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熹的易学易学集中体现在对<周易>"本义"的回归.在朱熹的视阈中,<周易>"本义"分为"精"和"蕴"两个层次,"精"是圣人本意,体现为"理一"."蕴"是"精"的发用和流行,体现为"一理".朱熹通过区分"四圣易"和借用"占筮"之法对<周易>"本义"进行解读.无论是对<周易>"本义"的理解还是解读,朱熹都显示了一个学者的敏感和创见.  相似文献   

2.
杜鹃 《北方论丛》2005,(3):59-62
"两"一词出现很早.做量词的"两",在先秦典籍文献、铭文中使用较多,可指称车、长度、衣物、重量.从现有材料看,"两"的字本义是一系列量词义项衍生的源头,而词本义是"两"后世意义引申的中轴.研究量词"两"各个义项的发展脉络为我们呈现出这个词的整体面貌,并对"辆"()"等后起字和"乘""双"等相关词的产生、发展有了大致的概括.  相似文献   

3.
"说部"考     
"说"的本义为"解释、说明",可引申为"讲述、叙说",由"说"之本义衍生出论说体,由"说"之引申义衍生出叙事体.早期的"说部"概念既包括阐释义理、考辨名物的论说体,如论、说、议、辨、诗文评、说书体、学术性笔记等,也包括记载史实、讲述故事的叙事体,如史料性笔记、故事性笔记、说话、小说等,是众多文章、文体、文类的汇聚与集合,而非单一的文体概念.晚清以来,随着以小说为主体的叙事体地位的提升,"说部"逐渐将论说体排除在外而专指叙事体,并最终成为"小说"之"部".  相似文献   

4.
"断桥"考     
名为"断桥"而实不断的现象并非杭州西湖断桥所独有,而是广泛见载于唐以来的诗文作品中.其本义乃指渔人为方便用簖捕捉鱼蟹等而设的简易梁桥,亦可行人,或写作簖桥("簖"为"断"的后起分别文).断桥在文人的作品中逐渐被赋予了别离、隐逸以及结缘爱情等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5.
"紧箍咒"本义是一种只用来念的咒语,文章从认知隐喻角度并基于大规模封闭语料库的数量统计,论证了其比喻引申义[+金箍]的嬗变理据以及由此导致的词语搭配范围的扩展.书面形式上还存在"金箍咒"一词,基于<汉语大词典>讨论了二者的语义发展轨迹,将其定性为一对等值异形词,文章最后从词典学角度给出了辞书中如何处理标注该异形词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曹娥的"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史源学的角度,剖析了东汉曹娥孝行并不符合<孝经>本义,推导出曹娥"孝行"为民间理解,非汉儒所推崇的孝道.曹娥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化,更模糊了史实本源,足证曹娥"孝行"确有正本清源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一个多世纪以来,在文化进化论等的误导下,人们普遍将"三纲"理解为维护等级秩序或所谓"无条件服从",视之为儒家思想的最大糟粕.本文试图说明:"三纲"的本义绝不是无条件服从,而是指从大局出发、"小我"服从"大我";"三纲"是孔子有感于时代弊端而提出的针对分裂和战乱的药方;"三纲"精神在今天人的现实生活中仍然随处可见,也是未来中国实现健全民主的条件之一;"三纲"被普遍误解的历史现象折射出当代中国文化的深刻危机,即在迷信西方价值的同时丧失了自身文化的核心价值,使千千万万人的生活失去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常"字是先秦文献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是那个时期重要的关键词、核心术语之一."常"字在生成期就有相互关联的两种含义,分别来自它的体和用.<山海经>、<诗经>、<老子>中存在一个由"常"字构成的语义场和意象群,其分布呈现出由简到繁的态势.这个词语在使用过程中,它的普遍意义、引申意义能够被后人理解;而它的原始本义、特殊用法,对后人来说变得陌生和疏远,由此造成对这个语义场和意象群的遮蔽.因此,揭示出"常"字的本义、特殊含义及用法,是进行历史还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是"的本义是正直、正确."否",可表示选择否定.否定与之并列的形容词、代词、动词.最开始"是否"的连用是偶然的.只是一个作宾语的联合短语.但由于语言中的大量的使用,使得"是否"开始固定下来,慢慢成为一个词语.最后使"是否"成为一个副词.表示"是不是".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辨及内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本文从本义角度作哲学思辨,从广义角度作内涵分析.  相似文献   

