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区域电信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不仅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而且同一地带的不同省市区之间,甚至同一省市区的不同地域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电信业作为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非常强的联系,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对电信业会有不同的要求。为明确区域电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了解区域电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状况,基于电信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理论以及东、中、西部电信增长、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结合国际比较,对东、中、西部电信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关系进行了研究,就"十二五"期间东、中、西部电信业发展思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江苏3大区域带来了协调发展的重大机遇。"良性非均衡"是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新思路,核心是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战略导向,以"非均衡"凸显各地特色,同时有效控制并逐渐缩小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达到"良性"的目标。把握沿海开发契机,推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导向和实施重点是以"跨江开发"战略加快苏南要素北移,以"江海联动"战略支撑苏中双轴开发,以"两海战略"推动苏北近水发展,以"强县经济"战略确保沿海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3.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回顾与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是一种普遍现象.我国从建国之初便开始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断摸索和创新,先后经历了平衡布局、非均衡发展、非均衡协调发展三个发展战略时期.2006年,"十一五"规划中又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战略思想.我国改革开放历经32周年之际,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回顾与评述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角度,处理好不同区位、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发展特点区域之间的各种关系,有重点、分阶段地全面解决各种类型的区域问题,通过政府有目的的调控,促进各种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行政区经济、复合行政等理论,从行政区经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出发,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并以辽宁省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的重构,加强区域内部县市间的经济合作,最终建构起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的区域行政区划体制,以"省管县"改革推动辽宁省三大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政府行为的实证分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作为经济利益主体.其经济行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尝试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区域经济政策以及作为利益主体的政府行为,实证地分析其间的经济运行机理,对我国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中如何正确认识政府行为和区域发展经济政策的关系,以及在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中如何正确定位政府的作用,作出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为中国开展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制度前提与社会前提,提升了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使中国在参与国际分工、作出经济发展榜样、改进对外发展援助等方面都有新变化。中国对外开放出现的新问题要求我们在国际经济合作上开创新局面。在增长方式转变上开创国际经济合作上新局面已是大势所趋,更多地以我国第三产业来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掌握企业"走出去"的新要求,更多地依仗农业技术与经营能力"走出去",这是追求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几个趋势。改革开放的新选择体现为以中央政府为主体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将服务于企业在不同层次上开展国际经济合作,以中心城市为管理主体推进区域经济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合作,发展我国的巨型跨国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适应这些新趋势。  相似文献   

8.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从"十一五"延续到"十二五",表明了中央政府通过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来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决心。许多文献分析了国家发展战略的积极作用,但对其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要能够客观地评价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就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从区域经济增长效应出发,结合黑龙江省1990—2009年间的数据,通过虚拟变量模拟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出台前后黑龙江省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结果显示,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国家发展战略的区域增长效应是较为客观的指标,国家发展战略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了切实的推动作用,但其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需要进一步探索效率提高的制度创新点。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和未来发展的趋势,由于我国各地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性较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表现形式各异,具体表现在利用能源结构等发展低碳经济的水平呈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进行新一轮的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深入研究,以科学确定发展方向显得紧迫和重要。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日益突出,影响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与社会和谐与稳定。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与制度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主要是由于地区之间的制度变迁速度、程度不同。指出要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必须加快中西部地区制度、特别是非正式制度变迁进程。  相似文献   

11.
发展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目前一个重大的发展决策,而"新村庄"建设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和基础,也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首要路径,因此已经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新村庄建设"不等同于"新农村建设",更不能仅仅看作是"村容村貌"的改造,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适合人居为宗旨,并要在"村庄"自有特色的基础上,以城镇的生产生活水平为指向,走一条"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也即"新村庄的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人才服务五大功能区域是重庆市“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必然要求和五大功能区域差异化发展的必要条件.重庆市划分五大功能区域后对人才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分析并提供各功能区域所需人才服务,保障人才服务水平,将是功能区战略作用发挥之关键.然而,当前重庆市人才服务五大功能区域还存在着人才资源优势不明显,人才服务特点不突出,人才工作机制不创新等诸多挑战.针对这些挑战,文章提出了创新提升路径:明晰服务目标,优化服务队伍,丰富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政策.  相似文献   

13.
跟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世界潮流,跟从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进程,中国目前应当抓紧开发海域,整合为新板块,并与东部、西部、东北、中部一起纳入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海洋经济开发专项规划提供理论支撑。有鉴于此,必须对整合海域为新板块纳入国家区域开发总体战略进行定位论证。  相似文献   

14.
对乌昌经济一体化与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治区“乌昌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必将加快乌鲁木齐、昌吉两地经济的融合发展。该文以乌、昌地区产业协调发展为切入点,分析了乌、昌两地发展经济的各自优势,从乌、昌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个方面,提出了乌、昌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远城区工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战略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武汉市远城区的现状,通过SWOT模型全面透彻地分析了武汉市远城区工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得出从地方政府推动企业融资,合理规划有效产业集聚,工业企业实施技术升级,构建一流人才创新平台四部分入手,实现武汉市远城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将推动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基于对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的内涵、态势的分析,阐明了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功能区的内在逻辑和分类方式,结合成都的基础条件,对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功能区进行了分类,并借鉴国内先进经验,从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供给、分类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增强基础设施支撑、打造产业融合生态体系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新兴古典经济学研究框架为基础,分析了产业集聚与扩散背景下的区域分工形成及演变.由于最初区域间的资源禀赋及比较优势存在差异,不同产业会向不同地区集聚,从而形成区域分工,进而可以通过区际贸易实现区域分工均衡;由于比较优势的转变,原先适合该产业形成集聚的区域会变得不再适合,从而会引发产业向其他地区扩散与再集聚,这会引起区域分工的进一步演变.以产业集聚与扩散为基础,通过建立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可以实现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闽江经济走廊开发战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闽江流域联接了闽东南发达的闽江口经济圈和闽西北较落后的山区,是实现城乡统筹、山海联动发展的大动脉。因此,开发闽江经济走廊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探讨闽江经济走廊的开发模式入手,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划战略、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生态环境建设四个方面全面论述了其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9.
邯郸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产业聚集是邯郸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促进产业聚集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要促进企业集聚,提高产业聚集水平;要落实人口管理政策,促进人口向城镇有序聚集;要实施统筹产业聚集和城市化发展的规划战略。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迅速,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而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则导致了“二元人才结构”,广大的农村实用人才身份和地位得不到制度性的承认。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工作滞后,认定管理制度尚未构建,这成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规模不大、发展不稳定和随意性的关键原因所在。提高对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工作的认识,制定合理的认定标准,采取可行的认定管理措施,构建科学的认定制度,有利于打破“二元人才结构",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作用,推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