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9 毫秒
1.
和谐社会的条件是社会各阶层和谐相处。通过评析解释群际冲突发生原因的理论:挫折-攻击论、相对剥夺理论、现实利益冲突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等,指出群际之间的冲突并非不可避免,要造就群际和谐可引导人们进行再类别化、引导群际加强接触、引导群体加强合作。进而依据社会认同理论,提出缓解社会各阶层冲突、形成和谐社会可能的基本必要条件是:社会阶层形成的理由和存在的现状是合理的及各阶层的边界是通透可流动的。  相似文献   

2.
邸慧  束从杰 《理论界》2005,(10):226-226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保持党的先进性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谐社会的建立有三个标志:一是社会各阶层之间相互开放和平等的进入,彼此间合理地占有社会资源;二是各阶层之间应该有适当的差距并有适当的回报,在满足社会资源的同时得到适当的利益回报;三是社会各阶层之间应该保持互惠互利的关系,在有限的社会资源的条件下,每个人都得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和谐社会本质上表现为富裕社会,同时也表现为社会各阶层人们互相尊重,平等友爱,融洽和谐,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氛围。还表现为实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上这些的实现都要以人为本,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前提。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逐渐的过程,劳动者要从自身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构建和谐社会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也有义务做贡献。  相似文献   

4.
浅论金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展现了我国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稳步走向现代化社会的良好前景。这一历史转折事关全局,必然引起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同时也必然对社会各行各业及各阶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和谐的社会状态,有其内在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理论上说,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社会成贞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互相协调,其功能处于最大优化状态的社会。竞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重申了胡锦涛总书记所揭示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大特征,并强调它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相似文献   

6.
论非权威化     
论非权威化丁祖豪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各种各样的社会心理以及相应的行为选择方式纷至沓来,层出不穷。其中,非权威化社会思潮的流行已引起各阶层社会成员的广泛注意。1.社会思潮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一定历史...  相似文献   

7.
1909年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政治心态岑红1909年,是辛亥革命前夕,中国政治舞台风云变幻的一年。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在这一时间,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充分表现自己的政治倾向和政治需求。笔者拟就1909年为横截面,通过对中国社会各阶层政治心态的探宪,浅...  相似文献   

8.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威调查显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各阶层影响力的现状.要正确看待非主流意识形态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严重冲击.巩固和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力,必须在泛化和淡化之间把握好度.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各阶层影响力的逻辑进路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注民生,进一步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感染力;坚持开放性,进一步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力凝聚力;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大力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说服力;加强战略思维,树立世界眼光,不断提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力战斗力.  相似文献   

9.
罗盘 《理论界》2014,(2):116-120
本文试图就1929-1933年间魏玛德国各阶层的国民心态分别进行描述和分析,以便揭示国民心态对德国民众支持纳粹党上台执政之间的关系。受到历史环境、时代精神、自身社会阶层和政治宣传等因素影响的魏玛德国晚期社会各阶层的国民心态可谓是纷繁复杂,其中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差异存在。但是总体上社会各阶层的各种国民心态都在不同程度上促使德国民众在选举中选择支持纳粹党和认可纳粹党上台执政。  相似文献   

10.
儒家文化对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积为深远的影响,而儒家文化最重视的就是礼,所以,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礼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对中国传统社会各阶层的成员,从生到死,从衣食住行到穿鞋戴帽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而且对形成中华民族的心理、性格、思想和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都有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对礼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 礼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人们常说的理性  相似文献   

11.
近代绅士阶层与早期的“华夷”对峙王先明在由传统社会走向近代社会的惊人的历史剧变过程中,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条件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动;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出现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交往形式、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2.
目前阶段的公平问题和政府的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阶段的公平问题和政府的政策取向周毅之7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给了人们极为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格局也相应加速发生变化,公平问题在中国各类社会问题的构成及相互关系体系中令人注目地突显起来。这预示着可能...  相似文献   

13.
蔡青荣 《河北学刊》2007,27(4):213-216
法治与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二者都注重均衡地保障社会各阶层和个体的权利,限制公共权力,使二者在法律的规范下达致和谐运行;和谐社会的形成与法的形成一样,是社会各阶层利益妥协的结果,自由是法治的本质,应培养公民的自治能力,不应仅靠立法来推进法治;法治与和谐都不是完美的,但解决冲突的机制却使社会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14.
要紧紧把握住“热点”问题叶水舟"热点"问题常常影响到社会各阶层,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因此,紧紧地把握住"热,点"问题,对于调动亿万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要重视"热点"预测。"热点"...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当人们欣赏罗丹的《思想者》这一瑰丽的艺术品时,总是要探寻:《思想者》究竟在思想着什么?为什么而思想? 思想者的思想,来源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是对生活真实动情的体验,是对实践深刻透彻的思索,是对社会振聋发聩的呐喊。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失去了思想,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也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思想无疑要有维护和论证的功能,因为一切(合乎必然的)现实的都是合理的,绝对地“怀疑一切”必然导致诡辩;但思想要有怀疑和批判的功能,因为一切现实的都将失去合理性,辩证法不承认一切永恒不变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民族危机诱发了社会危机,社会危机又引发了理论危机。时代和社会,都提出了中国向何处去的现实问题,是重蹈印度、越南、缅甸的覆辙,任人宰割;还是破釜沉舟,致力变革,发愤图强?两种命运严重地摆在了人们面前。当时,无论是传统社会的纲常名教,还是半新半旧的“中体西用”,都已经难以承担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形势逼迫思想界更积极地进行救国理论的探索,在努力发掘传统文化优秀因子的同时,人们把更多的眼光投向了外部世界。“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①,成为当时先进思想界的共识。在汹涌而入的西方文化中,通过众…  相似文献   

17.
一人类社会即将进入21世纪。依法治国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邓小平同志一贯主张,对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来说,法治比人治要靠得住,更有利;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作用,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在国家生活中,法律应当具有最高的权威,一切公民、政党和组织都必须服从宪法和法律,都要严格依法办事;法的效力高于领导人,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法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张荣池 《社会科学论坛》2005,(4):167-168,129
一实现社会和谐,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懈追求的一个美好理想;崇尚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和谐”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道家强调人对自然的顺从,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原则;儒家提倡宽和处世、人伦和谐,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法家认为社会和谐主要取决于各阶层得到与其社会地位相应的  相似文献   

19.
社会阶层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社会持续发展、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的保证。社会阶层的分化带来了利益的分化、调整和重组,也由此导致了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变化。从社会资源流动和分配关系这一角度来看,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突出表现为社会各阶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资源上的关系和谐。其中,经济资源的流动和分配是社会阶层关系的决定性力量,而经济利益关系的代际传递和发展无疑会受到社会各阶层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一手硬,一手软”。究其原因,是对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不深和把握不准,没有找准抓好两者的结合点。一、牢记社会主义的目的是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结合点的根本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内涵。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因而也都必须产生与该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社会生产本身就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