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乡村教育振兴不仅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乡村教育振兴是在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中国式现代化理念为统领,各相关部门协同推进乡村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乡村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的过程。从宏观层面来看,乡村教育振兴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支撑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逻辑蕴含着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在价值逻辑上彰显着为农而教的价值立场、承载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价值承诺、充盈着传承创新乡土文化的价值情怀、诠释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价值担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乡村教育振兴在目标上要满足乡村振兴战略新要求、在理念上要彰显乡村学校教育新理念,在方式上要构筑乡村教育新格局,在机制上要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推动乡村教育振兴需要从乡村教育经费投入、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乡村学校结构布局优化、乡土文化建设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来选择最优路径,为乡村教育振兴发展提供最佳方案,从而不断深化乡村教育改革,以乡村教育振兴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乡村教师作为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成员,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地位。“补充式”发展侧重解决乡村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沉积式”发展侧重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当前,乡村教师“下不去”的问题依靠“补充式”发展得到了基本解决,而“留不住”的问题则更多需要通过“沉积式”发展加以解决。拓展乡村教师来源渠道、打造乡村从教生活方式、重构乡村教育体系,促使乡村教师成为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力量。  相似文献   

3.
乡村生态养老是指老年人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能够满足自身养老需求,实现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一种积极养老方式。文章在乡村振兴视角下从乡村自然环境、乡村基础设施、乡村养老环境和乡村养老政策四个维度构建了乡村生态养老评价体系,运用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研究发现:乡村养老政策占据重要地位,旅游景点条件、网络通讯设施、医疗条件、税收减免政策等指标权重较高。基于此,分别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是助力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推动着产业的结构优化与升级,实现经济价值、品牌价值和发展价值的三维共创。数字化催生乡村文旅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进而推动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加快乡村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换,健全乡村数字文旅产品体系,完善乡村文旅数字化治理机制。数字化助力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不仅可以发挥文旅产业多重功能价值,更有助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5.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软环境优化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扬 《理论界》2007,(4):13-14
本文试图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来探寻创意产业软环境的优化方案,以创意个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产业经营实体创新氛围的培养,国家制度政策、法律法规与人文环境等的塑造,来积极推进创意产业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6.
迈入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时代课题。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经之路。二者虽然在内涵上有所区别,但在价值取向等方面同向而行。其中,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抓手,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导向,二者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并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在共同富裕视域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要明晰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也要注重城乡发展模式的差异性以及所承接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同时,要在遵循人民至上原则、高质量发展原则、系统性发展原则的基础上统筹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国乡村承载了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铺开为乡村红色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而发展红色旅游在激发乡村产业活力、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当前,红色旅游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存在产业融合力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多元主体联动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聚焦现实问题,通过强化融合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挖掘文化内涵、凝聚多元主体等有力措施发展红色旅游,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理想状态的乡村教师队伍,数量满足只是基本前提,更重要的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好的教师队伍,是能适应并引领乡村社会特别是乡村教育发展的教师队伍。未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应聚焦政府、教师培养院校、乡村学校以及乡村教师等主体,进一步明晰主体责任、优化主体行为。政府行为优化的始点是明晰政府内涵,本质是切实履行政府职责,核心是解决越位与缺位问题;教师培养院校的行为优化应围绕如何培养满足乡村教育需要的优秀教师而展开;乡村学校应着力培养乡村教师韧性,构建跨界教师发展共同体,彰显乡村特色和校本特色;乡村教师的行为优化应围绕如何实现专业自主发展展开,以促进自我从“技术熟练者”走向“反思性实践者”为旨归。  相似文献   

