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共有两次,第一次始于秦孝公六年,变法的主要课题是奖励告奸与耕战;第二次始于秦孝公十二年,变法的主要课题是推行新的授田制。历史界对于商鞅第二次变法中的田制同题,长时期来曾进行了反复探讨,但遗憾的是,由此对秦国社会形态作出的结论却是很不相同的。郭沫若同志在《奴隶制时代》一书中就中国古代史的阶段划分问题指出:“我们因为材料不够和认识不足,所以还不容易划分阶段而聚讼不决。”这个意见,我看十分中肯。秦国历史的研究也是如此,占有史料不够充分和史料的解释存在偏差,是秦国社会历史阶段不能彻底澄清的重要根源。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商鞅变法的田制问题,从史料和事实的角度进一步作些探索,以期对促进秦国社会历史阶段的划分有些帮助。倘有不妥,尚希方家赐教。  相似文献   

2.
商鞅变法中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特征,就是其变法举措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激进性。商鞅根据西秦华戎交织,土僻人稀,以农为主的国情,出于维护小农经济和强化国家资源获取能力的需求,既吸取了儒家孔子提出的平均主义经济消解思想,又极力主张国家对经济领域的厉行干预。通过“重农抑商”、军功爵制等举措,大力提升了西秦国家的战争资源获取能力,达到秦政府对国家经济资源的全面控制。从经济思想史角度看,商鞅等法家人物的经济政策正是孔子平均主义与法家经济干预主义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家。秦孝公六年,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初步实行了变法。秦孝公七年,商鞅被任命为大良造。秦孝公十二年,商鞅又进行了第二次变法。商鞅变法的基本内容是:废井田,“开阡陌封疆”,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重农抑商,奖励垦荒发展地主经济;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耕战,废除奴隶制的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推广“连坐法”,统一度量衡。商鞅之法“行  相似文献   

4.
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最能代表“民以食为天”与“治国之道,归心于农”的改革思想。本文通过史实进一步说明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刚开始确立阶段所具有的进步作用和存在的不利因素,以期提供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5.
商鞅本人的结局是悲惨的,但他在秦国的变法却是成功的。 当时和后世对商鞅及其变法有过许多公允的评价。战国时秦国蔡泽论述商鞅的政绩说:“夫商鞅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应侯范睢对商鞅也有适当的估量,他  相似文献   

6.
<正> 一、封建社会的抑商政策和轻商思想 在我国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对商业一直采取抑制政策。抑商是为了重农,抑商与重农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历史上往往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称之为“重农轻商”或“崇本抑末”。这里的本,指的是农业和与农业相结合的家庭手工业;末,开始指的是手工业中的奢侈品生产和流通,后来又扩大到所有的民间工商业。当然,封建统治阶级的重农,並不是重视农业,也不是重视农民,而是重视依靠剥削农民所得的地租和赋税。  相似文献   

7.
商鞅变法是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之一,它通过种种措施使秦国走向了富强并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商鞅变法的一些理念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异化,最终超过了限度,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秦国的灭亡。而商鞅思想中对于在战争中不断“杀力”的需求又从根本上不适应统一后秦朝对外战争急剧减少的现状,因此,从商鞅治道就不难理解秦国二世既亡这一问题了。  相似文献   

8.
商鞅是我国历史上法家的杰出代表。他在秦孝公时代实行的变法运动,是一次在当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的社会革命。这次变法的成功,成为秦国由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转折点。“秦行商君法而富强”,经过商鞅变法,原来民众而兵弱,地大而力小的落后秦国,迅速繁荣强盛起来,一跃而成战国七强的元雄。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商鞅(?——公元前三三八年)战国中期卫国人,姓公孙氏,故称公孙鞅,又称卫鞅,后入秦变法有功,秦孝公封之于商十五邑,号曰商君,所以又称商鞅。公元前三六一年秦孝公即位,下令求贤,商鞅西入秦,向秦孝公力陈“疆国之术”,劝秦孝公推行法治路线,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被任命为“左庶长”(爵名,二十等爵中的第十等),主持秦国的变法。由于变法获得成功,被任命为“大良造”(相当于相国兼将军)。  相似文献   

10.
西汉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210年之久,出现过史称“文景之治”、“武帝极盛”和“昭宣中兴”的盛世时期。西汉盛世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历代帝王农本思想的推行,其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重农、劝农和奖农、轻徭薄赋、抑商政策、整顿农吏。  相似文献   

