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物流产品创造价值的大小和物流产品在价值链上的位置可以将物流产品分为基本物流产品和高级物流产品。扩展物流产品的外延就是对物流高级产品的创新,通过提供更能满足客户需求的物流增值服务,在为物流企业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的同时,也更好地保证企业供应链的高效运作。在物流产品的价值分析过程中,基于供应链的价值分析过程是识别增值活动的基础。在这些环节中,只有在有价值增值的环节活动上进行物流产品外延,进行服务创新,才能够在增加客户价值的同时又为物流企业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2.
余少雄 《南方论刊》2013,(8):92-93,69
客户价值即客户从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得到需求的满足。客户认为某些产品或服务有价值,是因为他们所选产品或服务的效用能达到或超过他们的预期。如今,装饰企业面临的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甲方市场,企业如何获得竞争优势,如何持续发展做大做强,要求我们始终抓住一切商业活动的本质:即为客户创造价值。"创造客户价值"是企业最基本、最重要的经营价值观,企业的一切发展包括生存都要基于创造客户价值。  相似文献   

3.
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服务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中 ,随着第三产业的崛起 ,劳动价值论遇到了新挑战。争论的焦点在于 :是否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 ?我认为 ,三大产业的所有劳动 ,无论是工农业劳动 ,还是服务劳动 ,只要它们能创造出用于交换的使用价值 (不论是实物形式的还是非实物形式的 ) ,就创造价值。第三产业劳动也创造价值的论点可以根据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按照非实物劳动成果———服务产品———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服务产品的价值的线路来论证①。否认第三产业劳动也创造价值的观点 ,关键是看不到非实物产品和非实物使用价值的存在。人类的经济实践已…  相似文献   

4.
商品作为劳动产品,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因此,从经济学和美学相结合的角度看,商品不但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还有审美价值。 一、商品是使用价值、审美价值和价值的三位一体 人的劳动是有意识和有目的的活动,它不但创造可供人类自身生存的使用价值,而且创造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审美价值。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结合在人类的劳动产品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劳动产品是劳动者直观自身的客体,它不但以其自然属性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而且其规则的形式、悦目的色彩以及优美的造型还作为审美价值满足  相似文献   

5.
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出发,由于人力资本的能动性,对人力资本的使用能生产新的产品,可以创造价值,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西方经济学角度分析,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使人力资本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中处于决定的地位,说明人力资本可以参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分配。但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存在不确定性、难以明确区分、分割困难等难点。因此,我国收益分配制度的创新必须充分考虑人力资本产权地位,建立以人力资本产权为基础的收入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6.
社会劳动价值论是钱伯海教授提出的劳动价值论的“新见解”。其所提出的“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科学技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从社会看,产品价值只分解为收入”、“第三产业都创造价值”等观点需要澄清。对社会劳动价值论主要观点的辨析:非劳动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但科技本身不创造价值和新价值;第三产业并非都创造价值,如果认为第三产业都创造价值,那就混淆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别,从根本上否定了劳动价值论;社会总产品价值只分解为收入的观点是马克思严厉批判过的“斯密教条”,它不仅在理论上不能说明产品价值中的C部分为何消失了,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价值构成的现实。  相似文献   

7.
人类生活中一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以及各种规章制度和组织等,都是人类自己创造的,由于它们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因此都具有一定价值,可称为“价值对象”。本文探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中创造论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问题:创造价值的过程;价值的实现和完成。  相似文献   

8.
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是新时代基础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这一根本要求既有哲学层面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解决基础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现存问题的现实要求。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重点要通过知识性明证价值性,通过价值性引领知识性,最终实现二者的平衡协调。基础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必须有针对性地从三方面切入:首先,基础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应注重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实现育人和育才的统一;其次,基础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应注重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最后,基础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做到情理交融,既要做到以理服人,又要讲究以情感人。  相似文献   

9.
一评价是一种主体活动,是主体对价值关系的反映活动,评价性的认识是认识的一种特定形式,它和被人们称作“科学认识”或“知识性认识”有着不同的特征。有的同志提出,评价性认识和知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主体的地位:被认识价值关系的主体不是评价主体就是知识性认识,如果它同时又是评价主体就是知识性认识。(参见李德顺:《价值论》第256页)。这种区  相似文献   

