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中充满了日落、月光、死鸟、马以及纸片等诸多意象。劳伦斯正是通过这些意象的使用,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复杂感情和心理状况,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劳伦斯在其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中运用了大量意象,来揭示文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作品的主题。为了理解这部小说的精髓,领略劳伦斯运用意象表达思想的风采,本文对小说中以"鲜花为中心"、"夕阳为中心"以及"黑暗为中心"的三组整体意象进行了解读。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劳伦斯试图借保罗这一人物形象来探索和谐的两性关系,但最终以失望和迷惘告终。  相似文献   

3.
语料库检索分析方法用在文学批评领域,可以对文学文本进行检索、取样、统计及分析。本文运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 Conc3.2,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马贩的女儿》进行检索分析,直观地统计了小说的基本文本信息和出现频率最高的前六十个实意单词,在语料库统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小说如何巧妙地选取不同叙述视角以及在小说的不同阶段如何运用丰富的意象来深化主题。运用语料库分析文学作品,可以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死亡与再生──谈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吕伟民一簇熊熊的火焰中,升腾起一只昂首振翅的鸟,“火中凤凰”,这是劳伦斯最喜爱的意象,这个意象中蕴含着他一生最关注的两个主题:“死亡”与“再生”。劳伦斯,这个旧世界的诅咒者和新世界的预言者,在他充满紧张思考...  相似文献   

5.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早期作品中最著名的小说。在这本小说里,劳伦斯从一切对人物精神感情和心灵上的影响方面落墨,着重表现了人物内心深层强烈的感情。本文从母亲与儿子的畸形爱恋关系这一点去探索小说表明的主题:资本主义工业化如何摧残人的自然本性,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6.
一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沃尔夫认为;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显得令人惊讶地鲜明生动,就象雾霭突然消散之后,一个岛屿浮现在眼前。”(《论小说与小说家》)《儿子与情人》一直被认为是第一部具有“劳伦斯风格”的小说。沃尔夫的解释和比喻,涉及到“劳伦斯风格”的一个重要特征:浓厚的象征色彩。象征作为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法,被劳伦斯创造性地大量运用到小说创作中,使小说通过鲜明生动的意象或象征性形象表达出更为深远和飘渺的涵义,形成了劳伦斯小说独特风格的重要一面。在《儿子与情人》及以后的大量的小说创作中,自…  相似文献   

7.
劳伦斯是第一位把现代心理描写引入小说的作家。作品中,他关注现代人的生存环境,致力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尤为注重研究工业文明对人们间相互关系的影响。劳伦斯取得如此成功离不开作品中自然意象的运用。他的四部代表作涵盖其一生创作的各个阶段,展示自然在其不同时期小说创作的重要性,充分证明劳伦斯灵活运用了自然的语言功能和教育功能。从自然这一角度读者可以管窥到劳伦斯小说创作历程的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8.
在《情感教育》中,福楼拜运用空间叙事手法,将“虚无”这一现代性特质充分体现在作品的主题和形式上。作者感悟到,人生本是一场坠落;于是,空虚以及在某个正在消失的点上收缩成了虚无的人,成了该部小说的意蕴所在;而“螺旋体”这一空间意象有效地表现了作者的意图。本文试图通过作者人生阅历及其感悟,分析他在《情感教育》中如何运用螺旋体这一空间意象,对小说主题和形式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戴·赫·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其创作具有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劳伦斯的短篇小说《玫瑰园中的影子》运用了玫瑰及玫瑰园、阴影和叙事暗示的意象,采用象征手法阐述了社会、人性和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主题。对劳伦斯作品象征意象的整体把握,有助于理解劳伦斯具有现实主义气质的、创造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其对世界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劳伦斯的小说创作十分重视探索和揭示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他善于将人放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之中加以考察,从而真正揭示人与宇宙之间的相关性。劳伦斯的作品有多层次的主题,它们最终可归为两大类,即自然的主题和性爱主题。而这两大主题在其作品中又具体体现在其倡导的自然态的身体理念之中。劳伦斯自然态的身体理念主要表现为他对传统田园式生态农场的眷恋、对人与自然相生相成关系的憧憬和对两性自然的身体对话的追求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菊馨》是英国二十世纪现代小说家 D·H·劳伦斯的一部优秀的特写式短篇小说,作家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人物情绪的体验,成功地运用“菊”、“阴影”和“黑暗”、“火车”及“死亡”等意象烘托了主题——即工业化社会与传统的农村经济之间的对立以及对两性关系的迷惑,达到了社会批判和心理探索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大量的舞蹈意象和场景进入了现代主义小说中。D.H.劳伦斯的作品就充分地利用舞蹈象征、变化、神秘、模糊的功能来暗示主题、刻画人物、表现无意识。  相似文献   