9.
李开元 《南方论刊》2022,(9):80-82+108
县级融媒体中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在舆论宣传引导、信息共享、助农服务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目前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着创新发展乏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不足、内生发展动力较弱等问题。对此,本文尝试从乡村振兴视域下,针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如何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发挥其优势与作用,借乡村振兴反哺三农政策之机,促进其自身传播发展进行路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芦恒  胡真一 《北方论丛》2023,(1):109-124
韩国自1962年颁布《农村振兴法》以来,依据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切实需求,对法条进行多次修订。但总体而言,该法始终为乡村建设事业的推进提供了稳定的政策助力。中央政府始终是韩国乡村振兴事业推行的核心力量。进入21世纪后,伴随央地间关系的变化,中央政府逐步由“前台”转向“幕后”。央地协作和地方自治型振兴模式逐渐成长为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力量。该模式也为中国乡村振兴事业的全面推进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场域过程化要素包括政策制定层与政策本身,实施层与政策工具选择,行动者位置关系构成的执行客观关系网络,大学生及其身处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资本、惯习等。其制度化要素包括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文化—认知性要素及符号系统、关系系统、惯例和人工器物。高校各部门已经形成高密度、高中心实施网络,网络可达性强,形成了核心工作网络体系。但在全场域构建、场域融合和政策工具丰富度方面仍存在问题,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统筹场域建设优化,推动场域融合,形成协同实施效果,通过机制化、日常化及项目优化形成好惯习。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农业是乡村最大的产业,较高的农业生产率是农业产业振兴的基础和保障.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推动因素主要为技术进步效率,但近些年技术进步效率增速呈下降趋势,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也有所退步,公共财政支持政策已成为世界各国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确保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从财政支农支出总量、时期和区域效应来看,财政支农政策效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显著,但需要明确支持重点、优化支持结构.为提高财政支农支出效率,要逐步加大粮食主产区工业化成果向农业转化和应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职业培训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农民职业技能,适度扩大农地经营规模,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动农业向纵深发展,实现农业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可确保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开启了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征程。农村土地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突破口和重要途径,新时代农村土地政策供给改革对乡村振兴具有多功能制度价值,农村土地利用政策供给改革通过补足发展要素短板和增添多重提质效应助推乡村振兴,并带动城乡全地域系统功能提升。新时代农村土地政策供给改革需要建构农村土地利用政策与各类相关制度的联动效应,明晰乡村振兴和统筹城乡发展对农村土地政策供给改革的正反反馈机制,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农村土地政策供给改革举措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性、适应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这一战略的实施必然使我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同时也对乡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振兴要求乡村教育振兴,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和保障。而要搞好乡村教育振兴,必须要有科学的目标、把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制定恰当的应对策略,才能发挥教育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罗生全 《南京社会科学》2023,(10):135-142+151
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工作者在长期育人实践中形成的价值理念和崇高品质的集中表达,伴随时代发展有了崭新意蕴。就其结构而言,教育家精神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同时也规约着教师个体成长及群体发展的价值追求与行为规范。从其定位来看,教育家精神是对中国教育传统和教育精神的时代诠释,也是教师队伍建设规律新认识的时代标注,同时还是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精神旗帜的时代说明,其内涵的价值表征和实践要求,共同形塑了独特的价值谱系。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中,可从社会与个体双重塑造机制促进教育家精神养成,实现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19年,国务院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强调金融政策要大力支持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激发内生动力.数字乡村发展离不开金融,尤其是数字普惠金融的支持.当前福建省乡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传统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差、金融征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通过借鉴美国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成功经验,提出加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地区征信建设、增强农户数字金融素养等建议,以期助力福建省数字乡村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娜 《云梦学刊》2021,(3):119-124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都是协调行为的重要规范,两者是相互配合的关系。决定规范是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实现形式的是投入的边际社会收益。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系依赖的是非正式制度,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正式制度,还需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与乡土文化、风俗乡规、伦理道德等非正式制度。为推进非正式制度建设,助力乡村振兴,需要发挥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做好政策的宣传与教育;寻找"乡土基因",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的"共振";借鉴风俗乡规,实现乡村善治;发挥伦理道德的作用,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建设是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算法优势,集物联网、智能管理、农业自动化等于一体的新兴赋能农业农村发展模式。数字乡村在接续乡村振兴、融合乡村产业、赋能乡村综合治理、提升乡村数据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可以说数字乡村成为赋能乡村振兴建设的引擎。当前,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建设中还会遇到技术障碍、技术差异、技术鸿沟、技术堕距等张力困境,阻碍了乡村振兴的数字化转型。针对乡村振兴数字化转型遇到的突出问题,应充分利用数字化的赋能耦合调适功能,通过健全共建主体利益联盟、建立城乡数据耦合机制、提升数字包容优化路径、建构乡村新业态最优化等措施,不断推进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数字化高质量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与以往乡风文明建设相比,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有着自身独特的使命、逻辑和进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使命是建设引领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乡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生活富裕与价值充盈的乡风文明。履行乡风文明建设使命要遵循乡风文明建设内部系统的要素自洽、乡风文明建设内部系统向其外部系统开放、乡风文明建设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有效联结的逻辑。在具体乡风文明建设实践中,要立足乡村文化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乡风文明,同时借鉴城市产业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围绕绿色生态文明建设乡风文明、立足增进乡村人福祉建设乡风文明。  相似文献   

20.
织密城乡融合网络,统筹新型城乡融合关系,促进乡村的全面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逻辑。当前,在城乡融合视域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还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如:城乡产业融合配套不协调,乡村生态资源使用不当,人力资源短缺,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的润色以及乡村整体治理效能偏弱。鉴于此,要抓住乡村振兴的重点突出问题,通过健全科技转化的配套,加强乡村产业融合协调;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人居环境改善;加快基础公共服务建设,助力乡村人才集聚;提升乡风文明内涵,筑牢乡村文化根基;深化培育制度改革,优化乡村营商环境等路径助力乡村振兴,健全城乡融合的发展网络,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