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环境伦理视野中的环境刑法法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刑法法益与环境伦理存在着联系,它们既有一致性,也存在着区别.我国环境刑法法益的选择或确定应遵循修正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我国环境刑法法益应当是人类的生存或安全.首先是人类的生命、健康或重大的财产这些直接法益,其次是人类的生命、健康赖于存在的自然生态系统或其中的要素这些间接的法益.  相似文献   

2.
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要求刑法的介入,但环境问题的刑法控制必须建立在正确认识环境犯罪的伦理特征,进而确认环境刑法伦理基础的前提下.弱势人类中心主义在坚持人类利益以及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调下,为环境犯罪的刑法控制提供了伦理基础,非人类中心主义却因其高层次的道德感,无法与作为代表最低限度道德的刑罚相融合.在弱势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进行环境犯罪的控制研究,是我国当前应对环境问题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佛家环境伦理与生态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家的伦理思想中包含着潜在而丰富的现代生态智慧:它在"人性本净"的基础上引导人们生成慈悲情怀;在"众生平等"的理念下拓展人们的伦理疆界;在"依正不二"的原则中确立人们的生态责任;在"圆融无碍"的思维中体悟亲和的自然。佛家此种慈悲众生、平等无差、依正不二、圆融无碍的环境伦理,作为农业文明下的素朴生存经验与道德体悟,不仅构成了古代文明传承的精神力量,也可成为当今环境伦理建构的理论资源,为当代人类调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类主体自身的关系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4.
伦理道德范式的变更将对环境刑法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非人类中心的新生态伦理道德范式取代传统的人类中心生态伦理道德范式将对环境刑法产生重要作用,环境刑法应以生态利益为本位,其保护的客体应是生态关系.因此,非人类中心的新生态伦理道德范式理应成为环境刑法的重要伦理道德基石.  相似文献   

5.
论环境刑法的伦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道德范式的变更将对环境刑法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非人类中心的新生态伦理道德范式取代传统的人类中心生态伦理道德范式将对环境刑法产生重要作用,环境刑法应以生态利益为本位,其保护的客体应是生态关系。因此,非人类中心的新生态伦理道德范式理应成为环境刑法的重要伦理道德基石。  相似文献   

6.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的矛盾也在不断加深.环境失衡问题日益严重,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确立生态伦理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旗帜下的旅游环境伦理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辉 《理论界》2008,(5):199-200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我们应科学地分析我国旅游业现状,克服发展中的负面效应,从加强旅游环境伦理教育入手,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和环保理念。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认识,渗透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有着多重伦理意蕴,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执政伦理、自觉肩负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的生态伦理以及努力实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民生伦理的统一。执政伦理、生态伦理与民生伦理的统一体现在党为执政为民的实践中,体现在“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文明建设中。  相似文献   

9.
伦理生态与伦理精神的价值合理性建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确定中国伦理精神合理性建构的标准 ,离不开对伦理精神的价值合理性建构实质的把握。即以“伦理精神”、“合理性”、“伦理生态”作为基本概念 ,确立“现代中国伦理精神的价值合理性建构 ,就是伦理生态的建构的命题。应在生态中尤其在伦理与经济、社会、文化的整合生态中建构、确证、把握伦理的价值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深层生态学的原则表明,“环境进入伦理”展现为伦理世界观之转变。我们从黑格尔“伦理世界观”的扩展释读中看到:“伦理觉悟”是对道德主观性的扬弃;而伦理世界的“设定的和谐”展现为人类史与自然史在文明演进中的伦理觉悟;伦理世界观落实到伦理行为,就是“为承认而斗争”的现实生态。“环境进入伦理”展开了以自然为基础的承认关系,它要求一种生态觉悟,并以生态自然与伦理的“设定的和谐”为中介来构建各种形式的主体间承认关系,是在当代人类处境中,通过重新检讨各种类型的伦理承认关系,重建文明与自然之融合的伦理世界观。“遵循环境伦理”,是“环境进入伦理”的文明进程或文明觉悟通过伦理行为所要完成的伦理世界观之转变的关键,是其伦理客观意志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尹业初 《北方论丛》2015,(2):153-157
传统社会以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平衡作为伦理道德的内在要求,社会伦理道德的产生即源于对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了解与重视。这使传统社会农民有着生态伦理的理性自觉意识,他们从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来确立人类与自然交往的态度和性质。现代农村建设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存在以资源与环境的损害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快速发展的价值取向,使农村生态受到了破坏。因此,应当从传统儒家智慧中汲取营养,认识到人最本质性的存在还是生态性存在,由经济人向生态人转变,在生产生活中打破政经一体化机制,保持农村生态伦理的本位,才是未来农村发展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生态伦理问题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企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绿色生产 ,美化环境 ,要求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利于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3.
现代西方环境哲学反思了人类中心论的种种局限和造成的现实恶果。尽管其作为一门学科,创立的时间不长,但其理论核心却与古希腊斯多葛派伦理学一脉相承,即人应当“合乎自然而生活”。联系现代西方环境哲学的发展和我国环保的实际,树立现代的环境伦理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健康伦理以健康利益为关注支点,拓展了生命伦理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价值维度,补充、丰富了其原则内涵,展露出新的生命力。健康伦理是在医学发展新阶段对医学伦理、生命伦理的延续和提升。  相似文献   

15.
李晔  苗青 《晋阳学刊》2007,(4):75-78
从"亲情伦理"、"普世(普遍)伦理"到"环境(生态)伦理",看起来似乎是三种完全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伦理学思想和理论形态,甚至可以概括为伦理思想演化的"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阶段。实际上三者之间一方面表现出道德共同体和伦理主体"类"的范围的扩展、权利主体的延伸,以及理论原则的一致性和普遍化的逐步彻底化趋势和关联性,另一方面三者背后的概念模式和理论思维方式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出"类"与"共同体"范畴在伦理思想理论中的方法论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汉后开始以儒家为核心和主线,但是,其逻辑源点和演绎进路却在汉前,汉前政治伦理经历了“神教→宗族→诸子→法家→道家”的重心转移过程,这一辨争、探索和筛选过程,对于后来儒家的胜出至关重要。“夏商→西周”是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奠基期,神教政治伦理向宗族政治伦理过渡,完成了政治伦理“天道”向“人道”的转变;春秋时期虽然天崩地解,但是,政治伦理仍在沿用宗族伦理;战国时诸子伦理兴起,宗族政治伦理开始松动,在诸子伦理的政治纷争中法家最终获胜;面对秦二世而亡的残酷事实,中国传统政治伦理反省后开始真正走上了历史合理性的路径:阳儒阴法———儒法两家软硬、外内结合共同维护传统社会政治秩序,结束了漫长的摸索期。  相似文献   

17.
公共生活的伦理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兴国 《河北学刊》2006,26(6):53-56
由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发展而形成的“全球化”浪潮,已经和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公共生活和“公共问题”的凸现就是这种改变的一个重要表征。因此,揭示公共生活的差异共在、对话共识、平等交往的伦理本质;坚持共生、共赢、和谐、合作的公共伦理原则,对于及时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有效应对“全球化”提出的挑战,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伦理道德价值和生活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加强教风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教师。教风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分析了教风建设的现状,提出了教风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就当前我国农村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了防治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加强师德建设,一方面要着重搞好职业理想宣传教育,加强领导作风建设,以及从严治教,测评量化管理;另一方面在于师德修养,坚定师德信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