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俳句在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犹如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松尾芭蕉创作风格的详细描述,说明芭蕉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同时也指出,在芭蕉的俳句中,流印着中国诗歌影响的痕迹。  相似文献   

2.
日本俳句在很多方面都带有唐诗、宋词、元曲的印痕,俳圣松尾芭蕉的作品更是极为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诗歌文化对俳句创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思想性、表达风格和意境营造三个方面谈谈松尾芭蕉俳句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并通过比较东西方在上述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认识中日文化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3.
俳句在日本文学史上的位置有如唐诗之于中国,这种简洁隽永的诗歌形式以其特有的“意韵”和“禅风”独树于世界诗歌之林。其代表人物松尾芭蕉不仅充分发扬了俳句的优势,更以其探索性的创作把俳句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芭蕉身上,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而不可忽视的,前人也多有论及。从细处着手,对俳句进行文本分析,联系芭蕉创作的历程、背景和精神世界,即可一窥芭蕉身上的中国文化基因,并发现芭蕉俳句对中国文化承接与变异的蛛丝马迹。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是20世纪中国充满活力的时期,当时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小诗"。周作人等近代文人对俳句的译介和借鉴,促进了"小诗"在形式技巧的运用、意境情调的营造及美学思想的渗透等方面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结合芭蕉生平,解析其俳句的原典,深川隐居前的芭蕉自然观经历了自然是制造诙谐的要素、自然是句的诙谐点两个阶段。隐居生活使他意识到了自然的伟大。隐居后的游历使其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高阶段。芭蕉的自然观被隐居和游历分为了"自然是造句的要素"、"自然是情感的代言"和"融入自然"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杜甫与芭蕉     
杜甫的诗歌对日本著名俳句诗人松尾芭蕉的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然而两人的艺术风格又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杜诗沉郁顿挫 ,壮美与优美并存 ;芭蕉的“蕉风”则寂寥枯淡。内容上 ,杜诗感时伤事 ,忧国忧民 ,个人的境遇常常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芭蕉的俳句多描写旅愁、离别或人生感悟 ,缺少社会的现实内容  相似文献   

7.
松尾芭蕉在走出自己独特的道路之前曾一度潜心学习“诗圣”杜甫。直至意识到“识其句而不见其心;度其烦恼,而不知其乐”之后,才踏上独创“蕉风”之路。  相似文献   

8.
日本俳句在宽文至元禄年间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而这种发展,总是和这一时期的俳坛大师松尾芭蕉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芭蕉在前人俳论基础上,潜心钻研,大胆创新,为俳句振兴作出了杰出贡献,被后人尊为“俳圣”。本文分析了芭蕉在振兴作句的过程中禅宗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他笔下的山水田园景色具有"情景交融,诗画一体"的美感。松尾芭蕉是日本俳坛上的"俳圣",他所创立的"蕉风俳谐",是日本诗歌史上的里程碑。王维和松尾芭蕉虽然处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和不同民族,但他们的审美对象和艺术风格却很相似,其原因应该在于禅道思想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了相近的世界观和美学思想。王维表现出的是牧歌式的适意,芭蕉流露出的是苦寒之色。尽管如此,他们在执着于艺术之道的追求中,终究是形成了相似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0.
俳句作为日本的一种独特的韵文形式,短小精悍,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定型诗。它以十七个假名按"五,七,五"的排列形式,不仅要求有季语[注1]还充分注意比喻,象征,对比,暗示和联想等艺术手法的运用,隽永含蓄,余韵无穷。研究俳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日本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本文试通过大量俳句实例的分析,探求中日审美的差异,日本人审美的四大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南宋陆信忠《十六罗汉图》中的芭蕉湖石与芭蕉为纸的两个图像为引,分三个侧面论述芭蕉在中国文化史和艺术史上的意义传递,以及这种传递过程中所展现的佛教寓意与文人情怀、文字与图像的互动关系。芭蕉湖石和芭蕉为纸书的典故,经由佛典的隐喻转入文人书写,最终回归到佛教题材的《十六罗汉图》的图像中,在这一流传的脉络中,芭蕉的意义被复制、更变和选择,但不变的,是文人对于生命真义的诉求。  相似文献   

