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1 毫秒
1.
在"六王毕,四海一"的形势下,秦始皇又北伐匈奴,南取百越,为中国的大一统作出了重大贡献.这里就南平百越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南取百越的时间《史记·南越传》说:"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扬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这是根据"王翦遂定荆江南北,降越君,置会稽郡"推算的.故《集解》徐广曰:"秦并天下至二世元年十三年,并天下八岁乃平越地,至二世元年六年耳?"今江浙一带是越族活动地区,楚平越后,"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王翦定楚江南地,他们又投  相似文献   

2.
一、岭南越族诸称关于岭南古代居民的族称,见于史载的,先秦及秦汉之际,有百越、扬越、外越、陆梁、西瓯、骆越、瓯骆等名称;东汉一代,又有乌浒、俚、僚等称谓。此等名称,其各自的含义如何,彼此间又有什么关系,诚为研究岭南地方史、民族史之一课题。 1、百越历史文献中,“百越”一名,颇多歧义。“秦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挽首系颈,委命下吏。”此百越所指,显系岭南越人。罗泌  相似文献   

3.
古代东、西部百越地名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实际上百越的活动范围曾达今山东南部,赵晔《吴越春秋》及《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等载,勾践灭吴后为了问鼎中原,迁都琅邪(今山东南部),并灭掉了周围几个小国。交阯(后作趾)为今越南北部,这里也是百越之地。《史记》、《汉书》等记载,今云南、中印半岛北部有滇越(乘象国)、掸、越巂等百越支系。《史记·大宛列传》:昆明“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  相似文献   

4.
“略定扬越,置桂林、南海、象郡”辨陈增芳“略定扬越,置桂林、南海、象郡”这一句话,在关于所谓“百越民族”的研讨中,不少文章都提及或引用到它,并几乎一致地认为其意思是“将扬越改置桂林、南海、象郡”。这从表象看,是关于地方建制问题,可实质上却关系到民族问...  相似文献   

5.
在百越史研究中,似有个定论,即骆越族是古代越族的一支。但是,综观现有的考古学、民族学材料,并参照史书记载,这个结论似与事实有悖。一为了说明问题,有必要先谈谈史载关于“百越”的界域。《汉书·地理志》注引臣赞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这是百越族群分布的大致范围。具体的族称,论者认为是越、句吴、闽越、东瓯、南越、西瓯、骆越等。于越是百越族群中最早见于文献者。《竹书纪年》载:周成王二十四年(公元前1040年)“于越来宾”。说明至迟在周成王时,于越族与周王朝已有交往。究其实际存在的时间,或可与殷商同  相似文献   

6.
战国至汉初,广西为百越属中的瓯骆族群之聚居地。迄今,广西一地发掘的大量越人墓葬,当为瓯骆人的葬制。到目前为此,按资料业已公布者计,广西考古工作者已经发掘了114座战国越人墓,1座秦代越人墓,22座汉初越人墓,获得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物资料。这些墓葬及其随葬品,既使我们看到了战国、秦和汉初三个时期广西越族的物质文明,也使我们知晓本地区当时越人墓葬发展与演变的大体情况。本文欲就后一个问题说说个人的粗浅看法,借以求得知者的赐教。一、墓葬形制原生态的人类,人死了不是充作果腹之物便是委之沟壑。自从古人萌生发展了灵魂  相似文献   

7.
“越为禹后说”质疑——兼论越族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族(或称百越)是我国南方古代的民族。对于越族的历史,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关于越族的来源问题,历来的一些学者都曾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其中主张越王勾践为禹苗裔,或越族是夏族的遗民的说法,影响最大,这种观点,我们称之为“越为禹后说”。根据所接触的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关于西瓯、骆越的历史,目前在学术界仍存在种种不同的看法。这些不同的意见主要围绕着族称、来源、分布范围以及先秦时期岭南的社会性质等问题。本文仅就上述诸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不妥之处,请识者斧正。一、关于族称及其分布范围最近有人提出骆越不属于古代百越族群的范畴,根据似有不足。“百越”名称最早的记载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扬汉之  相似文献   

9.
<正> 古代越族是分布在我国东南和南方广大地区的一个大族群,这个大族群在古代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曾被称为“百越”(又称为“百粤”)。族以“百”称,说明种类繁杂,分布颇广,其中有吴越(包括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于越、扬越、滇越等,由于他们有共同的渊源和文化特征,故有一个共同的族称——总称为“越”;又由于他们因山川阻隔和不同的经济、地理、历史等条件,已形成各具特点的人们共同体,故在共同族称前又另加一个区别  相似文献   

10.
越的族类繁多,自古就有百越之号。本文就百越的族源、分布及其与楚、中原各国的关系作些探讨。一、百越的族源问题百族的族源问题,自古就有禹后、周后之说,以后又有楚后、苗族血统、土著说等多种说法。百越为禹后,起源最早。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越王勾践,其先  相似文献   

11.
古代的岭南,大致包括今广东、广西以及印度支那半岛这一区域。从战国以来,史家多将此地区泛称为“越”或“百越”地”,后世治越史者多据文献考证,沿袭史文记载,将岭南的古代居民一概视为越人。随着新资料的发现及研究的逐步深入,我们认为先秦两汉时期岭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可明显地分为两大系统,它们应属于不同的民族集团。它们具体地表明了先秦两汉的岭南人,并非是清一色的越人。下面我们试将这两类不同内涵的考古学文化与史书中的有关记载联系分析,探讨其归属。谬讹之处,恳请指正。  相似文献   

