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财政历来就具有公共性,是公共财政.国家的性质不同,财政职能就有差异,财政职能涉及的内容、范围也会不同.为此,建立市场经济后的我国财政职能也要相应地转变职能.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我国县级财政,认为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是县级财政地位进一步巩固、体制将更趋完善、提供公共服务均等化将越来越显著、县级财政的公共性特征进一步增强、县级财政管理和监督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财政“低保”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完成国家规定教育目标所需的办学条件的最低经费投入保障。建立义务教育财政“低保”制度的目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的发展,体现公共教育财政的公共性。建立义务教育财政“低保”制度的基本思路必须结合我国义务教育法有关义务教育的投入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的要求,并有较为可行的政府间分担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以加强财政透明度为导向推动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直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各国建立良好的财政体制改革,并且认为提高财政透明度是改善财政管理的关键之一。财政透明度的国际规范隐含着对政府财务报告的基本要求,建立和完善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有助于提高财政透明度。笔者从政府财务报告的视角分析了财政透明度,并以此为导向推动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改革。  相似文献   

5.
财政与城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财政政策对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财政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指出了现行财政政策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财政对策,有助于我国城镇化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时期,民众对公共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与财政对民众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是当代中国社会公共领域的主要矛盾。引致这一矛盾的根源在于我国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存在的缺陷。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缺陷,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价值理念以及与价值理念相应的"公共性文化"与"公益文化"理念的支撑。当今时代迫切需要确立"公平公正"、"公共利益最大化"与"公民权利"的公共福利新价值目标,通过价值文化背景的改善和多元利益主体的博弈均衡,重塑一种新的符合民情民意与"民生本位"价值理念的合理的利益均衡机制与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以实现社会多元利益主体的"理性"合作与公共福利的最大化,并促使能够充分体现"公益文化"与"公共性文化"理念的公民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西汉著名理财家桑弘羊在其富国思想下推行的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一系列财政政策,达到了“民不益赋而国用丰饶”的目的。桑弘羊的财政政策体现了财政的阶级性、强制性与公共性的统一,而其财政思想对解决我国财政政策当中存在的观念问题、目标导向及操作手段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政府权责边界清晰、信息公开、高效的绩效监督是发展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财政治理体系的关键。我国财政治理体系在围绕关键点的发展过程中,面临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财政征管机制不健全、预算管理体系不完善、财政透明度不高等治理困境问题。以信息透明可追溯、数据不可篡改、分布式记账为特点的区块链技术,与财政治理中对数据公开、安全、准确的要求之间有着内在的耦合性。区块链技术有助于提升财政治理能力和优化财政治理体系,但还面临财政金融领域成熟应用较少、数据处理能力有限、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灵活性不足,与政府财政治理理念存在差异等方面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应加强区块链在财政治理场景的尝试,优先发展跨机构的联盟链,强化中心化核心应用与非中心化区块链应用的混合模式发展,以及推动政府财政治理理念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受经济危机、欧债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在低谷中徘徊.如何将财政投融资的资金合理、有效作用于经济,促进并最终实现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即财政投融资的绩效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财政投融资绩效考评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投融资理念的建设、财政投融资绩效考评工作的具体执行、财政投融资绩效管理配套制度的建设等环节,都要不断的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0.
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财政学理论的发展既受到外来理论的深刻影响,又在解释和指导中国财政实践中打上了中国国情烙印和时代特征。“国家分配论”受到来自苏联理论的深刻影响,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运用计划模式追求工业化紧密相关,强调中国财政的生产建设性。“公共财政论”借鉴西方现代财政理论,又与改革开放中引入市场机制加快经济增长相对应,强调现代财政弥补市场失灵的公共性。国家治理财政学将是中国汲取中外财政相关理论成果,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行的财政理论探索。该理论从政府—市场—社会三维互动视角对财政现象进行观察,对财政主体、财政客体、财政目标和财政过程进行全面研究,为新时代发挥财政在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基础和支柱”作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主要从我国目前财政支出的现状出发,实证地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公共财政体制下,如何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使财政支出结构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2.
我国真正意义上应用西方的财政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是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虽然积极财政政策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作用明显,实现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但其他方面如拉动民间投资与消费等不尽如人意.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过程中,许多可能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旧有制度,在向新制度变迁时,必然会导致政府财政政策传导机制的梗塞,甚至出现政策的作用机制发挥失灵.笔者建议,目前的中性财政政策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应注意从有关影响政策效应的制度安排上进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改革,在政策手段上应减少公共支出,多运用税收这一调控方式.  相似文献   

13.
以人工金融市场模型为代表的计算金融学建模方法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金融市场分析工具,也是金融学领域的国际研究前沿之一。论文从异质性主体模型的发展和演变角度,梳理了计算金融学建模的理论基础和实现手段,对计算金融学的研究进展作了系统评述,最后分析了计算金融学建模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进一步指出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国际混业经营趋势下,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模式存在很多的弊端,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的金融监管需求.基于这种形式,本文分析了国际混业经营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现行金融监管制度下面临的困难,研究了在国际混业经营趋势下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并提出了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也深刻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在这场危机后,我国应该对此进行反思,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推进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整体来看,美国“次贷危机”后,我国的金融发展有五个基本取向,即维护安全的基础上推进金融深化,规范秩序的基础上推进金融创新,防止“抑制”基础上防范金融风险,在加强宏观调控基础上改善金融生态,在加强系统建设基础上优化金融机制。  相似文献   

16.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备受关注的美国金融危机已使全球金融市场陷入本世纪以来最大的金融动荡之中,这无疑也会对我国的经济特别是金融业带来一定的冲击,致使我国金融机构境外投资风险加大,金融市场风险加剧,投资者信心受挫等等。从美国金融危机所引发的思考与启示中我们可以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办法,以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金融呈现出供给抑制、需求旺盛及市场效率低下的现状,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实行“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的总体战略,农村金融市场在经济相对稳定下金融风险可控,带来了产业金融、消费金融、规模扩张、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机遇,因此,建议: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提高农村金融供给;配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开发和培育农村金融体系的服务功能;改革农村金融定价和补贴政策;完善农村金融的监管体系以及以优惠政策吸收优秀金融人才。  相似文献   

18.
金融衍生交易的法律风险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方便了金融交易,降低了交易成本,但在提高金融运行效率的同时,由于其高投机性和高风险性的特点以及由其诱发的一系列金融事件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因而了解金融衍生工具的含义和特征,分析金融衍生交易中的法律风险成因并进一步探索如何对其进行法律风险防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不健全和制度缺陷严重地阻碍了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等金融组织均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需求,针对这些组织制度缺陷,应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国金融业五年内将逐渐打破地理限制、客户限制和业务限制,全面对外开放,直接面对来自WTO成员国的竞争和挑战.作为在我国银行业占主导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着资本实力、金融法律制度、经营管理模式、业务品种、监管方式、人员流动等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如何应对呢?其主要对策是建立股份制,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变革;实行"混业经营",实现经营模式的多样化;重视表外业务,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立法,建立和健全与WTO基本规则相一致的金融法律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搞好用人制度与报酬制度的改革;适应入世要求,健全金融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