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胡锦涛同志高度重视党内民主建设,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进行党内民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党内民主的新方法、新举措,全面提升了党内民主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梳理和探究胡锦涛同志发展党内民主路径思想,对总结和积累党内民主建设经验,丰富马克思主义政党民主理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贺霞旭  黎藜 《社会工作》2023,(4):89-103+109-110
提供就业援助是社会工作者解决困境人士经济困难的重要服务内容,服务创新是提高就业效率的必要方式之一。本文选取了一项2011年至今仍在持续推进的成功就业服务案例,从公益创业角度来梳理社会工作解决社区残障人士和困境妇女就业的创新经验。本文将社会工作开展的就业服务划分为就业融合—创收—创业—创新四个相继发展阶段,并从商业意识、商业技巧和商业知识三个维度构建了社会工作服务的公益创业框架。具体而言,商业意识方面表现为战略、流程和财务,商业技巧方面分别是双市场拓展、资源获取与整合、风险管理,商业知识为理论和实践知识。其中,公益创业中的商业意识和商业技巧分别融入就业服务的创收、创业和创新过程,社会工作者也在公益创业实践中不断积累商业知识。本案例经验能为试图走公益创业之路和提升就业服务成效的社会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实践启发。  相似文献   

3.
协商民主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范式,属于典型的西方话语系统.对中国而言,这一理论可以引进,但由于中国和西方的国情以及民主化进程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因而在西方多元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协商民主理论要想对中国的民主化发挥更大的理论影响,就必须加强以本土为思考对象的理论反思.应该基于从中国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概念、范畴和方法而不是国外舶来的概念、范畴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协商民主实践中的本土问题,建构本土化的协商民主制度,进而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话语系统,形成能够更有力地解释和指导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4.
参与式民主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与式民主论是对西方当代民主实践的理论反思 ,这一理论充分强调了“参与”在民主实现中的核心作用 ,系统阐述了参与式民主得以实施的外部条件及实现的具体框架 ,从而带来了民主模式的创新。参与式民主理论的出现表明了西方民主理论者对理论面临的深刻危机的自觉 ,但是 ,西方社会的结构性缺陷使得这一努力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危机。  相似文献   

5.
刘春荣 《社会》2010,30(1):22-45
社会运动和集体行动研究的“文化和建构主义转向”凸显了框架整合作为微观动员机制的重要性。但是现有文献很少把这一过程置于自上而下的集体行动领域中来考察,同时框架分析在中观层面上的动力机制的认识上尚待深化。本文通过上海市社区居委会选举的个案考察,探索了选举动员中的框架形成和整合过程。研究发现,选举委员会及其所联系的积极分子网络,形成了一个包容性的动员结构。这一特定的动员结构在各个动员环节中,策略性地把国家的政策话语和居民对选举的不同感受衔接起来,整合了民主权利、邻里怀旧和社区认同等阐释框架,由此激发了更大尺度的共鸣和参与。这表明,框架整合与动员的社会结构密不可分,框架化过程实际上建立在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6.
商谈民主:哈贝马斯与吉登斯的分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瑞昌 《浙江学刊》2005,(2):126-130
商谈民主反映了西方民主理论正在从"以投票为中心"的民主理论向"以对话为中心" 的民主理论的转型,从某种意义上它也是对古希腊的民主模式一种回归,风险共同体是其存在的共同场所之一.不同理论家对商谈民主既有共识又有分歧.哈贝马斯和吉登斯分别从哲学和社会学角度建构了商谈民主的思想,他们对商谈民主的场所、程序和商谈结果等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些分歧连同其他一些问题成为商谈民主理论家们还要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昉 《探求》2004,1(4):4-8
邓小平的"三农"思想构成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框架体系,本文从逻辑架构的角度对其展开研究,认为邓小平的"三农"思想由认知基础、价值观、基本命题、实践主题四个层次组成,这四个层次构成一个严密的框架,体现了邓小平"三农"思想的核心品质.  相似文献   

8.
2012年5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了“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创新与发展暨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新闻发布会”,会议由国新办新闻局局长郭卫民主持,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深圳市市长许勤介绍了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创新与发展暨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等方面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相似文献   