12.
百越文化是一个国际性的学术课题。近年来,研究百越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论文论著纷纷问世,例如蒙文通的《越史丛考》、蒋炳钊等的《百越民族文化》、陈国强等的《百越民族史》、董楚平的《吴越文化新探》、彭适凡的《中国古代南方的印纹陶》、何光岳的《百越源流史》等,或通论或专题探讨了百越民族源流、时空分布、社会状态、文化内涵及百越与  相似文献   

13.
《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古籍中记载的“鸟田” ,有的学者诠释为“以鸟助耕” ,这纯属误解。本文通过对百越民族谷物起源神话的分析 ,得出”鸟田”、“雒田”研究的新结论 :它们来源于古代百越民族的鸟、狗取稻种神话 ,原意是指水稻、浮稻和水田。  相似文献   

14.
<正> 骆越民族的族源及族属问题是百越民族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世纪20年代以来所出土的大量考古资料,为此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与实证。战国以来,在涉及岭南的古籍中,史家多将这一地区泛称为“越”或“百越”地,后世治越史者多相沿承袭,将岭南民族一概视为越人。随着新资料的积累及南方民族史研究的逐步深入,大量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方面的材料证明,骆越虽有“越”称而并非越人,从族源上考察,他们与我国西南地区历史悠久的濮僚系统民族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我们认  相似文献   

15.
百越民族绘画史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越,是古代居住在我国南方及东南沿海地区的民族。百越人民所创造的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百越民族文化中的美术,也是中国美术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百越美术包括了百越民族的绘画、雕塑、工艺及建筑艺术等方面。本文则专述百越民族绘画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以根据百越地区古文化中发现和出土的绘画作品为主,并结合一些有关文献的记载,力求将百越民族绘画艺术及其特色作一探讨。以求抛砖引玉,并希望得到美术史和民族史的学者们的指教。  相似文献   

16.
干拦建筑,是壮族人民源远流长的民居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壮族村寨,普遍建有木(或竹)构的二层建筑,上层居室住人,下层圈养牲口或堆放杂物,有的居室前沿还围长拦干,侧沿建有晒台。这种建筑形式,史书称为“干栏”、“麻栏”等。壮族干栏建筑始于何时?壮族人民为什么喜爱这种建筑形式?本文试图以出土文物结合文献记载,探讨其渊源关系。 (一) 在古代,我国长江南,分布着一支古老的民族群体,这就是在我国民族史上通称的“百越”族群。“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越既称为“百越”,支系是非经繁杂的,比较著名的有于越、大越,闽越、东瓯、夔越、杨越、  相似文献   

17.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每个民族也必然会产生具有本民族风格的乐器。建国以来,在我国古代百越地区出土和收集了大量古代錞于,显然,这应是古代越族的乐器。 史书对于錞于的记载甚少,其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周礼·地官·鼓人》说:“以金錞和鼓”。郑注:“錞,錞于也;圜如碓头,大上小下,乐作鸣之,与鼓相和”。先秦称铜为金,所谓“金錞”,就是錞以铜为之。其次,《国语·晋语》卷十一载:“赵宣子  相似文献   

18.
<正> 先秦时代的南中国,诸族林立,互争雄长。经过千百年的争斗,荆楚崛起,强盛时几掩有天下之半,但溯本求源,荆楚却祖居北方。南方真正的土著是百越(东南和南)与百濮(西南)。百越和百濮的“百”,是说濮和越两大系统族类纷繁。请看今天祖国西南的民族众多,就可推知土古的情景了。东南的状况有所不同,因为那里汉化的程度较深,不少百越系统的族已经融入南方汉族了。本文拟对楚、苗的南徙及其和土著濮、越的关系,作出若干探索。  相似文献   

19.
“岛夷卉服”和古代海南黎族的纺织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记载:“淮海惟扬州……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橘柚,锡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但“岛夷”在何处,“卉服”为何物,盖因其文辞简约,语焉不详,后代学者的注解又不一致,故众说不一。综观历代的注解,大抵有五说:(一)、日本说。清胡渭《禹贡锥指》四海图注:“倭与东鳀即扬州所云岛夷卉服也,”东鳀“后汉谓大倭王国,即今日本。”(二)、浙江舟山(定海)说。《定海厅志》引元《吴莱甫甬东山水古迹记》记载:“昌国即《禹贡》岛夷”,元代昌国州即今定海;(三)、琉球、菲律宾群岛说。扬守敬《历代地理沿革图》说:岛夷“当以琉球、吕宋诸国当之。”(四)、台湾说。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卷一记载:“台湾,《禹贡》扬州之域。”(五)、海南岛说。宋苏过在《斜川集》中说:“苏子居岛夷……其民卉服鼻饮,语言不通,”宋哲宗时,苏过乃是随父苏轼谪居于海南的。  相似文献   

20.
藏族天梯神话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天梯神话是色彩纷呈,玲琅满目的神话领域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尤其是在中国,占据神话的相当比重,它同原始创世中的洪水神话,人类起源神话一样“显示着不朽的魅力”。在保留我国古代许多原始神话传说的《山海经》里,就有多处记载天梯神话的内容。华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下于此,至于天。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天帝)之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