12.
所谓休闲,就是人的自在生命及其自由体验状态,自由、自在、自得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就道家的休闲传统思想资源考察,老子的"自然无为",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均表达了休闲的理想与境界。这些休闲智慧也深深地融入于松尾芭蕉俳句创作之中,由于作者始终如一地坚持"随顺造化""物我一如"的超凡之心和休闲意识,为"蕉风"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日本文学史上"风雅"一般指全体艺术,而贯穿在松尾芭蕉艺术之道的"风雅"为俳谐之意.松尾芭蕉把乾坤之变视为风雅之因,在天地自然变化之中一味追求新的俳风,直逼以"诚"为本的风雅之道.当时松尾芭蕉接受中国文化时的审美心理的调整过程,以及创造新质的选择机制,从他的旅行记中得到了阐释.  相似文献   

14.
站在鉴真像前,一切有关样式的变迁及审美的考察都不存在。它向我们诉说的是悲悯祥和的内在精神。一千多年了,鉴真像通过它洞穿万物的双眼,带给我们绵绵不绝的感动和梦想。同时,它那仿佛吞咽了一切喜怒哀乐而紧闭的双唇,也给历史学家们带来了无限的困扰。  相似文献   

15.
微信证据作为电子证据的一类活跃于各类诉讼中,但微信证据因为其高度隐蔽性和易篡改的特性在诉讼中往往采纳率很低。本文从微信证据的真实性困境谈起,从鉴真规则的法条梳理和鉴真的实践操作两个方面揭示微信证据鉴真存在的问题,提出静态鉴真规则与动态鉴真规则相结合的解决思路以期能够改善微信证据的真实性困境,提高其诉讼采纳率。  相似文献   

16.
从俳句中的季语解读日本民族的自然审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语是俳句的灵魂。日本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使日本民族在生活中化育而成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蕴藏着该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徘句中的季语即蕴含着这种日本民众与自然共融互动的自然审美观,它深刻地传达了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理念和季语式的自然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7.
鉴真对日本佛教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日本佛教建立了严格的授戒制度,使其走上了有序发展的轨道;二是创造了日本律宗的祖庭——唐招提寺;三是为天台宗、密宗在日本的兴盛奠定了基础。至于作为律学大师的鉴真,为什么会与天台宗。密家发生关系?文章提出了新看法。认为传律授戒是律学师傅的宗教义务,其服务的对象是整个佛教界,并不局限于一宗一派。因而律宗很难算得上独立的佛教宗派。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考证,认为鉴真应属天台宗信徒,但他又能根据客观需要,在实践中吸收密宗的某些仪轨。  相似文献   

18.
"虚静"说源出于道家哲学,老庄认为道的基本特征就在于"虚"和"静"。虚静思想可以看作是主体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必需的心理状态,它要求主体心怀空明澄澈,超脱凡俗,从而获得精神解脱和心灵自由。芭蕉到达俳圣的前提也在于修心,通过"虚静"感受造化的变幻、实现与四时为友的理想。  相似文献   

19.
佛教传至日本后的200年中,一直未出现拥有正式授戒资格的"三师七证"共十个僧人齐备的现象。当时的政府担心因逃避租税、课役而私自剃度的僧人增多,会动摇律令国家的基础,故欲确立和管理尼僧的制度。聘请授戒师僧,对于弘扬佛教和维护国家稳定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妙方。为了推动日本佛教的兴隆,鉴真和上于天平十五年(743)十二月,与弟子们一同从大明寺出发,踏上了艰辛困苦的传法旅程。  相似文献   

20.
鉴真第四次东渡选择福州,是一种策略。从北路东渡,人多、物资多、路远不便,且易被官府发觉;从扬州出发东渡,官府和僧众会出来阻止;从明州出发,更会为官府、僧众挽留。选择福州,可以以应邀往南方讲律授戒为由离开明州东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