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语言发展体系服务于国家总体发展规划,是统筹国内和国际语言生活大局的一种体现。“一带一路”背景下构建面向东盟的语言发展体系,将语言优势转化为合作优势,可以深化中国—东盟的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与人文互鉴,充分彰显时代价值。然而,当前构建面向东盟的语言发展体系面临语言资源配置不均导致非通用语人才紧缺、语言教育规划滞后导致汉语国际传播乏力、语言服务能力薄弱导致语言需求难能满足等多重挑战。要推动面向东盟的语言发展体系构建,必须从语言资源配置、语言教育规划和语言服务能力三个方面出发,着力培养东盟非通用语人才、提升汉语国家传播力、打造语言服务新高地,在深化双方务实合作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一带一路”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2.
王媛媛 《东岳论丛》2022,(11):165-172
“一带一路”是中国倡导的、具有创新性的全球治理模式,随着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一带一路”是重要发展方向。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合作具有坚实的基础,已在合作机制和政策协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丝路电商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同时还存在对数字经济认知不一致、外部环境压力、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数字经济规则和机制建设不足等挑战。未来,要在参与全球数字经济治理和规则制定、强化“一带一路”国家数字基础设施和经贸往来、促进民心相通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作为我国的毗邻地域,东南亚地区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对外开放和加强交流合作的“最近投射区”,在“一带一路”倡议中起着“示范、连通、提升、巩固”的作用。为此,我国在加强中国—东盟政治对话和经贸往来的同时,还积极打造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支柱。而作为人文交流重要载体的教育,是传统且基础的人文交流形式,是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的重要媒介,有助于加深“亲缘”文化的联结,加固人文交流的文化纽带;能够有效对接东盟人力需求,打开人文交流的双向通道;有利于形成“知华、友华、爱华”的观念,培养人文交流的国际使者等。为深化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充分发挥教育的媒介功能,可切实推动构建“以教育为媒”的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机制,从三维主体出发形成基于国家宏观指导、机构中观推进、民间(个体)微观影响有序整合的协作格局。国家层面主体应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机构层面主体需务实推进中国教育“走出去”与东盟资源“引进来”;民间(个体)层面主体可积极参与中华文化、中国形象的海外传播。统合多方力量,协力推动中国—东盟人文交流走深走实,促进民心相通。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八年多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各方共识,是推动“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行稳致远的指导理念和实践方案。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背景下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基础上,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即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围绕“健康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擘画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有效应对全球治理困境、破解全球治理赤字,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曾晓昀 《兰州学刊》2013,(7):190-194
中国粮食安全保障需要自然因素、技术手段、经济手段、制度手段等的综合发展。其中,制度手段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引入"软法"概念,提出通过粮食"硬法"与"软法"的结合,尤其是中国《粮食法》与粮食政策并进,实现粮食安全保障的制度创新。粮食"软法"的提出,有助于实现公共治理、私人治理与第三方治理的有机统一,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是一种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6.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一面旗帜.从历史维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扬弃传统中国“天下”体系和西方“绝对主义”国家强权外交理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和平主义外交理念;从空间维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西方中心论”的狭隘性和“民族—国家”的扩张性,集中关注人类整体命运和世界和平,致力于建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在本质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转化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立足中国,面向全球治理的一种新型文明观.这种文明观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进“一带一路”的顺利开展,建设和谐有序的世界秩序提供全局性的战略指导.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化与在地化的并行发展及双向互动,全球在地化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全球在地化下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交互流动打破了全球、区域和地方的界限,以语言差异为标志的身份认同边界面临重构,跨境语言治理的理念与手段也面临挑战,需在以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规划与多主体平等参与的横向治理的平衡中寻求出路的同时,促进语言与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彰显平等、和谐、多元的治理理念和艺术追求。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伙伴,东盟处于在英语和本土语言竞争、殖民历史痕迹和文化自主意识并行、全球与地方的交织互动之中。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需要面对这一现实,在深入研究东盟国家的语言治理现状与政策的基础上,以语言治理为抓手,增强我国语言治理的议程设置能力,完善语言治理机制平台,推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价值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东盟区域合作司法服务保障机制的构建不但受到政治因素的困扰,而且受到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法律体系不健全以及中国和东盟各国法律冲突凸显、司法协作能力不足、法治认同感不强和司法公信力较低等方面制约。对此,应坚持法治精神,秉承法治理念,建立健全中国—东盟区域合作司法服务保障法律体系,推动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法律协调解决,加强中国—东盟国家司法协作能力培养,提升司法服务和法治保障的国际公信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和推进,中国和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双方经贸规模逐年扩大,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愈发频繁,由此衍生出跨国劳动力的社会保障问题,迫切需要中国和东盟在社会保障领域开展合作以保障跨国劳工社会保障权益,促进劳动力在区域间自由流动,推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纵深发展。当前,中国和东盟跨境劳工社会保障需求强烈,各国已有社会保障的制度基础,中国—东盟社会保障国际合作也具备实践基础,但中国—东盟社会保障合作仍面临着劳动力跨国就业的非正规性和社会保障的非便携性、中国—东盟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较大、受利益壁垒阻隔、东盟组织机构的协调能力有限等制约因素。对此,可与国际惯例接轨,积极构建完善的中国—东盟社会保障协定,建立多种渠道的社会保障区域协调机制,健全劳动力跨境流动的合作机制及配套服务,从而构建中国—东盟社会保障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
“那”文化是壮侗语族形成的文化,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同时在东南亚一些民族和地区中也有分布。我国“那”文化的外宣翻译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黏合剂”,能促进中国与东盟民心相通,推动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面向东盟塑造我国良好形象,推动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与振兴。但是,目前我国“那”文化外宣翻译工作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翻译研究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翻译标准未得到规范、翻译人才匮乏、面向东盟国家的翻译与宣传尚有不足等。未来需要从文化学、翻译学、传播学等学科理论与实践入手,系统整合“那”文化元素,科学运用翻译方法,细化优化译介传播,重视和支持人才培养,从而推进面向东盟的我国“那”文化外宣翻译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1.
