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皖南事变后,廖承志在香港积极调动旅港文化人的作用,与香港抗战报人相濡以沫、共同奋斗,开辟各种文化宣传阵地,参与创办或协助创办了《华商报》、《大众生活》等多种抗日救亡报刊。这些报刊的创办既宣传了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揭批了"东方慕尼黑"阴谋,声援了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的爱国活动,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又促使香港从"文化沙漠"转变为"文化绿洲",保障了党的新闻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推动了各项革命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用报刊这一平台,对巴黎公社进行了广泛宣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借助纪念活动对巴黎公社进行宣传,是中共报刊宣传巴黎公社的一大特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利用好纪念活动这一党的传统政治资源。对巴黎公社进行广泛宣传,对于今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加强党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巴黎公社把报刊作为宣传革命的主渠道和揭露反动政府的重要阵地,在公社革命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主、客观原因,存在着没能彻底坚持公社原则,甚至严重违背工农联盟原则等重大失误。巴黎公社报刊工作的经验、教训进一步验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坚持党对报刊工作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报刊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在早期报刊活动中,形成了独有的报刊特性,积累了丰富的报刊编辑经验。其特征表现在:报刊内容具有先进性、阶段性和现实性;报刊话语具备严谨性、生动性和战斗性;报刊编发体现党性、群众性和组织性。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在早期报刊实践中的一系列优秀编辑经验。其经验具体体现为:在党性原则的指导下,多位一体的宣传矩阵能够及时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顺利开展,为党的各项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这对当下我国党报党刊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1941年新四军重建军部于盐城后,特别关注新四军报刊的出版工作.众多报刊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为宣传、组织人民参加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新四军报刊的出版工作,为我党我军新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
全面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国统区的传播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阶段,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统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经验主要包括:译介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国统区传播的首要前提,著书立说是马克思主义在国统区传播的重要基础,创办报刊是马克思主义在国统区传播的有力保障,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在国统区传播的有效形式,科学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在国统区传播的方法论指导。这些历史经验对于做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宣传工作仍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全面抗战前后中共在海外宣传的主要喉舌<救国时报>,在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上有着突出的贡献.该报有关妇女抗战救国的宣传内容非常之多,这是同期其他中共刊物所不能比拟的.为更好地领导妇女运动和宣传妇女政策,中共<救国时报>在宣传妇女抗日救亡运动的策略上是独具匠心的:以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来对妇女运动加以引导和支撑;重视突出知识女性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的示范作用;积极渲染普通女性同胞的抗战热情.为更好地提高中国妇女抗战的积极性,<救国时报>刻意增加了不少国外妇女运动的报道.为更直观地宣传妇女运动,<救国时报>在编排上较之同类报刊罕见地采用了大量的照片和图片.  相似文献   

8.
闽西革命时期,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同农村革命实际相结合,在宣传思想工作实践中形成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注重党性与群众性相统一以及注重贴近实际与贴近群众相统一的历史经验,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宣传思想工作理论宝库,对新时代高校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9.
延安时期中共通过与美国开展民间交往活动,打破了国民党的封锁和歪曲宣传,使国内外人民了解中共的抗日真相和政策主张,从而使中共从延安走向世界,这对制止国民党的反共活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战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对美国制定对华政策也产生一定影响,为中共从局部执政到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中共在处理与美国关系中展现的独特外交风范,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对于今天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开创国家外交关系和党际关系的新局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红色报刊是宣传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的《青年实话》,充分结合中央苏区方针政策及历史形势,切实了解与反映苏区青年革命心理与精神风貌,积极推行革命宣传、政治动员及科学生活知识教育等,成为指导苏区青年工作、教育引导苏区青年、提高苏区青年综合素质与革命热情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宣传有着密切关系。对毛泽东提出的关于革命宣传的方针和政策进行梳理,可以看到其观点和指导方法实际上与大众传播的"强大效果"理论十分吻合。毛泽东本人所秉持的大众传播"强大效果"观和他提出的一系列指导革命传播的方针,成为促使中国革命传播取得强大效果的重要因素。这一中国革命传播的史实,为大众传播"强大效果"理论提供了最好的思路与模式。  相似文献   

12.
产生并逐步成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而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新闻宣传工作的经验对于新时期的新闻宣传工作同样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考察和总结20年来中国政府白皮书的状况及其在党的外宣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党的外宣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对外宣传工作要突出“外”的特点;明确对外宣传中的国家定位;进一步引领并主导国际涉华舆论话语权;加强对周边和美欧重点区域的对外宣传;构建立体全方位的对外传播体系;实行开放性对外宣传。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国民党人对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并不重视。之所以愿意和中共合作,与其对社会主义理论、苏俄的认识密切相关。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并受到普遍重视,许多国民党人也积极进行了研究和宣传。虽然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认同各异、对联俄容共的政策有怀疑、对中共也有疑惧,但苏俄革命的成功与对华宣言的发表使国民党人普遍对苏俄抱有好感;希望以俄为师及苏俄对国民党的巨大援助坚定了孙中山与苏俄结盟的决心;而与苏俄结盟的意愿及对具有革命积极性的中共党员的欣赏更促进了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  相似文献   

15.
《新民主主义论》与毛泽东的国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国家学说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坚持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基本原则,论述了阶级和生产的社会关系是国家产生的条件;第一次从国体和政体两方面阐述了未来的国家形态,赋予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同时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在中国文化范式中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贡献。以《新民主主义论》为理论基础,总结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国家理论的探索与实践,形成系统、完善、科学的中国共产党的国家理论,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执政以及整个民族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中必须要遵循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识论、矛盾学说和群众观点等科学理论运用到党的群众路线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坚持走群众路线,搞群众运动,使群众路线理论在继续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负面影响,但这并不影响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历史地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和把握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精髓,对于全党正在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苏维埃时期,党认真分析形势与任务,直面各种问题与挑战,回应革命的理论困境和道路走向,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创办党的红色刊物,改进党内教育方式,注重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水平线。这些历史尝试是由党的独特的革命道路以及局部执政的特点所决定的,为后续党的思想文化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8.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我党两代领导核心的国家文化安全观的内在逻辑演进既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延续性,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毛泽东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安全,为新中国的文化安全建设确立了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邓小平既继承、发展了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又克服了其中的不足与缺点,把毛泽东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在现实的文化建设中落到了实处,体现出我党国家文化安全观与时俱进,不断趋于科学、合理的发展态度。  相似文献   

19.
客观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局部执政中所进行的民主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及党的自身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并指出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20.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不仅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导向问题,明确要求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必须把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作为根本任务、根本原则,而且对坚持正确导向,加强舆论引导,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原则,为新形势下的新闻舆论导向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思想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