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①他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在他的晚年,采取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其功彪炳史册,为后人所敬仰!阐述、研究孙中山在五四时期的政治思想和活动,对于理解他在晚年的思想变化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统一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辉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2)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统一思想邓辉民族统一思想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重要内容。过去史学界有不少同志在论及此问题时,往往简单地把“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归纳为孙中山关于民族统一所依据的一贯思想和基本原则,具有继承性与连续性。其实,孙中山民族统一的思... 相似文献
3.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6)
孙中山建国学说是其政治学说的主要组成部分。1924年以前,他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奋斗。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后,他选择了“苏俄式”人民共和国的新目标。我们把两个阶段综合起来考察,他的建国学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为“国家的建立”,二为“国家的建设”。本文试就孙中山关于建国学说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舒文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192 7— 193 0年间 ,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 (反蒋集团 )为了争取国民党的正统地位 ,都对孙中山的建国思想进行各自解释 ,并攻击对方违反了孙中山的建国思想。从他们的解释中 ,可以看出国民党内部建国理论的混乱和以后在中国大陆统治失败的部分根源 相似文献
5.
刘宝书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在中华民族濒临危亡时期,孙中山揭橥民族主义的战斗旗帜,为反帝救亡,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反帝救亡思想,是他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一、民族主义是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首先揭橥的战斗旗帜。当时民族主义面临着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对内反对满洲贵族的民族压迫争取民族平等的双重任务。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基本点是反满还是反帝救亡,这是史学界至今尚未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王琼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16-18
儒家思想对孙中山政治思想的形成及其政治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儒家政治思想中的"八目"思想与孙中山的建国构想(包括"五权宪法"、"三阶段建国")在根本政治理念上将统治者的高尚人格视为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忽视制度对权力的约束;在政治制度建立的具体策略上把被统治者具体人格的完善看作是国家建立的前提条件;在政治文化上贬低个体权利在政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表明这两个思想体系的关系并非表面、局部的相似,而是价值关注和逻辑思路的契合. 相似文献
7.
李默海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3):21-2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践孙中山宪政思想,主要是实践孙中山人民民主性质的宪政思想。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宪政思想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及在此之前制定的关于起草《大纲》的七个原则上;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宪政方案和实践继承和超越了孙中山的宪政思想;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及其规定的人民代表会议仍属于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范畴。 相似文献
8.
李恩广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1-12
1919年的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政局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场运动中,中国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这场运动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社会上反映十分强烈。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一时期,作为中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关于五四运动的言论却很少,也没有|亲身投入到这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中,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本文拟就这一时期孙中山的思想及活动进行分析,探究他没有参加这场运动的原因以及他与五四运动的关系。孙中山没有积极地投身到五四运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护法运…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思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间势力提出了一系列的民主宪政思想。本文拟将中间势力民主宪政思想与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作一比较研究,以明确二者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从而深入理解这两种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资产阶级民主宪政思想。 相似文献
10.
王兆祥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229-232
孙中山教育思想的形成有三个阶段。辛亥革命以前,主要表现的是教育改良思想,积极推行学校教育,提出只有通过“兴学养才”,将西方先进文明吸纳、融变为中华民族的新文明,才能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辛亥革命期间,倡导教育为革命服务的宗旨,认为“教育是宣传”,要通过教育宣传革命、培养革命人才,主张以革命的手段,在彻底破除封建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发展国民教育;建立民国以后,提出了一系列对教育的建设构想,重用蔡元培制定民国新学制,进行现代化教育改革。从孙中山教育思想体系来说,这一时期还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他的全民教育、人才教育、军事教育和科学教育等诸多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2.
13.
建国前中共党人对孙中山的纪念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显著的差别。随着时局变迁,在孙中山去世、国民革命失败以及抗日战争前后等阶段,中共党人纪念孙中山的内容和意义虽不断发生变化,但其利用不同的纪念空间,通过集体记忆的形式,一直重申自身革命的正统性并付诸于实践,从未改变过。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法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世文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本文论述孙中山先生的法律思想具有人民性和民主性,在中国法制史上有重要地位。说明孙中山法律思想来源于他对政府与人民关系定位的构想,要“人民有权政府有能”;主张将创制权与复决权给予人民;提出刑罚目的在于维持国权、保护公安,刑罚程度“以足调剂个人之利益与社会之利益之平为准”;确立近代中国司法体制的格局:废除刑讯,建立常任法官制、上诉制、律师制和辩护制。 相似文献
15.
为建国立规——孙中山的建国理论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剑涛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2-25
从晚清到当代,中国一直处于国家建构的进程之中。在各种不同价值取向和制度设计的国家建构方案中,孙中山的国家建构方案最值得人们重视。因为,孙中山不仅在中国建构现代国家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了建国实践和建国理论两个重要支点,而且在建国实践的进程安排上,刻画出了共和建国的结构状态图和渐进路线图。华人地区真正具有现代性保障的政治体建构,正是循孙中山的建国思想以及建国进路而成就的政治业绩。对于今天处于建构现代国家关键时刻的中国大陆来讲,重归孙中山的建国思路,遵循其建国路线而积极作为,可能是中国大陆建构起现代宪政民主政体国家的一条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法律思想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汉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最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领袖,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他的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开创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阶段,特别是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事件。孙中山最可贵之点,在于他能“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在共产党和 相似文献
17.
姚琦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本文从五权分立与权能分治、均权主义与地方自治、考选人才与官吏管理、行政法制与行政监察、为政以德与天下为公等五个方面对孙中山博大精深的行政思想进行初步梳理和评价,以期对新时期中国行政文化建设提供某些借鉴和养料。 相似文献
18.
梁继超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4)
重视农业、解放农民是孙中山重农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孙中山经济近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地位;解放农民是农业近代化的前提两个方面考察孙中山有关重视农业、发展农业,解放农民的理论内涵和具体措施以及对今天我们发展现代农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孙中山先生关于廉政建设的独到论述作了较为详备的探讨,认为其思想之精要表现在:(一)“官吏应为国民公仆”;(二)“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三)“官吏当受人民之监督制裁”。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就孙中山廉政建设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作了科学的剖析。 相似文献
20.
唐晓童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5,(3):62-63
文章结合孙中山的革命宣传活动,站在传播学的角度,着重分析了孙中山的宣传思想产生的根源,并针对他关于宣传活动的主要环节,如宣传者、宣传内容、宣传对象、宣传方法(策略或技巧)等方面的论述,进行了点评.同时又进一步阐释了孙中山的报刊宣传思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