11.
<周南·关雎>中"流"、"芼"二字,在<毛传>里训为"求"、"择".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毛亨之说的不妥于字无征,于文无理.认为"流"训为本义,"芼"解为以蔬菜伴祭,即"熟而荐之",无论从文字上还是从文章上看都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算起,中国翻译、介绍和评论本雅明,已有二十年历史.然而,本雅明研究中依然存在不少语焉不详之处,对"光晕"概念的理解便是其中之一.本雅明究竟是何时开始论述"光晕"概念的?如何理解本雅明谈论"光晕"的几段文字?什么是"光晕"概念的本义和转义?关于这些问题,学界还存在模糊不清的地方.我们常能见到"人云亦云"的现象,甚至"以讹传讹";还有一些译文中的句子,对原义至多只能猜猜而已.  相似文献   

13.
荀子"隆礼重法"观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总体上说,荀子乃至整个先秦儒家的国家管理思想、政治哲学理念,都可以概言为"礼治"或"礼义之治".长期以来,学术界一般也多取<荀子>中的"隆礼重法"四字以名之,这似亦未不可;然而,倘若将其释为既"隆礼"又"重法",礼法并提,德法并举,进而又如时下所风行的,认为荀子既重"德治"又重"法治",则未免失其本义.但此说至今却相沿不改,几成定论,本文是以为辨.  相似文献   

14.
陈得媛 《河北学刊》2003,23(1):175-178
<诗经@静女>中"彤管"究竟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彤管"的本义应该是"彤菅",即一种紫红色的嫩茅草,是上古时期男女表达爱情的信物.正是"彤管"的这种本原意义,后来"女史"执"彤管"记事,专记君王的私生活.  相似文献   

15.
"望"之本义是"远望、眺望",为及物动词,可带宾语.元代以前,处所词语前面的"望"基本上是动词,与处所词语构成动宾结构.元代以后处所词语前的"望"部分逐渐虚化,"望+处所词"逐渐由动宾结构变为"介宾结构",成为后面动词的状语.这种变化产生的条件是一、处所词语的出现;二、连谓结构"望+处所词+动词"的出现;三、语义重心指向后面的动词."望"与"往"的介词功能在元代以后重叠,到了现代汉语中"往"取代了"望","望"的介词用法仅仅以语音形式保留在"往"的用法当中.  相似文献   

16.
钱广荣 《学术界》2007,2(2):168-172
一些权威性的伦理学论著习惯于在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规范总和"的意义上界定道德,并据此阐述道德的本质、特征等,这种方法其实没有在整体上把,握道德的本义.它给伦理学体系带来诸多"硬伤",易于诱发道德建设中的形式主义.道德本是人类在其实践理性的指导和驱动下创造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全面理解和把握道德涵义,需要对目前的伦理学体系作一些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17.
以左江岩画艺术为依据,研究中华文字"月"字的创造方式,并加以说明"月"字的内容及本义;认为中华"月"字的创造和女人有关,充分论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首次提出了左江岩画艺术是中华文明、文化、文字起源的基础形式之一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8.
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夜半清风鸣蝉"二句中的"别枝"应释为分开树枝,"半夜"应释为中分夏夜.理由有三其一,从词义上分析,"别"和"半"用的是本义分解、中分;其二,从句义上分析,这样理解,词中所描绘的意境更加美好;其三,从句子结构上分析,"别"和"半"释为动词,这两句话的对仗才工整,更见作者遣词造句之妙.  相似文献   

19.
颜色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各种语言都会尽力去表达出颜色的千变万化.在英汉语中颜色词除了能表示颜色的本义之外,还具有许多其它引申的意义,众称"颜"外之意.英汉语中颜色词的象征意义有很大差别,但它们均可用颜色来表达情绪和健康状况,同时颜色词也具有一定的政治含义.  相似文献   

20.
<楚辞>,即"楚人语词"."辞",不是文体名.当今学术界认为"辞"是文体之名,此说不能成立.<楚辞>与<楚词>并举,"辞赋"与"词赋"并称,"辞人"与"词人"同用.词、辤、(辤)(后二字今简作"辞")本义不同,但是三字古音相同,可以通假.本文考察了两汉至盛唐11种主要文献,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