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而东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地区,长久以来,福建与东盟国家之间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进一步深入挖掘福建与东盟发展合作机遇,对福建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福建省必须充分利用华商资源,继续扩大吸收来自东盟的外商投资,充分利用优势互补,开展与东盟各国的差异化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2005—2019年116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以“五通”为基本概念框架,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的减贫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显著促进了沿线国家的减贫,并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得到了印证;“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促进对外投资、双边贸易,显著推动沿线国家减贫;“一带一路”倡议对与中国金融合作程度、政治互信程度高的国家减贫推动作用较大。“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引领全球经济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绸之路精神的“一带一路”倡议,既是坚持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贡献。文明交流互鉴作为一种崭新的全球文明观,从人类历史高度积极回答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文明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新时代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文明交流互鉴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内容,还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实践的理论探索与现实回应。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和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为深化“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提供理论渊源与文化底蕴。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遵循平等性、多样性、包容开放性、共享性的基本原则,依托中华文明,才能形成“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的内生机制;只有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才能构筑“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的外在机理,实现“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数字丝绸之路”视域下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理念和模式不断演变,数字化、多元化、现代化成为客观而普遍的需求。近年来,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领域逐渐增多,在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随着“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推进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数字鸿沟”问题依然突出、数字安全威胁不断升级、数字教育治理效能不高等等,成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实现数字化成功转型的主要障碍。为此,“数字丝绸之路”视域下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应增强数字政府效能,探索数字教育治理规则;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优化数字教育环境;筑牢数字安全屏障,创建包容友好的数字教育生态;构建数字教育合作格局,共建高等教育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语言服务能力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家形象的一种体现,它与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文明程度和国际竞争力息息相关。“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提升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能力是加强我国与东盟国家彼此政治互信、经贸合作、民心相通的要求,也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预期成果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现阶段,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能力提升存在诸多制约因素,表现为:语言服务理念滞后,规划意识不强;培养力量不足,缺乏优质语言服务队伍;资源挖掘不深,多元语言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服务方式单一,现代化语言服务技术运用不够;配套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联动监管机制;等等。提升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能力,需要更新理念,增强语言服务规划意识;整合力量,打造优质语言服务队伍;挖掘资源,充分发挥多元语言优势;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搭建智能化语言服务平台;强化制度保障,建立联动监管机制,从而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189-195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国际投资实务中出现因环境问题导致投资失败的实例,国际投资法也呈现出借助多边贸易和投资体系应对环境问题的趋势。"一带一路"战略要求中国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但已有的中国—东盟环境合作存在区域环境法律缺乏拘束力、执行力低下等不足,阻碍了"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中国—东盟自贸区应采用符合实际情况的环境附属协定模式,在实体内容上,环境附属协定应包括环境保护水平、环境监督措施等典型条款;在程序问题上,环境附属协定应引入专门的环境争端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7.
《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是数字贸易规则“美式模板”的最新范式。文章从《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的“数字贸易”章节文本规定入手,通过类型化分析《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数字贸易规则的演进特征,认为《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中数字贸易规则具有整体稳定性与局部革新性的特征,但其浓重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引致该规则内容缺乏包容性。同时,该规则本身也存在设计缺陷,容易陷入数字贸易规则适用和数字贸易发展规制的双重困境。中国数字贸易规则构建方兴未艾,文章认为中国FTAs数字贸易规则的构建与完善应立足国情,遵循循序渐进和互利共赢原则,加快形成系统完备、自由开放、普惠包容的数字贸易规则之“中国方案”,借以提高中国数字贸易治理的规范性和示范性。在具体推进路径上,文章建议以《中国—东盟关于建立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倡议》的发表为契机,加快与东盟国家签署实施中国—东盟数字贸易伙伴关系协定,构建数字贸易规则的“中国—东盟方案”。在协定文本章节安排和条款设计上,可引入单独的“数字贸易”章节,对数据安全可采取“分类+分级别”管理办法,将机密程度较高的数据排除适用于跨境数据自由流动的范围;可引用正面清单模式对互...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的战略是由中国领导人在国际外交场合中所倡议的,现已演变为中国国家愿景与行动以及沿线国家共同参与的区域合作战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过去66年里已签署双边条约1000多项,为“一带一路”未来合作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未来只有通过平等协商,尽快出台反应区域社会共同民意的区域性国际法律规范,才能早日实现“一带一路”战略.  相似文献   

19.
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可以从国内、国际两个维度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优化国内区域开放布局、统筹国内外资源要素、完善流通体系建设,从而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也可以通过开辟国际循环新空间、拓展国际循环新领域、创新国际循环新模式来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应进一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以政策沟通为引领,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内区域战略的有效对接;以深化互联互通为目标,推进“一带一路”沿线“硬联通”与“软联通”并举;以产业合作为载体,拓展“一带一路”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以领域创新为机遇,激发“一带一路”发展新动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是一个漫长与曲折的过程,观念结构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建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分析身份建构与中国—东盟关系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寻找制约中国—东盟合作深入开展的观念性因素,并进一步探讨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以及中国—东盟未来身份新的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