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和民族问题。没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健康的发展,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繁荣昌盛。 ○必须根据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符合本民族和本地区实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和任务。今后一个时期要努力提高符合政策生育的比例,有效控制民族地区人口增长,使之适应民族地…  相似文献   

2.
民族传统与民族人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是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对于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重大影响.所以.加强对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研究,是必要的.本文试就民族传统与民族人口作个初步探讨,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一、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发展的概况新疆少数民族是大聚居、小杂居与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错.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3.
凉山彝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长德 《西北人口》2008,29(4):49-54,58
本文根据凉山州历年人口资料和最近几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讨论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人口的变化。文章发现,总体上,民主改革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凉山州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少数民族人口还存在着人口增长较快,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偏低,人口负担重等问题,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和经济的发展,文章认为当前凉山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战略关键期”,人口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问题是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保证,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文章提出,要通过稳定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有目标、分阶段地推进人口发展,实现民族地区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出生性别比是人口发展的"生态基础",而出生性别比失调问题是和谐人口生态关系的一个极不和谐的因素。已有的人口学研究一般从全国或区域的范围分析出生性别比问题,忽视了少数民族地区出生性别比失调自身的特点。基于人口生态视野分析贵州民族地区出生性别比失调的特征、成因和后果。男性偏好在该地区特定的人口生态制约下有着深刻的经济、文化、社会、性别根源。贵州民族地区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调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提高贵州民族地区妇女社会地位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神圣的事业,人口问题不但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一个地区或国家要发展,就必须实施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因为人口问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所以,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牵动全局的重要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作为市县计生局长,要应对“三大”情况,即:责任大、压力大、希望大。  相似文献   

6.
王晓君 《西北人口》2017,(1):120-126
文章以西部少数民族人口为研究对象,依据2000年和2010年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通过计算,对比,揭示西部大开发十年间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变动趋势。研究表明,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程度伴随着西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变化,呈现出城市化率普遍提高;民族之间人口城市化差距缩小以及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提升等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除汉族之外的55个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变化状况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人口的现状和特点,研究和分析其发展变化态势,因地制宜地适度控制民族人口过快增长,对于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地区经济的繁荣以及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口大流动、大融居时代背景下,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不断深化,为促进各民族交融互嵌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也给全面深化认识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变迁规律提出了新要求。基于1953年以来历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通过计算群内接触指数、人口区位熵、人口再分布指数等指标,从人口空间分布的集散程度、地区偏好、动态变化三个维度,全面分析我国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变迁及模式。研究发现:我国各民族人口群内接触指数呈下降态势,族际接触互嵌程度强化、分散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各民族人口空间扩散地区偏好存在明显差异,地区偏好具有距离邻近与经济吸引的双重效应特征;各民族人口再分布仍然保持活跃,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仍处重要调整期。基于此,文章认为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的再构为当前民族交融互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但是已有研究仍然忽视了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族际差异性,忽略了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变迁的渐进性和长期性,对非传统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关注明显不够。未来应从动态差异视角出发全面认识我国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从民族互嵌高度出发重新审视我国民族人口空间分布变迁,从民族工作需求出发从容应对我国民族人口格局变迁与...  相似文献   

9.
人口产业结构是指经济活动人口在不同产业部门中分布的数量比例。民族地区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增强民族经济内部活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拟通过宁夏回、汉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产业结构状况的对比研究,简单地揭示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民族地区经济振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和新疆等5个民族自治区的经济社会都得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快发展。但是,5个民族地区因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导致发展的进程有所不同,其中内蒙古基础最好、发展最快,广西次之,西藏、宁夏和新疆等3个自治区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5个民族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变动显示出3个不同队列特征,反映了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那些影响国家和民族现代工业化进程的社会历史基础及自然地理等经济发展条件,而不是民族和人口因素。5个民族自治区的人口变动状况都直接反映了各个民族地区经济因素的作用结果,而生育政策对人口过程却没有显示出预期应有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1.
根据“五普”数据显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为106430000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1%。虽然少数民族整体人数相对较少,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因素法模型对我国人口数量较少的门巴族未来人口进行预测,分析未来50年门巴族人口的发展状况以及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少数民族人口可持续发展,以及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国家制定少数民族尤其是人口数量较少的少数民族人口发展规划提供政策依据,也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政策及其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变化,是与党和政府推行的民族政策,以及民族人口政策息息相关的。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政策的推行,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积极推行“人口兴旺”政策阶段(50年代至70年代初),主要内容为鼓励和提高生育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人口数量(包括劳动力)。人口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也是其它社会生活,如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的主体。从当时少数民族人口再生产的实际出发,从当时民族地区广泛盛行的传统农牧业需要增加劳动力的实际出发,积极推行“人口兴旺”政策,是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需要。因此,在这个期间,不论是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或者有关文件中都有这方  相似文献   

13.
增长极的人口与发展协调问题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深圳市是改革开放的窗口之一,经济上突飞猛进,人口规模迅速膨胀,并且5;发了一系列相关的社会与经济问题。目前深圳市的人口在全国有些超前,但是作为一个增长极所遇到的问题,深圳的情况有可能在其他地区重现,因此探讨增长极的人口与发展协调问题,不仅有益于深圳市的发展,而且对其他地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一、深圳市的增长极特征增长极是由法国经济学佩罗(Perroux)提出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个含义是描述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另一个含义是一种地区发展战略①。在发展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地区因为某些因素而…  相似文献   

14.
在第三次全国人口科学讨论会上,来自甘肃、青海、新疆、广西、四川以及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同志,就我国民族人口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现将讨论的主要问题纪要如下: 一、要重视少数民族人口问题的研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尚有55个少数民族。截止1978年统计,人口已发展到5580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与汉族人口比较是少数,但人口的绝对量已经相当于世界上一个中等国家(如英、法、意大利等国)的人口数量。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且和全国控制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以外,现已确认的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人口9,120.03万人(1990年),占全国总人口的8.04%。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大部分居住在祖国边疆,解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光辉旗帜下,各民族间不仅建立和发展了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关系,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民族教育事业也空前繁荣。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发展状况,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研究和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妇女生育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特点,对了解和掌握今后人口发展趋势,并通过哪些社会经济因素来调节育龄妇女生育率预期的方面发展等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部大开发中民族人口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西部是中国少数民族成份和人口最多,社会经济滞后、生态环境最严峻的地区。因此,西部大开发直接关系到中国各民族人口的现代化,关系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本文以大量的数据阐述了少数民族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个团结、统一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国家。因此,实施有利于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和民族人口政策,以及重视民族人口研究,便成为时代的需要。 80年代揭开了民族人口研究的新篇章。进入90年代,由于国内各民族的人口、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问题的更加显露、国际民族气候的发展和国内民族人口研究人  相似文献   

19.
何玲 《西北人口》2004,(3):36-38,42
人口与自然是否相适应,直接影响人口与经济环境的发展。人口与环境不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制约青海全面推进小康进程的瓶颈。只有制定出符合青海民族地区实际的计生政策,才可能有效地、整体地推动青海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夏河县是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全州政治经济中心和甘青一带佛教文化的摇篮。全县现有藏族70,949人,占全州藏族人口的35%、全县人口的64%;汉族31,638人,占全县人口的28%;回族8,473人,占7.5%;其它民族614人,占0.5%。从公元二、三世纪起,藏族人民就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动、繁衍生息,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社会经济形态和宗教文化传统。以拉卜楞寺(全国藏族地区三大佛教寺院之一)为中心的佛教文化,对甘青一带藏族人民的政治、经济以至人口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