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个体经济行为有两种研究范式一种是从个体行为的利己性出发的利己主义模式,一种是从个体行为的利他性出发的利他主义模式.市场经济中个体行为的利己性与利他性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中国经济及制度改革的中心应围绕着这一方面展开,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引导个体行为的利己性与利他性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中国社会利他主义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他主义行为是指一个人通过自己的付出增进他人效用的行为,可分为彻底的、纯粹的、指望获得某种形式回报的和互惠的四种类型.其中,后三种类型具有普遍意义,并潜藏着些许利己动机,从而使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到了支点.现阶段中国社会利他主义行为稀缺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经济制度增加了行为主体的行为成本,投入产出率的下降弱化了行为主体利他的动机和动力;以道德和利他为基础的位置权利竞争规则和个人发展规律受到市场竞争规则的挑战;社会处于发展的初、中期,利他主义行为数量正处于U型曲线的最底端.弘扬优质的利他主义行为应采取的举措为: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即在位置权利分配上注重德才兼备,减少市场竞争规则的作用,形成"利他"最终能够"利己"的激励体系.  相似文献   

3.
我们知道,佛教宣扬的阿罗汉果强调自我解脱,而菩萨果则一方面考虑自我解脱,另一方面要求帮助众生也获得解脱。从道德基本原则,即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而论,罗汉显然是以利己为根本目的,那么菩萨呢,其根本目的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或是两者兼之?这是一个涉及到佛教本质的问题。按照佛教徒自己的说法,菩萨果是自利利他,即两者兼顾。如《无量寿经》认为:“自利利人,人我兼顾。”《佛学大辞典》有所谓“二利”的概念,里面明确指出:“上求菩提为自利,下化众生为利他。小乘之行,唯为自利,菩萨之行,乃兼利他。”这里一个“兼”字看来似乎使大、小乘泾渭分明,似乎大乘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上,不是像小乘以利己为根本目的,而是“自利利人”,而是“自利兼利他”。  相似文献   

4.
谭明方 《浙江学刊》2001,(3):107-111
社会学要回答"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这两个范畴,对把握"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的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就是"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的理论表述形态.考察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理论,归纳起来可以看作,一是人文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社会行为"决定"制度文化"的研究范式;二是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制度文化"决定"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因此可以说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史,就是关于"社会行为和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学说史.另外,从范畴的学科属性看,"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哲学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在社会科学层次上的具体表达,它属于社会科学层次的范畴.将"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定义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学对象研究中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的以下问题"社会学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同一性"问题,"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在研究角度上的关系"问题,"研究对象和范畴体系的内在联系"问题,"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问题,以及"西方理论和本土理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5.
道德教化是迪尔凯姆对社会分化问题的具体解决方式.他的主要关注点不仅放在了包括社会控制在内的社会整合问题上,而且还放在了职业团体对个人社会化特别是道德教化的重要影响方面.迪尔凯姆非常关注职业团体中那些不成文的并以惯例、习俗和道德信仰等形式存在的感性制度规范在潜移默化中所发挥的制度教化的功能,由于这些感性制度规范是作为社会意识存在的,因此职业团体的道德规范主要是以集体意识的形式出现的.为了达到以道德规范整合社会的目的,就一定要深入研究这种集体意识和与之相关的社会意识.集体意识概念和后来取代它的集体表象概念也由此成为迪尔凯姆现代性问题解决方案中至关重要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6.
论低碳经济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是对传统碳经济的超越.但是,由于低碳经济利于环保的"公共物品"特性使得其初始状态是"利他不利己"的,所以难以依靠企业伦理自觉,需要法律规制,将低碳经济关系上升为法律关系进行调整.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契舍也需要法律的调节.低碳经济的基本法律制度应该包括清洁发展制度、"公共物品法益"保护制度、低碳能源制度、能效标志制度、低碳消费制度等.  相似文献   