9.
周敏凯 《学习与探索》2012,(12):34-38,1
以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与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不断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动力。因此,应该全面、深刻、深入地认识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四对主要关系,即党内民主理论创新与深化民主建设实践的关系、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与党内民主文化建设的关系、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与党内思想教育的关系、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等。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在本质上就是实践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10.
郭景萍 《社科纵横》2005,20(2):146-149
启蒙的情感人文主义大致可分为“自然”型、道德型、功利型、政治型、文学型。情感人文主义的启蒙精神构成人的解放的内在动力,也是建构新的理性的价值前提。然而,由于理性和科学技术对于自然的强大力量,由于主体的人本身发生了裂变,还由于启蒙人文主义情感的功利特征,致使科技理性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经典意识形态,理性主义则成为启蒙的时代精神。相比之下,情感人文主义虽然在启蒙时期喧嚣一时,但终究没有能搅动思想的主流。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政治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变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改革实践与中国政治发展理论研究处于双向互动之中。近十年来,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集中在中国政治发展理论框架的构建、中国政治发展一些重大问题的宏观探讨和中国政治发展时政热点的分析上。民主政治模式、新制度主义模式和治理模式是中国政治发展研究所形成的主要理论解释模型,实现“善治”与“和谐”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目标,而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创新、推广基层民主、加强执政党建设则可以被视为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2.
面向国家关于人才培育、高等院校教育的相关要求与政策,提出一流特色创新示范育人模式相关理论.分析述评协同育人模式的理念定位、"教学与科研混合、课堂与实践混合、教学与竞赛混合、能力与成效混合"四种混合理论以及"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业务能力、国际视野、实践能力"五项能力.开展四种教育方向的教育模式、四类导师结合的师资队伍、四个角度切入的教学方法、四种成果的教学导向混合构建研究.通过瞄准国内外顶尖竞赛、定位项目广泛参与制、鼓励出国访问留学、强化实习实践教学制进行创新示范协同混合育人赋能培育实践.通过培育国家创新型、知识前沿型、能力胜任型、推广模块化人才来达到创新示范系统混合教育实践成效.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一流特色创新示范育人模式可推动一流特色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响应国家战略,培养时代领军人才.  相似文献   

13.
公益创业已经成为学术界一项重要的研究议题,公益创业教育以其鲜明的特征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应运而生.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高校开展并完善公益创业教育对学生个人成长、优质人才的培养、社会问题的解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公益创业教育同时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该文从明确公益创业教育的角色定位,构建"金字塔"式公益创业教育体系,完善社会支持体系三个角度探索我国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4.
胡田庚  刘丽华 《社科纵横》2008,23(9):136-137
在后现代哲学背景下,多尔从混沌学原理和耗散结构理论出发,吸收了皮亚杰的生物学世界观以及自然科学中不确定原理、非线性观点以及杜威经验主义思想,勾画出其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框架,为后现代课程提出了丰富性、循环性、关系性和严密性等四个基本标准.新课改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在科学确立教学目标,灵活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构建多元学习评价机制,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等方面,都可以从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中获得很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从社会工作与协商民主的基本内容出发,确立了研究的理论框架,其次以发展背景、发展路径、核心价值、理论基础、实践基本技能与方法等维度阐释了二者的关系,最后从创新社会工作方法与技术、加强社会建设、整合资源等方面提出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6.
以人类解放为主旨的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的理论框架是一种“经济主义的政治模式”,即高度关注经济领域对抗性的政治性问题,这是从经济和财产权的视角切入人类解放这一政治性问题的唯一路径.正是立足于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形成了马克思自身对于革命主体——“阶级”的建构.在“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在思考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术语时,拉克劳、墨菲在通向列宁、葛兰西的“思想墓碑”上错误地镌刻了瓦解“经济主义的政治模式”的碑文,从而将“阶级”的思考从经济基础这一分析框架上抽离出来并使其碎片化,以达到其在“资本主义民主”这一既定的前提下实现激进多元民主政治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中国商会的发展成为西方学者的关注点之一。从比较视角出发,西方学者将商会研究放入市民社会和统合主义的分析研究框架之中,以此检验这两个西方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然而由于这两种概念带有理想模型和移植性的特征,因此在实际使用时被不同程度地修正,这或许体现出当前中国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即作为既有理论的试验场,而非创新理论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18.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我国长期秉持的人民民主理念相契合,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相呼应,是我国长期探索民主形态、建设民主政治的最新成果。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坚持人民导向,不断与时俱进、自我完善,体现出鲜明的人民性、科学性和发展性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道路百年探索的重大实践创新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从实践效果而言,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超越了西式民主,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民主新方案。  相似文献   

19.
易佐永 《探求》2004,(5):4-7
邓小平的民主法制建设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论创新,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南.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广州市的政治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歌曲进行战争动员。抗战歌曲动员包括五个方面。政治动员:宣传爱国思想和民族情感,培养民众的民族意识;军事动员:宣传中共军队的纪律风貌和战斗业绩,鼓舞民众参军抗日;经济动员:鼓动军民加紧生产,夯实抗战的物质基础;文化动员:督促民众补习科学文化,破除封建迷信,追求民主进步;社会动员:策动民众同仇敌忾,救亡图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