13.
《还乡》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最具宿命论色彩的作品.作者借荒原这一自然意象诠释人物命运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作品中的荒原神秘莫测,充满了魔幻色彩,并与人物的悲剧命运紧密相连.通过对作品中人与荒原主题的生态解读,哈代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法则,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观.  相似文献   

14.
V.de.S.品托在评论 D.H.劳伦斯的诗作时,曾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小说《虹》、《恋爱中的妇女》很好地体现了劳伦斯的诗歌天才”,然而,另一位重要的劳伦斯评论家R.P.布兰克漠在《手势语言》中,却把劳伦斯的创作统称为“一片废墟”.这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虽然使后人对劳伦斯作品产生更多的争执与不解,但同时也为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打开了一扇理解之门:使我们意识到劳伦斯独特的诗歌象征手法在小说中的巧妙运用.这当然不是一个新的文学技巧,人们也早就注意到他的作品中充含了无尽的象征寓义;然而,问题的根本在于:我们究竟在何种程度上,以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15.
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沈从文的创作心理和小说产生的环境,对其代表作品《边城》中的“黄昏”意象进行解读.文章主要由语词、意象、主题三个层面来展开.通过总结“黄昏”意象出现的次数,在对“黄昏”各个意象进行分析之后,提出《边城》表现了人神(主要指傩神)之间隔阂的悲剧,传达沈从文对本民族(苗族)在汉族文化冲击下可能被湮灭的担忧的同时,还表现出沈从文的现代性反思.  相似文献   

16.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秀拉》通过对女主人公秀拉和黑人社区“底层”的描写,探讨了关于黑人女性寻求自我和黑人群体重建种族文化的话题。这一主题的表达有赖于作品中众多象征性意象的运用,着重分析这些意象的隐喻意义,并发掘莫里森文本的民族寓言特质。  相似文献   

17.
在劳伦斯的作品里,月亮的意象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月亮是美好的大自然代表;是美丽、高贵的女性象征,能很好地表现出劳伦斯式的主题--性爱主题;最重要的,它是女权主义胜利的象征.从他的几部作品来探索月亮的意象以及其所反映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莫言小说中的“白衣盲女”这一意象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由文本呈现的美学元素来看,这一意象是真和美的化身。这一意象同时包容了关于生命、文化起源的追溯与预设,而融会于其中的时间意识尤堪重视。以这一意象为主体的“女神再生”的建构则是解决“种的退化”这一文化命题的必由之路,在这一意象之上,蕴含着生命、文化涅檗等重大主题。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常在主题意象中蕴含或喻示其判断与理念,“辫子”意象暗示和表现了多重意义,其中主要否定“铁屋子”里昏睡的国民的浓重的奴性意识,即否定国民的缺乏独立意识、不把人当人看及性格中的卑怯和巧滑。“辫子”意象的象征意义的呈现当然源自鲁迅一生与辫子所有的文化、心理和情感上特殊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刘继明的长篇小说《人境》以神皇洲村作为地域载体,以中年马垃作为叙事主人公。马垃兼具当代文学史上萧长春、梁生宝等“社会主义新人”理想与高加林的“个人奋斗精神”,在生与死、情与欲、爱与恨、个与群、城与乡之间反复挣扎,去意彷徨,由此呈现出当代乡村生活的复杂面相,探索当代农村发展的可能性路径,表达无处寄托乡愁的惆怅与无奈。小说与经典文学著作之间的互文性表现在人物结构、形象性格、情节设计等多个方面。小说中的神皇洲在时空聚焦、今昔对比中逐渐呈现,多视角多层次的观照使得这座荆江边的小小村落具有了整个中国乡村的“全息性”意义。对神皇洲的地域书写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和细节生动性,开拓了小说叙事的审美空间;增强了小说文体的参差错落感,在一定程度上舒缓、消解了思想性、议论性文本的过于坚硬的、密集的表达偏执;营构了经典性意义上的乡村乌托邦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