7.
"跨界数据流(TDF)"一词经常被作为醒目的标题引出许多关于国际信息交流问题的讨论.TDF可定义为数字信息为在国外计算机上存储与加工而跨越国界的流动.关于TDF的讨论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问题,且其中贯穿着个人权利问题.本文集中论述以下3个问题:私秘保  相似文献   

8.
角色的二重建构--个人与社会连接点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洪  刘成斌 《社会》2003,1(5):19-22
在迪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一书中,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对仪式的分 析;二是对思想分类的关注。迪尔凯姆指出,宗教崇拜其实是社会崇拜,通过把神圣性灌注于社会力量,达到整合社会成员关系和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目的。这里的社会力量,指的是宗教组织通过宗教组织的功能,使社会成员参与到宗教活动中,“扮演”虔诚的宗教徒角色,进而受宗教(其实是象征和代表社会统治者的利益)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黄学胜 《唐都学刊》2008,24(6):59-63
"斯密难题"即经济人和道德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自诞生以来存在两种不同的争论.肯定的态度认为斯密著作中的利己和利他是对立的,两者无法贯通;否定的态度则认为这一问题的出现是出于对斯密著作的误读.但前者过于绝对,后者又更多地局限于"难题"的存在与否当中.两者均未能在启蒙哲学的背景下并借助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加以探讨.而后者,却正是理解和把握这一"难题"的关键.思考"斯密难题",应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寻找其必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0.
在汉语和英语中,与视觉行为有关的词表达形式有数十种,意思各不相同.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仔细、认真地看",如凝视(gaze,stare)、端详(look…carefully)等,另一是"简单地看",如浏览(browse)、瞥一眼(glance)等.这些关于"看"的概念早在人类社会早期就已有了,到了文明社会,随着知识传播和接受活动的开始,媒介形式和技术的发展,产生了"看"的一些新概念,媒介的变革改变了人们"看"的方式,并由此产生了独特的价值意义,阅读、观看等概念出现,大大丰富了早期人类"看"的内涵并对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根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7,(7):128-131
作为人的社会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意识存在,"利他"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为"利他"是与个人的修身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如何,很重要的就在于对他人的态度。"利他"的内涵很丰富,凡是与"己"相对的都是"他",如果一个人能够把"利"给予完全没有血缘、亲缘之外的路人的话,那他的道德修养就是我们常说的"君子"修养。无论儒家文化、墨家文化还是道家文化都强调对他人的爱,应该说,正是这种"爱他人"的思想,推动了中国"利他"文化的发展,而雷锋精神正是"利他"思想在现实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魏光启 《太平洋学报》2010,18(12):36-44
尽管中等国家的概念内涵存在争议,但是它们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利益、共有观念和认同等使其成为塑造全球多边治理的重要力量。中等国家可根据不同情势,灵活选择个体主义、社会交往及制度主义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旨在实现全球多边治理的系列目标和努力提升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从现实层面来看,多边主义是中等国家在准确定位自身能力之后而形成的"利他"与"利己"彼此交错的优先选择,但这种选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和责任边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必须做到三个紧密结合:一是企业社会责任必须与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紧密结合;二是企业社会责任必须与中国经济体制环境紧密结合;三是企业社会责任必须与企业性质及其发展阶段紧密结合.界定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必须立足于"责任铁律",体现三个有机统一:一是必须坚持权利与义务(责任)的有机统一;二是效益与公益的有机统一;三是利己与利他的有机统一.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企业社会责任"指明方向",但利益相关者理论不足以在理论上支撑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公民"理论可以在理论上支撑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石,原因一是"企业公民"是一种人性假设,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二是"企业公民"假设本身具有"经济性"、"社会性"和"道德性"等特性,兼备了"经济人"、"社会人"和"道德人"的部分特性;三是"企业公民"假设本身有体现了层次性,即"企业公民"首先是"经济人",然后是"社会人",最后才是"道德人","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首先是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然后才依次是社会公益、道德责任、慈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有边界的,作为特定时期社会(含国际社会)对企业应该肩负义务或承担责任的特定期望,以及企业在自愿基础上给予这一特定社会期望的回应,企业社会责任不能无限扩大,正确处理企业、社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始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涌现出大量的社团组织,在学者的研究中往往被称为"民间组织"、"公民社会"、"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等等.在社会学理论传统和国内外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中间社会"这样一个中观的理论概念,其目的在于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审视国家与社会,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借以思考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带来的社会管理组织基础的重构问题,这对社会学理论本身是一种推动,同时"中间社会"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社会实践内涵,有助于结合社会实践的具体情景思考中国社会进入后单位时期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中 ,内在地包含着伦理问题。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 ,都有一些思想家对此作过深刻的考察与思考。从历史上看 ,欧洲的约翰·密尔就从社会生活的考察中 ,注意到了用人们之间的共同利益、经济关系来解释社会意识的基础。人在社会中生活 ,要维持社会的协调发展 ,就必须顾及到所有人的利益。密尔认为 :社会产生合作 ,合作产生共同利益 ,共同利益产生共同的追求目标 ,在此过程的演进中 ,人类利己的天性和利他的行为需要一种和谐的统一。在中国传统思想的传承关系中 ,虽曾有过对“私”和“欲”的观念的原则肯定 ,但渊源于生产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先秦时期有很多实用化的美学实践和关学主张,以"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生态美学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生态美学表达了人类对生存环境问题的深刻关注."万物并作"主要揭示自然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在动态平衡中实现依生、竟生、共生的生态循环;"天人合一"则要求人的行为应与天地自然保持和谐统一.先秦生态美学思想时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体都具有明确的美育功能.研究先秦美学家的生态美学思想对于今天的美学研究以及美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人学观经历了由人本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换,人本主义的人学观把个人看成是彼此孤立的个体,主张"个人构成社会",社会就是由这些孤立的个体组成的单个人的集合体.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把社会看成是个人彼此间相互联系或关系的总和,主张"社会构成个人",个人是由社会所规定、制约的.由于这一人学视角的转换,马克思不再诉诸对社会的理性批判,而是诉诸对社会的改造,从而以此实现人的自由解放.  相似文献   

