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台圆教实质的开创者智顗大师,临终时曾诵念弥陀名号以往生西方净土。智顗此一临终事迹,日本学者安藤俊雄解读为因为智顗修行天台圆教失败,故而转修净土的表现,笔者不能同意这样的看法。本文从智顗晚年梦见宝塔倾颓与获告他方华整的梦示的解读,以及天台圆教从观心圆悟的理悟,以臻至于圆佛净土的究竟理事相即的圆证思想,主张智顗晚年诵念弥陀圣号,乃属于圆顿止观的四种三昧行法,而其于临终之时,总结一生修证,依于圆教六即佛果位阶次,从观行即之五品弟子位,而终能证入相似即之六根清净位。智顗所表现出来的事行成果,早源于梦中获告他方华整,相望已久的梦示;而后来则得圣众来迎,往生西方的殊胜妙果。此乃符应了圆教果位中,修至分真即果位时,因其六根清净,故能得乘游诸土的圆妙果德。所以,智顗晚年勤诵弥陀、观音圣号,是为修行圆顿止观四种三昧的表现,自不能附会后来的净土宗门之见,以为智顗晚年改宗。而智顗临终之往生西方净土,是修行圆理所感召的究极圆满之极乐佛土,这是修行的殊胜成果,并非如安藤氏所认为的,是修行天台圆教失败后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宇宙万物都是依缘而起,都无自性,亦无自体,因而“空性”“毕竟空”“非有非无”之中道才是万物、诸法的真相、本质.所谓的“法体”不过是在语言意义上被实体化了的虚假存在而已.若执此法体为实有,无异于将“名言戏论”当作真理本身.中观学派认为,体悟了“诸法实相”之最高真理者即可成佛,因而成佛之道首先就是破除对“名言戏论”的沉迷.三论宗之祖吉藏提出的单、复、重复、竖深等四种四句理论是“不四”“绝四之理”为“体”而以“四门”“四句”为“用”之体用观.在吉藏看来,实相之理是绝于言诠的,但是,仍旧可以从“用”入手悟入此“体”.  相似文献   

3.
禅观作为佛教宗教实践的主要方式,包含了许多的具体内容.其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证入禅定,得到智慧的现量境界,最终得到解脱,证得涅槃.禅观的具体内容,也即禅修者思维和观察的对象,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具体可分为有形象的对象,如不净观等;以及无形象的对象,如四谛观、唯心识观、实相观等.这些对象在唯识类经典中统一可以称为"影像".影像的本质,根据唯识的理论,就是心的种种显现.禅宗追求直接契入佛性和涅榘,不借助于任何的思维、观想,不执着于任何的影像.实际上当下超越了"影像".契入了实相.  相似文献   

