文化身份和主体性得以彰显 ,在国内外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译者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从翻译过程 ;2从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来看 ;3从译作和原作与译入语文学的互文关系来看 ;4从翻译主体间性 ,即译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同时 ,译者主体性是有限度的 ,它又受到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关联理论(RT)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并为“翻译的认知取向研究”开辟了道路。RT关照下的译者主体性具有“多元”认知变际和“有限理性”的建构主义本质;译者主体性的“度”是由译者认知成本与语境效果来确定的。基于关联认知范式并且通过分析和借鉴国内外现有译者主体性的认知模式,提出了“双重认知体验-推理交际模式”。此模式具有自主性、交往性、体验性、动态性等特征,这些区别性特征不仅使之有别于其他同类模式,而且使之具备较强的心理现实性。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翻译引入了性别译者的概念,拓宽了翻译研究范围,扩大了译者的主体性研究,凸显了译者尤其是女性译者的主体性。著名中国女翻译家朱虹对中国女性文学翻译有杰出的贡献,值得特别关注。本文将通过朱虹所译的《今天没有太阳》,来分析其在翻译中所体现出的女性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从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中理解的历史性、偏见观和视界融合出发,以《道德经》两英译本为例,对中外译者英译《道德经》时的不同理解进行客观的、合理的梳理,认为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并肯定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理论对研究译者主体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哲学阐释学的三个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阈融合"与"效果历史"应用在"易安词"英译的个案分析中,误读、文化过滤与复译(重译)现象证明了典籍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主观能动性.哲学阐释学本体论思维辨证证实了典籍译者主体性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将译者因素带入人们的研究视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已经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成为学界的研究重点之一。接受美学理论的主要哲学基础来自以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当代解释学,而且一直坚持以当代解释学作为其理论语境。这一理论为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文学作品自译中,由于译者同时又是作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发挥得到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是西方文论中读者中心论思潮的典型代表,基于期待视野、召唤结构、文学历史性等理论视角展开。诗歌翻译作为在跨文化视域中接受、传承诗性之美的重要方式,在译者主体选择背后隐藏着主体的期待视野,诗歌文本内在的空白召唤着译者的主体创造,译者的主体演进赋予诗歌文本跨文化的历史性。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范式,接受美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正确对待接受美学思想对于推动翻译研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象征,贵州作为一个非遗大省,有必要把其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粹通过恰当的英译从而实现"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增强少数民族文化"软实力".通过对贵州非遗项目及内容的研究,并在借鉴学者的相关翻译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贵州非遗文化英译过程中,应以译者为翻译的主体.旨在尊重客观实际下发挥适当的译者主观能动性,来实现译本不仅具有高度的可读性,还能把文化现象、表现形式最大程度地传递到读者,从而实现让民族文化走出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回译可以应用于翻译研究的各个领域,除了检验翻译实践效果和翻译教学质量,对翻译理论研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辜鸿铭作为国学大师,在中学西译方面一度起到先锋作用,然而以保守主义知名的辜鸿铭,在英译《论语》时对专有名词和文化信息的处理方面却刻意删除了中国文化的痕迹。本文以回译辜鸿铭《论语》英文原句为实例探究译者自身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原因与程度,通过剖析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旨在找出译者选择不同翻译方法的深度原因。  相似文献   

14.
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界出现的“文化转向”思潮,翻译这一术语得以重新改写与界定。将译者主体性置于文化语境视阈下,分析文化语境与译者主体性之间的互动关系。译者从文本的择取到文本的理解都或多或少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从翻译动机到翻译成品的推出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下时代文化语境的影响和操纵。因此,只有当译者在认同主流文化趋向的前提下,译者的主体性才能得以充分显彰。  相似文献   

15.
翻译既是殖民化进程中殖民者维护等级秩序的"殖民工具",又是解殖民化进程中弱势族群抵制文化霸权的工具.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译者的翻译行为成为一种有明确指向性的话语实践,成为弱势族群表达文化诉求、争取话语权力、重塑文化身份的途径.霍米·巴巴的杂合化、巴西的食人主义及韦努蒂的抵抗式翻译,成为主要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后殖民主义译论,为国内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致思模式.  相似文献   

16.
"Ereignis"是海德格尔哲学中"最具本色的东西",也是其后期思想的中心词语;"Ereignis"的提出和运用,揭示出海德格尔的建构生成思维方式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表象性思维方式的超越;海德格尔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一个基本原则并具有六个主要的特征;"Aletheia"--澄明的无蔽,既充分展示了海德格尔独特的真理思想,又是其建构生成思维方式的鲜明体现.  相似文献   

17.
认知转向后的翻译研究更多地注意到译者的语言认知和双语转换机制,但对译者的“非语言认知”如社会认知和文化认知却关注不够。然而,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无论是体验哲学还是现代主体性哲学抑或是翻译学科框架的本体论哲学,都为译者认知研究的社会视角提供了理论依据。认知范式下的译者研究,不仅应继承文化范式下对译者主体身份的关注,而且应从跨学科角度借助社会心理学来考察译者的群体身份和社会身份。    相似文献   

18.
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精品,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经久不衰,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作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通过国内外诸多名家的翻译,唐诗在英语文化圈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传播;然而,唐诗的译介仍然面临挑战,这源于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而选择的过程不可避免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形式转换、意义传递或文化移植都需要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在对译者主体性进行理论诠释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哲学阐释学的视角,从"诗歌意义中未定点的存在与阐释"和"译者主体性为唐诗多译本现象的内在理据"两个方面探究李商隐诗作英译的多元阐释现象。多义性作为李商隐诗作的内在本质,是中国古诗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促使译者发挥主体性、对源语文本意义进行多元阐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在"与"在者"的划界,规定了科学与哲学的分野.科学以因果诠释的方式把握"在者",而哲学则以领悟的方式把握"在"本身.人作为"此在",是唯一能够追问"在者"之"在"何以可能的"在者".对"在者"之"在"的召唤,乃是作为"此在"的人的存在方式本身.对"什么是存在"的追问,隐含着沦为知识论的危险.通往哲学之路的首要前提,就在于澄清哲学提问方式的遮蔽之处.  相似文献   

20.
翻译这一复杂的实践过程中,译者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翻译研究经常忽略了译者这一翻译主体的作用,使之屈居于从属地位,境地尴尬.本文试图结合翻译研究中的阐释学理论,并在对汪榕培《墨子》一书译本及其阐释基础上,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译本选择、翻译策略、及对作品阐释层面上主体性地位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