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梳理了前人关于莎士比亚戏剧幻觉的不同看法,并从剧场的角度探讨了其戏剧幻觉的独特性。笔者发现,前人关于戏剧幻觉的研究不但对戏剧幻觉的定义不一,而且还忽视了剧场在莎士比亚戏剧幻觉问题之中的重要性。在描述了戏剧幻觉是一种既真又假的感觉幻觉的基础上,本文指出,莎士比亚三面环绕的伸出式舞台剧场的形制特征和作为公共聚会地的性质决定了剧场观演关系的独特性,并因此决定了戏剧场面的呈现方式、观众的观看方式和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方式。剧场的这些独特性最终决定了莎士比亚戏剧幻觉生成机制的独特性,观众以参与者眼光观看戏剧,在剧场公共领域交流原则和群体情绪的支持下,进入既真又假的戏剧幻觉体验。  相似文献   

2.
节日剧场艺术──尼采艺术观三题乔延军尼采观照艺术的角度是独特的。他受启于“节日”,陶醉于“剧场”,进而把人带入“艺术”审美的人生。一、实现了人的“在场”尼采在“节日”和“剧场”中,重新让人找回了他的“本真存在”,从而使“悲剧的再生”成为“人的再生”。...  相似文献   

3.
陈建森 《学术研究》2012,(5):139-146
演述时空是戏曲剧场存在的基本形式。宋元戏曲的"演述时空"是演述者与观众在剧情内外展开交流互动的场域,主要包含剧场的现实生活域、审美游戏域、剧情虚构域和跨域四种基本形式。戏曲演述者身份的转换即意味着剧场主体间交流语境的转换,而剧场主体间交流语境的转换亦即意味着剧场演述时空的转换。宋元戏曲的演述时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演述时空与演员、行当、剧中人和观众之间的交流语境同在;二是演述时空随着剧场交流语境的潜换而变换,随着剧场交流语境的消失而消逝。  相似文献   

4.
制止古代罗马人残酷的角斗制度的,是一位东方人.大约公元400年,这位来自远东的老人,对角斗感到不可容忍,决定出面干预.他作为外来人,不认识一个当地人,当地人也没有一个认识他.当所有的人都集结在圆形剧场、等待着一场惊心动魄的角斗时,他也跟随人群一起进入了这个屠场.皇帝亲自主持这个社会最隆重的庆典.角斗士走到皇帝座前,高呼皇帝万岁之后,角斗就要开始了.这时,这个后来被人猜测名叫阿利马修斯的老人突然跳过隔墙,站在了即将开始格斗的两位角斗士之间.他要求角斗士放弃格斗,停止厮杀.看台上的人群发出了怒吼,高叫着要这位老人走开.可是老人坚决不走开.角斗士把他抛在一边,准备向对手发起进攻.可是阿利马修斯又一次冲到了他们之间.他执意要用他干瘪的身体阻止这场野蛮的厮杀.观众感到不可忍受了,他们高喊:"把他打倒!"皇帝对观众的要求表示赞成.角斗士一剑将老人刺倒,越过他的尸体将角斗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5.
李丽 《江汉论坛》2012,(8):82-85
发生于戏剧活动中的相遇是一个综合的审美过程。"相遇"诗学探讨戏剧活动中演员、观众、剧作家之间的审美关系。发生在剧场中的戏剧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相遇,是由戏剧活动中实际发生的具体关系——审美表达者与接受者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遇,是戏剧活动审美价值实现的一种特定情境和一个综合过程,是戏剧产生的基础,能激发戏剧审美创造,具有深刻的诗学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渔的戏曲理论与创作中的观众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渔是一位戏曲理论家,又是一位剧本创作的实践家。他对戏曲艺术的特征———群众性、综合性和演出艺术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李渔的戏曲理论超越前人,取得多方面、系统化成果的重要前提是他对观众的熟悉,重视对观众的研究。李渔的娱乐观众的戏曲创作与他对观众心理的研究也是分不开的。李渔的戏曲理论在观众的作用、观众的组成、观众的心理等方面体现了明确的观众意识和对观众学方面的许多见解,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观众学,从而打破了我国戏剧理论研究传统视野的束缚,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使我国戏剧理论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详细梳理孟京辉戏剧在国外演出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国外观众对其戏剧的接受,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语境下接受的内容,反思背后的缘由,挖掘戏剧与人的存在关系,以期在戏剧本质、戏剧本体、戏剧功能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本质上,戏剧是剧场中洋溢的浑然一体的戏剧精神,戏剧是所有的参与者——编剧、改编、导演、演员、舞美和观众等共同创造的集体性艺术作品;而功能上,笔者觉得戏剧可以创造剧场中共享的戏剧精神空间,亦可称之为戏剧共同体.从孟京辉戏剧国外演出的具体接受情况可以看出,他的戏剧极具先锋性和争议性.  相似文献   