4.
太虚是近代中国佛教最著名的思想家,是难得的身兼学问家和禅师两种角色的佛学家。他关于禅宗思想性质的界定和发展道路的探索,对于当代禅宗发展之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讨论太虚与禅宗发展有三条线索:一是太虚出身于禅宗,参悟于禅宗,却"出走"禅宗,学宗唯识,最后又"回归"禅宗的曲折经历。二是反思中国佛教历史和抉择全体佛法的总持智慧,确立中国佛学特质在禅,并以对全体佛学的教理抉择和总体判摄,坚持中国佛教禅宗的圆教教理和圆顿禅观,着力会通圆顿教理与唯识学。三是面对佛法契合时代的深切现实和实践观思,认为唯识学教理更适合现代科学时代,大乘通教的学修次第更适合现代人,因此会通中印佛学,提出教法由"圆顿"转向"圆渐",以"圆渐"之大乘法为适应当下时代的佛学实践路线,由发达人生以进趣佛道。由此提倡以"今菩萨行"为主线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思想,并认为禅宗的禅机智慧在传统诸宗中最切近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精神,当下的禅生活才是人生佛教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振兴禅宗生机仍是今天时代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养生观主要包括"三观",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内外兼修的修养观,具体体现为"三养",即养身、养心与养气的和谐统一。只要具备"三观",坚持"三养",理论联系实践,知行合一,人类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便自然可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傅伟勋的哲学是从对康德问题的追索开始的 ,而联系康德哲学与傅伟勋哲学的枢纽则是牟宗三。牟宗三将康德哲学的核心观念理解为“一心开二门” ,但他不满意康德解决问题的思路 ,认为在康德哲学中缺乏“真常心”的观念 ,从而无法解决人如何会有道德的自由意志的问题。傅伟勋肯定牟宗三用“一心开二门”来理解与笼罩康德的慧识 ,但他又认为“一心开二门”的视野过于狭窄 ,因此提出“一心开多门”。“一心开多门”肯定世俗真理之多元 ,可以对治牟宗三道德理想主义之偏颇及其独断论 ;但其逻辑结论 ,却有最终瓦解与颠复康德哲学的形上性的可能。因此 ,康德问题的最终解决 ,无须遵循“一心开多门”的实证主义路径 ,而仍须从生命本体出发 ,这就是傅伟勋提出的将生命“从十字上打开”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引发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至今,20余年的时间,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不断思考,历经三次重大的理论进步.从实践标准到"三个有利于"标准再到"三个代表"标准,标志着我党思想上的不断解放和理论上的不断成熟;体现出真理标准-价值标准-实践标准的逻辑轨迹;反映出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当中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8.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回答"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价值性问题.而积极"健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系统化落实机制"是回答"如何培养人"的技术性问题.本文基于理论探讨,提出了"普适育人理念""主动育人意识"和"育人链条实践"三模块互动的"普适育人模型";基于北京联合大学的实践,提出了"三全育人"的"U型推进模型";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提出持续提升教师的核心能力,以及"研、创、教、考、评、改"的"育人链条模型",通过完善约束激励机制,营造立德树人、自觉育人的氛围,进而丰富新时代中国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9.
《孟子》有"见而知之"与"闻而知之"说,但语焉不详。早于《孟子》的帛书《五行》对"知"、"之"以及见知与闻知的结果——智、圣进行了全面的界说。"闻而知之"的"之"指"君子道","见而知之"的"之"指"贤人"及贤人之德。"知之"的"知"包括心知与践行,心知强调内心的体验与积极思考,在帛书《五行》中即为"思"。践行是在心知基础上的实践。智、圣既是实践主体认知领悟的能力,又是实践主体经由见知、闻知而形成的德行境界,它们还是天人到德善的转折点,是五行与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今天,我们需要藉牟先生之论述和多重的对经典与宋明儒学之诠释,展示牟先生的诠释方式和境界,以建立当代新儒家的生命诠释学。我们有必要以西方诠释学的发展与内容作为参照,进探与展示牟先生之生命诠释学。牟先生在诠释经典时,首先指出"了解"(这一概念)有感性之了解、知性之了解与理性之了解。感性之了解只是主观的随感式的了解。知性之了解则能对于字词语句都能加以掌握,此可说是对文本的初步了解。理性之了解是对于全篇文本之字词语句之意义,段落章节之论述,都能够会通而为一整体,掌握到文本的系统和理据,这是对文本的通贯的诠释。理性之了解基本上是对经典的客观理解,但还未进到对了解自身的反省或自我之了解。牟先生进一步提出诠释者要进到为其人以处之,诠释者与文本达到境界之融合,牟先生称之为生命之呼应。生命之存在呼应是自家生命真能存在地体证之,体证之即能超出原来文献之语文所限而得其实义,见证圣人之义理,即是对道之诠释。圣人的生命是对道之体悟至极,由解悟而证悟,而澈悟。圣人立教则圣人之言即是证道之言。相应于教之哲学诠释即是通过对教言之诠释,由此开示圣人体道之经验而使人之生命能得与圣人与道黩面相当,得到解悟,进而通过实践以证悟此道,最后得以澈悟而成圣。此时诠释学即是证道之学,亦即是圆教。从牟先生在对于程明道、朱子与陆象山的经典诠释中所展示出的由分解进至非分解的哲学诠释的进路和运用的论述中,以十个观点总结中国哲学诠释学的内容和结构,作为建立中国诠释学的基础和规模。  相似文献   

11.
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大学生自身的状况和他们将要发挥的作用,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当前,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要结合他们的思想、生活、学习实际以及"三观"的教育,努力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全员育人的环境中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四句"(catuskoti)说无生为例来阐明天台佛教的解脱诠释学,以三个层次来进行之。首先,在语法学的层次,智的"四句不可说"说"无生义"的"四句"的语法来自龙树的中观哲学。其次,在语意学的层次,智的"四句不可说"说"无生义"是一种佛性论、关于佛性的哲学诠释,主要是来自《大涅槃经》等如来藏思想和智自己对于中道佛性的领悟,于此进行天台佛学的本体诠释学(Onto-Hermeneutik)的诠释。最后,在语用学的层次,智的"四句不可说"说"无生义"包含两种诠释层次,也就是"解脱体验的诠释理解"与"断惑证真的解脱诠释学",这里的诠释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一般的教理的判教、意义理解的诠释活动,还应该是一种解脱诠释学。在实修实证之中,进一步成为解脱体验的诠释理解和解脱学的诠释活动与实践行动。  相似文献   

