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000年,“新经济”概念引入中国,引起了国内各界人士的广泛争论。大多数赞成者强调了“新经济”在发展新技术产业和风险资本市场方面的积极意义;只有少数赞成者把“新经济”夸大化,认为新经济是一场全新的竞赛,有着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新经济的出现改写了自凯恩斯以来整个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2.
杨沛英 《唐都学刊》2004,20(4):138-142
促进农民收入增长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必须通盘考虑一些深层次问题 ,诸如 :农业生产方式、市场配置农业资源、城乡二元结构等等 ,从而研究并出台系统完整的体制改革方案。应该用现代科技和先进的生产力改造并提升传统农业 ,用产业化生产方式取代小农经济。  相似文献   

3.
十七大报告中在谈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说,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这9个字,发展了我们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总的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进一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解决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目前的国情下,“减少农民”的确不失为一种解决或是缓解“三农问题”的好思路、好方向,但“减少农民”的方法却值得进一步深入地思考.绝对不能简单地让农民走进城市、让城镇接纳农民。农民进城早已形成一股“潮流”。就目前的情况看,农村流动人口在1亿左右。如果鼓励农民进城以使其脱离土地。保守估  相似文献   

5.
正优惠政策固然会吸引一些农民进城,但财政补贴毕竟只是眼前的小钱,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并不高,在城市有没有前景关键看经济。2015年12月21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敲定2016年经济工作的5项主要任务。在连续两年未提有关房地产调控的内容后,稳定房市重新成为中央经济工作的关键字眼。去库存更是成为五大任务之一,单独成段论述,而农民工进城买房,再一次被提到化解房地产库存的政治高度。农民兄弟真能成为去库存的解药吗?  相似文献   

6.
提高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严小平 《探求》2006,(2):16-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从提高农民收入入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对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民素质以及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7.
王奎泉 《浙江学刊》2002,(4):174-178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农民收入在持续快速增长之后,近几年出现了增速趋缓的态势,从收入结构角度看,纯农产业收入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即非农兼业户的增收掩盖了纯农户的减收。在仍有3000万农业人口的浙江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不解决好农民收入问题是不现实的。本文从农民收入的非农产业与纯农产业两个组成部分入手,阐述了促进农民增收的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8.
段振榜 《社科纵横》2008,23(2):41-42
贫困地区整体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精神贫困、身体素质等几个方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带来严重影响.为此,我们应该痛下决心,多管齐下,从更新观念、发展教育、强化公共品供给、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几个方面着力提高其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9.
王勇 《学习与探索》2007,(2):151-154
农民组织起来的目的在于拓展生产经营空间,组织有效营运,协调成员间的决策、行为和运作方式,谋求更大的组织化利益。政府的公共服务框架包括服务的结构、服务的融资和服务质量的监督等主要环节。当前应通过构建风险防范机制、推进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营造有利于合作社顺利发展的外部环境等来转变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10.
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当前我国农民组织化水平低的状况,我们应当从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加强扶持、规范管理等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懂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为此,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调研。提出如下意见。一、培训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1.培训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一是筹措了培训资金。在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2004年国家投入黑龙江省1000万元培训资金用…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发展说到底就是人的发展。人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物,又是一种社会的存在物。人的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不断地丰富和增长,在每一个新的实践阶段都会形成新的需求模式。所以马克思指出,生产从来都是社会的生产,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消费也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的、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具体的消费。人所消费的物质生活资料、精神文化产品是社会创造出来的,人的消费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农村的社会关系逐步改变了私有制社会那种生产与需要、劳动与消费相分离…  相似文献   

13.
李华 《学习与探索》2007,24(4):124-127
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理性政府的正确选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民的理性选择,但在政府是否供款,农民是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上存在着一种非对抗性、不完全信息、动态的合作博弈。政府介入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是充分的,应确认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长期责任,以法律手段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供给主体行为,保证政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供给的常态化,要充分估计农民理性,使农民成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真正主体。  相似文献   

14.
张利霞 《探求》2006,46(3):19-22
每一个特定的社会时期都有具体的建设目标。现阶段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很多过程必然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目前我国还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因此,只有提高农民的能力素质,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才有希望实现。  相似文献   

15.
陈发桂 《创新》2010,4(4):38-41
土地承包期"长久不变"的本意是为农村土地流转顺利推进奠定权能基础,但此项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可能固化村集体组织内的人均占地不均的现状,在农村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情况下,可能进一步加剧无地农民的生存困境。因此,需要理性对待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村土地流转进程中的"长久不变"政策对无地农民造成的生存困难问题。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通过强化无地农民享有特定的集体成员优先权,以及加大针对无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可以有效化解农村现有的人均占地不均状况,使土地承包期"长久不变"的政策目标所蕴含的内在冲突得到有效化解。  相似文献   

16.
论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秋菊 《社科纵横》2008,23(2):46-49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出口和投资的拉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足.而出口的拉动作用潜力有限,投资的拉动作用则需要消费来支撑,因此,消费需求不足尤其是农民消费需求不足就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症结.这种状况决定了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应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而要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关键在于破解制约农民消费的"资金瓶颈"、"硬件瓶颈"和"软件瓶颈".  相似文献   

17.
解决“三农”问题,最终还得靠农民自己。在农民成为市场主体的今天,他们需要自主地辨识和接受信息,并依此独立决策。农民能否充分有效地利用传播媒介正确判别信息,掌握搏击市场经济大潮的主动权,变得十分重要而紧迫。因此提高农民媒介素养,尽快提升他们的信息能力,就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8.
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压力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炜 《学术交流》2002,(6):69-71
加入WTO ,会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冲击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会更加严峻。只有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才能有更多的农民进得了城。也只有这样 ,才能提升我国的企业素质 ,提升我国的城镇素质。因此 ,提高农民素质 ,解决农民再就业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关键。而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又在于加大农村教育的力度 ,搞好农民教育。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七九年七月,我们曾对南市区露香园路街道的社会低能人员的情况,作了调查,探索低能人员的致病原因及安置问题。一九八一年五月、十一月我们又先后两次对这个街道,作了进一步的调查。  相似文献   

20.
赵仁杰  吴妤 《社科纵横》2007,22(5):23-25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村村容村貌的改变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深入了解基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的现状,我们选择了甘肃省武山县作为调研的对象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当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效,总结经验,同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希望能对西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和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