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振兴,是坚持党对农村工作全面领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振兴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振兴还存在不少问题。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振兴,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带头人选拔培养、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党组织运行机制构建、党组织资源增加以及夯实领导责任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城乡要素合理流动,优化城乡新发展格局,繁荣振兴乡村文化,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共同体的过程中极大地推进了城乡共同富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只有坚持以历史思维总结党长期以来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举措,以系统思维整体谋划新时代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以辩证思维明晰城乡差异及“先富”和“共富”的关系,以战略思维贯通城乡融合“共富”的顶层设计与底层逻辑,才能深刻理解把握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共同富裕逻辑旨要,为不断拓展深化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乡村振兴作出系列论述,逐步形成乡村振兴战略观。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以及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共同构成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观的基本内涵。乡村振兴战略观继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关于城乡关系的思想,发展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展示提供了世界乡村问题解决的中国经验。新时代新征程,需要廓清思想认识,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观推动全社会观念变革;巩固制度支撑,坚持完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明晰方法原则,坚持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科学系统筹划;凝聚政治共识,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领导,勠力推动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观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阐释和时代回应,有其自身的现实逻辑:顺应新时代我国国情面临的新变化,适用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契合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鲜明宗旨。在新时代,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要坚持党组织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强支撑、激发农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构建和完善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振兴模式、推动和拓宽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帮助群众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振兴新路子,切实解决农村群众致富难题,确保乡村振兴振到点上和振到根上,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和农民富裕富足。  相似文献   

5.
乡村教育振兴不仅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乡村教育振兴是在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中国式现代化理念为统领,各相关部门协同推进乡村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乡村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的过程。从宏观层面来看,乡村教育振兴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支撑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逻辑蕴含着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在价值逻辑上彰显着为农而教的价值立场、承载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价值承诺、充盈着传承创新乡土文化的价值情怀、诠释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价值担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乡村教育振兴在目标上要满足乡村振兴战略新要求、在理念上要彰显乡村学校教育新理念,在方式上要构筑乡村教育新格局,在机制上要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推动乡村教育振兴需要从乡村教育经费投入、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乡村学校结构布局优化、乡土文化建设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来选择最优路径,为乡村教育振兴发展提供最佳方案,从而不断深化乡村教育改革,以乡村教育振兴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6.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仅是推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新时代人民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从整体性和纵深性来看,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在深入研判并把握其历史方位、学理依据、问题挑战的同时,进一步聚焦和深化其基本前提、深层要素、硬核力量、基础支撑,进而明晰其内容要素及内在有机联系。要深刻把握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人民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在实践路向上,要做好规划统筹,优化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整体布局;促进精神转化,厚植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价值根基;强化制度保障,健全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体制机制,使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朝着既定方向和目标扎实迈进。  相似文献   

7.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政治命题,蕴含着深刻的逻辑机理。从理论逻辑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是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集中彰显,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选择,是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内在需要;从历史逻辑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治理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从现实逻辑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迈入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时代课题。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经之路。二者虽然在内涵上有所区别,但在价值取向等方面同向而行。其中,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抓手,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导向,二者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并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在共同富裕视域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要明晰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也要注重城乡发展模式的差异性以及所承接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同时,要在遵循人民至上原则、高质量发展原则、系统性发展原则的基础上统筹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数字经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新发展阶段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势必要寻求新动能。数字经济在乡村产业专业化、融合化、信息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能从效率提升、产业变革和结构优化等方面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存在着数字化转型能力不强、要素协同运转不通畅、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以及产业衔接不充分等制约。因此,需要突出问题导向,聚焦乡村产业数字化,提升乡村产业要素协同度和乡村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健全乡村数据分享机制,推动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有效衔接,进而有效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10.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满足了唯物史观的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坚持人民至上的乡村振兴战略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发展成果由农民群众共享,最终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1.
加强乡村治理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展现。新时代十年的乡村治理致力于保持基层稳定以及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它突出以统合治理健全“一核多元”乡村治理体系,强化以系统思维推进“三治”融合发展,注重以改革创新推动末梢治理转型,重视以农民为主体促进乡村治理有效实现,从而筑牢基层基础。创新和完善我国乡村治理,要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更加注重横向协同、纵向赋能与条抓块统;彰显并践行“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突出积极治理、系统治理与共同缔造的结合;通过引领型协同治理来驱动新时代乡村善治,实现基层社会的安定有序且充满活力,进而更好地建设农业强国,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2.
荆蕙兰  邹璐 《东岳论丛》2023,(4):5-12+191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民族复兴历史伟业中肩负着重要历史任务与责任使命。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探索加强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的方式方法,党在国有企业中领导地位得以持续强化。新时代全面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也从本质上反映了党的性质宗旨,体现出鲜明的价值意蕴。新时代深化党在国有企业的领导地位,要在深刻汲取历史经验基础上,通过健全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方式、加强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国有企业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国有企业民主管理等途径,全面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3.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和“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维系好和发展好“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和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必然选择。坚持“三个不动摇”与践行“六个坚持”相统一,还是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把握好和发展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践路径。乡村振兴离不开党建引领,抓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既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以“嵌入式整合”方式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扫清障碍、夯实根基、增添动力。当前,依然有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量不够强、运行机制不尽完善、服务效能不够高,构成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完善运行机制、提升服务效能,是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5.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立场、战略方法、本质要求、主要内容和发展样态。纵观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消除贫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新征程上,要注重巩固与发展的关系,在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推进共同富裕;统筹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在联动统一中推进共同富裕;厘清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协调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共建共享中推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6.
赵鑫鹏  李妍 《理论界》2022,(6):42-4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本文对乡村振兴背景下辽宁省大学生返乡创业情况进行走访调查,对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促进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对策与思路,希望能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辽宁省大学生返乡创业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进行探索,推动中国共产党公正观理论创新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公正观从多层次多维度阐释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新时代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存在的问题,其理论特质表现在:以问题意识为导向、鲜明的时代现实性、永恒的人民中心论和锐利的开放创新性。厘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公正观的理论特质,有助于开拓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视域,有助于增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动力。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以全面推进和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从国家高度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做出了统筹规划,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仅仅是实现全体农民富裕的有力举措与坚实保障,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经济实现形式,因而亟需在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之下,解析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以集体经济带动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目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存在诸多问题,农民、集体“能人”以及集体经济组织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生产主体能力有限,包产到户经营体制的短板不利于农业生产方式与乡村治理现代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共同富裕目标不对接。为此,必须始终坚持党对“三农”的集中统一领导,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以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人才短缺、资本匮乏、产业力量薄弱三个方面。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发展对于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可概括为:通过提高农村存量劳动力人力资本、吸引高人力资本劳动力流入、减少农业劳动力需求,破解乡村人才短缺困境;通过促进资产资本化、数字对资本的替代节约效应以及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资本积累,解决乡村资本匮乏难题;通过减少产业同质化、促进产业融合、提高市场化程度,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解决乡村产业力量薄弱困境。据此三重内在逻辑推进赋能实践,就能使数字经济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注入新的动能。  相似文献   

20.
牛艺飞 《社会科学家》2022,(9):56-60+74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农村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下,其实施必须在法治的轨道内展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方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乡村旅游能够发挥本土地域与产业优势,优化农业结构,能有效推进乡村生态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增加农民福利;传承优秀文化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驱动力之一。但是乡村旅游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妨碍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例如土地以及其他资源的权属、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村民自治组织与乡村旅游的监督管理等。基于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实践功能,有必要在土地制度、旅游环境保护、法治化程度方面做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