13.
唐君毅、牟宗三虽共同继承了熊十力的学术"衣钵",但在"智入而仁守"亦即"证悟本体"的路数上仍有较大差别,唐是"即工夫显本体",牟是"即本体即工夫";因此,唐君毅的著述目标是证成生命的真实存在,"道德理性"在其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牟宗三的哲学思辨始终围绕"两层存有论"展开。因有以上不同,唐、牟的佛教哲学思想也有很明显的差异。本文以唐、牟对"佛性"及圆教判别等问题的阐释为例,比较了二人的佛教哲学思想的不同,认为唐、牟都是在各自的哲学体系中完成了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哲学途径的"现代格义",整体上说,唐君毅的佛教哲学诠释与思想判析比牟宗三更为注重学术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中的止观要义而作诠释分析。毘钵舍那与奢摩他有共通性与差异性。共通性在于,两者都能因专注于所缘境而得三昧,证身心轻安;差异性则在于对此所缘境的有分别作意与无分别作意。禅者不但要修止,也要修观。修止可以得定,也可以打下修观的基础。慧证来自修观,必须修观方能得慧。但倘若没有修止工夫,那么观力是十分微弱的,无法达到对法(实相)的胜解(印证)。反之,倘若行者不先行于十二分教闻思熏修,系念法义,而只是一味锁定所缘境而修止,那么即使止成就而映现定中影像,依然无法印证实相。初期瑜伽行派的禅观学理,还是十足的定慧综合修行观,从头到尾紧扣佛陀的十二分教,作为修习止观的基础。若配合《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以观,这可区分出四种所缘境事:以契经的蕴、处、缘起等相应教,作为善巧所缘的范畴;当然还可依于对治麤重烦恼的需要而修净行所缘;修止不脱此诸范畴,是为事边际所缘境事,修观亦然;因圆而果满,止观成就的境地,就是所作成办所缘境事。这正是不共世间的出世道净惑所缘境事。这完全符应《杂阿含经》中定慧综合的禅观教学,也是七觉分的完满开展。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高瞻远瞩地向全党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艰巨任务,指出进一步解放思想是贯彻"三个代表"的迫切需要,强调自觉做到三个"解放出来"的重大意义.贯彻落实三个"解放出来"的重要思想,必须要准确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科学论断的原意和精髓,要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不要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要正确理解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要勇于进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6.
从建立思想理论体系的学术方法入手研究<庄子>,将对<庄子>一书博大精深的学术体系以及庄子思想的特质产生新的认识."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它们作为<庄子>的独特笔法和思想学说的表现形式,使<庄子>具有了"微妙之理"和"精绝之文".寓言乃借他人之名来论说自己所要阐明的道理.庄子通过特有的艺术形象寄托思想,使自己的理论大都以寓言的面貌呈现出来.重言即借古人之名以自重,其目的在于提高思想的可信度.卮言则是与道相应,符合自然分际之言,是<庄子>书中最精彩、最玄奥的言语.卮言旨在阐扬庄子哲学的精神实质,在<庄子>作品中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三言"在<庄子>中相互统一,密不可分.虽然"寓言"、"重言"之间存在着内容与形式上的差别,但卮言将两者巧妙连结起来,使<庄子>成为了一个有机整体."三言"所言说的重点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庄子真实思想的具体呈现.通过"三言"的互相配合,<庄子>书中诗性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开阔的意境和深邃的思想结合得天衣无缝,由此构成了<庄子>有别于其它诸子的独有特质.  相似文献   

17.
章学诚所构建的理论以"道"为基础,共分三层,即天道、人道、先王之道,三者是由普遍性到特殊性,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这三层"道"说中,章学诚尤其重视第二层的人道,并由人道为基础将经世致用学理化,并进一步将"六经皆史"纳入其中,从而完成了"六经皆史"理论基础的构建。至此,章学诚成为了中国传统史学致用思想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8.
毛主席教导我们:“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以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在经济理论方面,当然也是如此。“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目的,公然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他们打着“高举”、“紧跟”的旗号,阉割和篡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并以此来证明他们那一套“理论”是“真理”。他们在经济学方面,提出了一整套反革命修正主义谬论,其危害之大,流毒之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仅见的,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也是少有的。“四人帮”这些“理论”到底是真理还是谬误,实践是最好的回答。“四人帮”说:按劳分配是资本主义的原则,是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经济基础。事实究竟如何呢?客观事实是:不劳而获,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才是资本主义的原则;而按劳分配正好相反,它要求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  相似文献   

19.
1978年真理标准讨论打开了中国人民思想解放的大闸门.30年改革开放成功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坚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必须坚持实践观点和实践标准、生产力观点和生产力标准、人民群众观点和人民利益标准三者的辩证统一;解放思想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相似文献   

20.
"实践"解释的方法论思考:从一种主体性到另一种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过度尊崇的"实践"应该祛魅了."劳动"与"实践"的区别、实战世界的科学化都该受到反思: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以理论方式认知"实践"的"认识型实践"最需要反思.区分行动主体和解释主体.特别是行动者所处的情境,与行动者作为诠释者所理解的情境,以及作为非施动者的诠释者所理解的情境这三个不同的情境,至为关键.第二种情境的解释主体是最为合适的实践解释主体,这样的解释主体才更容易达到理论(操作)与实践(操作)的统一.与此相对应,行动主体不再被解释为实体化的纯粹自我,也不是文化叙事解释的主体,而首先是前反思的、最低限度的、第一人称形式出现的体验主体.这样的主体性与布迪厄所说左右实战行为的"习性"具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