11.
战国时代偏居西陲的的秦国,之所以能在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之后由弱至强,其根本奥秘大抵在于商鞅变法以强暴手段在秦国建立小农个体家庭,并由此而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这说明秦国小农家庭在战国秦史中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影响。假使将秦国家庭形态这个社会生活中活的细胞加以一番透视,或许能由此对秦代历史有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驳而霸"探微--荀子眼中的秦国政治评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驳而霸”是荀子对商鞅变法以来秦国政治特点的概括,指秦自孝公以来为了求霸对诸子百家及其传人不拘门派只要有益于霸业都“杂”而用之,其本质内涵是“重法而爱民”和“取信与民”,这是秦立国以来政治传统的发展,“天命”观念则是其最深层的动因。所谓自商鞅变法以来秦专用法家而排斥其余、决定了秦国政治的苛暴的见解并没有完全抓住秦国政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楚国吴起与秦国商鞅,都是卫国人,他们在青年时代分别从事兵学、“刑名之学”的研究与实践,都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当时周王室进一步衰微,随着诸侯王争霸的历史潮流,吴起服务于楚,官至令尹;商鞅出力于秦,升为大良造。虽然吴起在楚推行变法在先,商鞅在秦主持变法在后,但都是处在战国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大变革时期,他们所采取的变革措施和政策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当他们的革新支持者楚悼王、秦孝公薨后,旧贵族势力反扑,吴起被旧贵族乱箭射死,商鞅车裂身亡。他们的遭遇看来是相同的,但他们所从事的变法事业并不完全一样。楚国的变革,随吴起之死而夭折,人亡政废,从此衰败下去,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巨大变革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涌现了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们的主张与社会实践,对当时的巨大变革起了促进的作用。商鞅就是这个时代中杰出人物中的一个,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 大家知道,商鞅于公元前三五九年击退秦国内部保守势力这股反动逆流之后,即在秦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他先后推行大规模的变法有两次,时间延续近二十年。到公元前三五二年,由于商鞅变法的成效卓著,商鞅被秦孝公任命为大良造。  相似文献   

15.
韩非在论及商鞅变法时说:“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韩非子·定法》)此话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众所周知,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商鞅即被秦惠文王驷所杀,但商鞅在秦国变法时所制定的法令政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经惠文王、武王、昭王等,封建制在秦国继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故能“四世有胜”(《荀子·强  相似文献   

16.
前言《商君书》是战国后期商鞅学派辑录而成,成书约在秦昭王时代。它基本上忠实地记述了商鞅辅佐秦孝公进行封建主义变法改革的情况和思想理论。《画策》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篇。“画策”的意思同“战略部署”相类。全篇的中心思想是:以秦国为根据地,厉行法治,富国强兵,通过统一战争,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全中国统一国家。商鞅认为:“自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先自得者也;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这一战略方针是有远见的,也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孝公以后的秦国五代君主,基本上奉行这一方针。秦王嬴政亲政以后,“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他的“长策”,也还  相似文献   

17.
对商鞅变法时规定的“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的意义,史学界若干论著的解释既不符合商鞅变法时秦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户籍管理水平,也不符合商鞅变法后秦国的赋役制度以及秦人的家庭结构、规模和对父权的维护等史实。商鞅这一法令旨在在国家授田制的基础上或者是增加户赋和田赋的收入,或者是增加服役人手,在一定程度上,有促使秦民分家而刺激土地开垦的作用,但并不强迫分家。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经济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光辉巨著《史记》熔铸了他毕生的心血,其内容丰富,哲理深刻,两千年来一直为后世所推崇。而集中反映司马迁经济思想的《货殖列传》则历来被视为奠定《史记》这部伟大史著的“瑰伟奇变”的大文章。其“千汇万状,震荡六合”1,“将天时、地理、人事、物情历历如诸掌”2,更为后世学者所倾慕和叹服。笔者据其文对司马迁经济思想作一探析,以求方家赐教。一、农虞工商四业并举的经济观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西汉初,汉王朝统治者仍沿而未改。史载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  相似文献   

19.
商鞅及其变法 商鞅(?——公元前三三八年),战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前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本是卫国人,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后因受秦封于商,称“商君”,后世习称商鞅。 春秋后期和战国时代,正是社会变革急剧进行的时期,也是儒法斗争走向尖锐化的阶段。妄图挽回奴隶制颓势的儒家,日益不得人心。为新兴地主阶级上台大喊大叫的法家,随着封建制的逐步确立而登上政治舞台。 秦国开始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直到公元前四○八年,即鲁国“初税亩”一百八十六年之  相似文献   

20.
“禁民二业”思想是在中国奴隶制时期四民分业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后来成为历代封建王朝中一项重要的统治政策。两汉时期“禁民二业”政策与重农、抑商和抑兼并问题密切相关 ,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大体而言 ,西汉前期“禁民二业”政策主要是为了实现重农和抑商 ,西汉中期以后则以抑兼并为主要目的 ,东汉时期“禁民二业”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抑制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由于历史背景之不同及其政策目的之差异 ,这一政策所发挥的现实作用也因时而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