18.
"社会的本质是什么"一直是哲学不断追问的古老问题.作为社会批判理论大家的阿多诺,更是不能例外.通过与德国社会学中实证主义的争论,通过比较韦伯、迪尔凯姆等人的社会观,他认为社会本质上是由交换决定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可以理解又不可理解的动态的观念.把握阿多诺社会观的特质,是进一步理解其社会理论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政治的"纯化"与"泛化":也谈"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布斯给了我们一个政治的"利维坦",外在的、反自然的国家权力,于是在洛克那里就有了作为"利维坦"的对立面的社会;到康德,再讨论社会的"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认为生活在一个"伦理共同体"中是人类的特殊义务,或者说只有人类才可能生活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之中,但这种关系又应该以健全的政治秩序为前提.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国家(政治)与社会(伦理)的关系,认为就世界范围里的现代性而言,"组织"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综合了国家与社会的特征,并进而取代了政治与伦理,使得人们更愿意以放弃公民的政治身份与伦理义务为代价而扮演一个更令人满意的"组织成员"的角色;而这一点,至少有助于我们对什么才是当今的"中国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生产伦理具有利他性、服务性和利己性、谋利性并存的双重属性。在现代社会,生产伦理是通过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制度建设途径有机地形成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同价值取向的生产伦理。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伦理的终极理念是生产者平等。实现生产者平等的必要条件是生产性资本必须为社会所有,而不是国家所有,更不是私人所有;其充分条件则是每个生产者都有充分发展自身天赋的平等的机会。现阶段,推动生产者平等的基本路径是组建与等级制企业相对而言的参与制企业,其本质特征是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的所有者在企业内部的权力结构中不再是统治与被统治关系,而是协商与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