8.
姜云胜同志作为杰出典型在全国广泛宣传之后,反响十分强烈。他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全国优秀乡镇党委书记。他的感人故事,折射出他人生奋斗的闪光足迹,透视着他做人不失人格、做官不失群众、做党员不失党性的精神境界。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给人以魅力,给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9.
艺术的生命在于独创。报告文学从萌芽、发展到形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侪身于小说、戏剧等语言艺术之林,已走过了一段不短的路程,它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在不断发展着。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日记中写道:“艺术家为了影响别人,应该是一个探索者,应该使他的作品成为一种探求。”“只有他在探求,观众、听众和读者才会在探求中和他打成一片”。(转引自《世界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第一集,第201页)这种探求,不仅在于洞悉生活的底蕴,捕捉闪光的思想,寻找问题的答案,还在于寻找与把握最恰切的表现形式。时代生活的急剧变化、发展,在作家面前呈现出新的世界。这也要求作家以新的笔墨去表现。  相似文献   

10.
周壮 《理论界》2008,(11):148-149
舞台设计的理论视野一般是以戏剧为中心的。但它同时与剧场、演员、观众都有关系,因此,舞台设计超越了戏剧,超越了舞台,是一个不应设防的疆域。它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更应该在新形势下不断创新,给传统的舞台设计赋予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11.
余秋雨散文的人生意识邢跃余秋雨是一位卓越的艺术理论家和文化史学家,也是一位当代散文大家.他近年来发表的系列散文《文化苦旅》及续编《山居笔记》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推重。他的散文,具有很强的思想力度,丰厚的文化内涵,深沉凝重的历史感,熠熠闪光的哲理品格,劲健...  相似文献   

12.
接受与变形——曹禺剧作的主观追求与观众的客观接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戏剧界,最让人羡慕的莫过于曹禺了.当他23岁的时候就完成了他的轰动于世的杰作——《雷雨》,从此曹禺就象一颗闪亮的新星活跃在话剧战线上,并成为戏剧界的泰斗.还让人羡慕的是曹禺的剧作特别是他前期的剧作几乎每一个都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效应,久演不衰,历久弥新,可以说,没有哪一个剧作家象曹禺那样拥有如此众多的读者、观众和研究者.然而,也没有哪一个剧作家象曹禺的剧作那样在接受中带有那么多的误读、曲解乃至批评.也就是说,剧本的主体精神,主观追求与观众的客观接受、认同机制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有很大的距离,观众所理解所接受的意义也并不一定就是剧作者的主观意向.这种情况在他早期剧作的接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这里仅就《雷雨》,《日出》和《原野》的主观追求与观众的客观接受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南方论刊》2009,(5):124-125
2008年12月28日上午,园博园里繁花似锦,锣鼓震天,可容纳1500名观众的园博园欢乐剧场座无虚席,园内由驻地街道、社区、企业、学校等单位参与的各种表演队载歌载舞,处处洋溢着喜庆欢快的气氛。原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长吕锐锋,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邱玫,市政协副主席、民盟深圳市委主委陈观光,  相似文献   