10.
劳动价值论中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认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既要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 ,又要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不断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基于这一理念 ,本文认为 :非劳动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 ,试图用扩大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外延而把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纳入创造价值的范畴是不科学的 ;第三产业并非都创造价值 ,如果认为第三产业都创造价值 ,那就混淆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别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分别作用于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科技极大地提高了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但科技本身不创造价值和新价值 ;社会总产品价值只分解收入的观点是马克思曾严厉批判过的斯密教条 ,它不仅在理论上不能说明产品价值中的C部分为什么消失了 ,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价值构成的现实 ;产品的价值决定和收入分配具有不同的理论依据 ,产品的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 ,而收入分配的方式则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不能因为我国现阶段提出要按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贡献参与分配 ,而认为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参与了价值的创造 ,断言按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不存在剥削。本文认为 ,我国经济理论界之所以在劳动价值理论上存在一些模糊的认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经济学界关于第三产业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讨论中,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由于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体是价值的载体.而第三产业的某些领域不生产物质产品.所以不创造价值;如果承认第三产业的劳动全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就抛弃了马克思的价值定义.简言之.只有以“物质产品”(应称实物产品)为凝结对象的劳动才可能创造价值.我认为、这种把劳动是否“实物化”当作判断是否创造价值的“试金石”的观点,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中看.都是难以成立的.为什么“实物化”不能作为创造价值的试金石呢?我在“马克思关于非实物使用价值充当价值承担者的思想探讨”(载《当代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一文中作过分析,现从另外的角度再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2.
"戏说"颠覆历史真实的意义不能一概而论.单纯的"知识性颠覆"并非作品价值评价的核心标准,亦非"戏说"."精神性颠覆"蕴含新型历史认知,以真理正义和精神创造至上原则为价值基础,超越了"戏说"境界."情感性颠覆"既存在"知识性颠覆",又违背"正当"与"善"的基本伦理原则,也缺乏创造性历史认知,方为否定意义的"戏说".研究历史题材"戏说"必须改变概念滥用、意义误判的现象,以文本叙事伦理的特征为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13.
蔡思复 《江汉论坛》2002,19(10):21-23
在商品生产中,并非只有体力劳动创造价值,脑力劳动是有用劳动,脑力劳动也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更多的价值。知识不创造价值,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无人工厂”的商品按高于价值的生产价格出售,得到的利润是来源于其它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活劳动创造的转移过来的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产品服务增值与制造企业的战略扩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吉昌 《学术探索》2003,(10):21-23
产品服务正脱离原来对产品的依附状态,成为价值创新和新的价值创造的重要途径。产品服务增值可以创造产品差别化优势,有助于保持忠诚的顾客关系,是现代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所在。因此,现代制造企业必须构建全面的顾客服务理念,重视内部营销,强化顾客关系管理。  相似文献   

15.
产品服务增值与制造业企业的战略扩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吉昌 《河北学刊》2003,23(6):198-201
产品服务正脱离原来对产品的依附状态,成为价值创新和新的价值创造的重要途径。产品服务增值可以创造产品差别化优势,有助于保持忠诚的顾客关系,是现代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所在。因此,现代制造企业必须构建全面的顾客服务理念,重视内部营销,强化顾客关系管理。  相似文献   

16.
关于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争论由来已久。非物质生产领域生产无形商品的劳动也创造价值,旨在确立一种判断标准或基本原则,即不管是物质生产领域还是非物质生产领域,凡是生产商品的劳动都创造价值,不生产商品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这里的关键是要承认非物质生产领域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也是商品——无形商品。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 1 0 0多年来经受了实践的检验 ,但也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关于生产劳动的内涵和外延 ,关于公共服务性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拓展。生产劳动是人类一切既有投入又有产出的社会性活动 ,作为政府公务员等从事的公共服务性劳动也是一种生产劳动 ,也能创造价值。其劳动产品主要有精神产品 ,如政策、法规等 ;也有无形的服务活动 ,如提供咨询、维护社会秩序、保卫国家安全等 ;还有物质产品 ,如兴办公益事业等。这些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的产品并非“免费午餐” ,而是以税收的形式获得经济回报。  相似文献   

18.
新科技革命条件下,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提高,在产品价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有人认为,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价值,甚至提出用“知识价值论”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本文认为,知识对价值创造有巨大作用,但不能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和主体。知识不能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工业生产中,美的作用渗透在各方面,贯串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产品价值的创造、形成和最终实现,都离不开客观外在美和劳动者的内在审美意识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一)人们的劳动实践不断地创造出产品的实用价值,同时也创造出产品的审美价值。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劳动产品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日益紧密结合,向着更加高级、更加丰富多采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劳动理论的创新 ,包含劳动内涵和外延、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理论、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理论的创新。劳动价值论的创新 ,是在坚持价值是活劳动创造的一元论的前提下 ,把价值创造拓展到生产无形产品、精神产品的商业劳动、服务劳动、科学劳动以及管理劳动、经营劳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