14.
观众走进剧场,自然是为了看戏。何谓“戏”?近代学界巨掌王国维先生早先的定义是:“谓台歌舞演故事也”(《戏曲考原》)。在后来的《宋元戏曲考》中,他又对此作了修正。他认为,“戏剧”至少有这样三类:一类是“古剧”,即“宋金以前杂剧院本”;另一类是“今日流传之古剧”,即他所能见到剧本的古剧(主要指金元杂剧);再一类是“后代之戏剧”,即他所处时代流行的戏剧艺术,亦即当代戏曲。请注意该书中这样一段文字:后代之戏剧,必会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故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显然,从“谓台歌舞…  相似文献   

15.
《理论界》2017,(10)
不同的黄梅戏表演实体在资产状况、演职人员数量、演出场次、观看状况以及演出利润上都存在很大差距。黄梅戏剧场主要存在四种空间形态:露天剧场、茶座剧场、剧院、广场空间形态剧场。四种剧场空间形态中的演员、观众、舞台、剧目都具有不同的特色。黄梅戏的生存语境可谓是喜忧参半:政府支持有力度但不均衡、群众基础良好但文化消费意识弱、展演组织模式产业化程度低、多元发展的黄梅戏形态和新的社会环境带给黄梅戏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6.
作为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不论生前还是死后,卡拉瓦乔都备受争议。他的生命是一场逃亡,其作品似乎也在逃亡之中。有鉴于此,如果把逃亡视为隐喻,那通过这个视角,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卡拉瓦乔赋予身体、剧场、节奏及时空的意义。身体不仅是变化的身体,而且是不断地试图逃离确证的身体。同样,卡拉瓦乔的剧场在上演着各种逃亡的同时,剧场本身也是逃亡的一种呈现。除去他所涉及的音乐主题,卡拉瓦乔的绘画本身就堪称音乐,并且是难以固定的音乐,不仅如此,时间在他那里开始拥有空间的形态,空间拥有时间的律动,它们同样在逃亡之中。  相似文献   

17.
英国从不缺乏优秀演员,所以一个英国演员,你不优秀就没位置放了. 这又是一个英国演员.他在话剧场上以哈姆雷特一角打开了千万观众的热情,荧幕上,他一度总出现在独立电影晃动的镜头之中,以棱角突出的脸和深陷的眼神换来一帧帧令人惊异的定格,直到《香水》到来,他精湛的表演终于让观众牢牢记住了名字.刹那,本·威士肖变成了很多人,却都是自己的幻化:单纯清澈的杀人犯,丰富多彩的鲍勃·迪伦的六分之一,甚至慵懒却拥有孩子气笑靥的尊贵少年,再或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他以"它们"作为载体,闪耀成若干钻石的切割面,最终融成眼中的一汪湖水,波光粼粼地向观众调情.接着,在你被勾得荡气回肠时,他又摇身成为一名诡谲的程序员特工,泰然自若地幽默;又或成为那个被音符包裹着的作曲家,演奏起万转千回的生死疲劳.  相似文献   

18.
信息与动态     
省财政科研和学会工作会议最近召开 会议肯定了一年来面临财政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势下,财政科研和学会工作取得的成绩,结合七中全会精神的贯彻,探讨了新的一年科研方向及重要课题。 (钟鹤) 省川剧艺术理论研究会创办《川剧与观众》为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加强艺术理论工作者与群众的联系,今年四川省川剧艺术理论研究会与成都市文化局、锦江剧场联合创办了《川剧与观众》月报,现已出版三期,受到各方面的赞扬与欢迎。(老李)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刘师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他的政治思想复杂多变,且多有自相矛盾之处.但不容否认,他早期确曾是一个激越的民族主义者,其慷慨激昂的革命宣传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时人赞之谓"明<春秋>夷夏之防,严建卫种族之辨,激扬士气,以文字为义师先声,其功实与章君、胡、汪相伯仲."①民族主义思想是刘师培政治思想中最为闪光的部分,本文试对此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的苏联文学研究与教学中,一个又一个优秀的苏联作家,都在无产阶级文学的星河系中熠熠闪光。但是,独有一个同样优秀的苏联作家,至今没有被放到应有的地位。“修正主义鼻祖”的冷气仍在侵袭着我们某些研究者的头脑,使这位享有公认的世界性声誉的艺术巨匠得不到公平的对待。在我国许多公开出版的外国文学教材中,他的名字和他那些震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