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明] 《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这封信写于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在张居正出任首辅一年多之后。这时张居正面对明王朝统治的危机,已开始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进行整顿和改革,以达到“富国强兵”、稳定和巩固明王朝统治的目的。这封信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张居正富国强兵的法家路线。信中张居正提到“夫民之亡且乱者,成以贪吏剥下而上不加恤,豪强兼并而民贫失所故也”。并指出:“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病实在此。”针对这个根本问题,张居正提出了“杜绝贿门,痛惩贪墨”;“查刷宿弊,清理逋  相似文献   

2.
明朝张居正改革,是封建社会后期最大的一次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发生在万历元年至万历十年间(公元1573—1582年)。此时正是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时期。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本文拟仅就张居正对驿传制图改革的成败得失,作一初步的探讨。一我国的驿传制度由来已久。甲骨文中的“驲”,即驿站中的专用车。随着国家制度的日  相似文献   

3.
张居正嘉靖、万历时期的归乡,与其人生及政治生涯紧密相连.嘉靖归乡,处于人生低谷的翰林院编修张居正的改革思想酝酿成型,而在此期间,张居正改革群体若干重要成员亦与张居正建立或加强了私谊.万历归乡,处于人生鼎峰的首辅张居正改革思想的雏形正逐渐变为现实,亦为其人生及政治生涯的转折点,暗流涌动,潜藏着种种危机和矛盾,改革事业在艰难中推进.张居正的多次归乡,与张居正心理变化以及改革思想的形成和改革实践的推进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由于皇帝年幼,万历初政只能是顾命政治。根据穆宗临终的安排,这一顾命政治是集体顾命,而不是一人顾命。但在皇位更替之际,张居正与内廷势力通过政变改变了这一模式,最终形成了张居正一人独当顾命之任的局面,其压力陡然增加,其任务更为艰巨,其手段必然特殊。所以,对这一时期的张居正的政治行为,就必须以顾命政治的视野来认知。可以说,在十年的顾命生涯中,张居正根本就没有顺利而又圆满地完成这一特殊的政治任务:他没有将皇权顺利移交到神宗手里,没有将神宗培养成“圣君”,没有组建强干精明的内阁和九卿班子。随着他的病逝,由其主导的顾命政治便轰然崩塌,以失败而告终。所谓张居正“人亡政息”,其实就是指万历初年顾命政治的结束。  相似文献   

5.
中国小说评点萌兴于明万历年间,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从万历二十年到万历年结束,“据不完全统计,此时期出版的小说评本约20种,占嘉靖以来出版小说的三分之一强。”[1]万历时期在整个中国小说评点史上具有极为关键的地位,直接影响了之后小说评点的特征形态与发展轨迹,小说评点自万历萌兴,历三百多年而不衰。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中国小说评点在这个时期的发端,必然与这个时代特殊的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清人赵翼指出:“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2]黄仁宇也把万历…  相似文献   

6.
闲读明史,给我印象颇深的,是言官们前仆后继,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万历年间,这群人活跃于官场,充分发挥其不畏权贵、不怕牺牲的"优良品质",心忧"国是"。首辅大人够位高权重了吧,然而,言官们不惧。对于时任首辅申时行的攻诘,即显现出这一政治群体的团结协作与不折不挠。万历十二年(1584年)三月,御史丁此吕借着朝廷批判张居正的"东风",上书朝廷"翻旧账",攻击张居正之子张嗣修当年科举中第,是走后门的关系户云云。此事本已得到处理,张居正死后,其子已被发配到边远山区充军。之所以旧事重提,关键在于含沙射影。原来,当年录取张嗣修的主考官,正是今天的首辅申时行。后经申时行为自己辩解,万历支持了自己的老师申时行,命令将丁此吕降职调任外地。  相似文献   

7.
东林党和张居正——兼论东林党的发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探讨了明朝后期东林党人与张居正的关系,认为东林党是张居正改革事业中主要方面的继承者。文章还认为,东林党形成的发端,是万历二十一年的京察事件。  相似文献   

8.
张居正悲剧     
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重笔写张居正。 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1547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明史·张居正传》称其“勇敢任事,豪杰自许,然深沉有城府,莫能测也。”仕世宗、穆宗两朝。神宗时为首辅。是明代一位有影响的杰出的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改革家。 万历9岁即位,完全是在他辅佐下,行使皇帝权力。从万历初年出任首辅,总共10年。在这期间,《陈六事疏》,涉及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帮本、饬武  相似文献   

9.
张居正(公元一五二五年——一五八二年)与海瑞(公元一五一四年——一五八七年)都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们在中国历史上都有很大的政治影响,而且都被后人誉为一代“名相”、“清官”和政治改革家。但是,自张居正在万历元年任内阁首辅以来,却对早已在沿海一带推行“一条鞭法”的政治改革家海瑞不起用。这是什么原因?这个迷至今在史学界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试就这个课题加以论述,不妥之处,恳请大家指正。据《明史·张居正传》记:“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日讨求国家典故”。此时张居正仅是一个取得进士而每天温习探研国  相似文献   

10.
张居正是万历首辅,作为一位施政者,实干家,他的生活中心只有政治。张居正的文学观念与朝政、治国紧密相连,强调文学的政治功能。在此,从雅正、质朴、实用三个方面来分析他的文学观念,力图对他的文学观念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张璁与张居正是明代中后期的两位重臣。他们之所以在各自的时代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就在于各自与当朝皇帝皆有密切的关系和极强的担当意识。正是由于他们得到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加上各自敢作敢为,故在各自时代做出了突出成就。但由于两人与皇帝关系存在着明显差异,所以各自的作用和遭遇也就大不相同。作为张居正的前辈,张璁能够面对政情变化而不贪恋权位,多次离职,进退自如,赢得了世宗的尊重,确保了政局的平稳。而张居正以“顾命大臣”的身份被动管教神宗,未能得到神宗真正的信任与尊重,故死后遭到声讨与清算,万历政治因全面否定张居正而江河日下。  相似文献   

12.
张居正,字叔大(1525——1582)湖北江陵人。隆庆元年(1567)入阁,万历元年(1573)出任明朝政府首辅(相当宰相)。他一生经历了明末的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当时正是封建社会各种矛盾激化,阶级斗争空前激烈的时期。张居正针对明末社会的弊政,推行法家路线,实行变革,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制的统治,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他是明代著名的地主阶级政治家、理论家,一生经历了明朝中、后期的嘉靖、隆庆、万历三个朝代。嘉靖二十六年他中进士,隆庆初年入阁当大学士,万历初年作为首辅秉政,直到去世。在当国十年间,他雷厉风行地革除弊政,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张居正的著述编为《张文忠公全集》,凡四十六卷。  相似文献   

14.
熊召政的《张居正》使我们有可能借助于一个虚构性的文本来思考关于改革的话题。对于改革家的张居正而言,何以“成于改革,毁于改革”?对于由张居正所推动的这场改革运动来说,又何以“成于张居正,毁于张居正”?这里是否包含着千百年来困扰中国改革的死结?《张居正》揭示了张居正改革最终未能完成制度性的设计,使体制有一种自我适应和调整的能力,而仅仅依赖于体制内个人的良知与威权,则难免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张居正所编《帝鉴图说》作为幼帝启蒙教材,因其教育对象身份及其未来发展要求的特殊性,展现出了不同于普通童蒙读本的特点。其一,《帝鉴图说》在万历皇帝的教育过程中起到的是先发性启蒙作用,解决了万历皇帝形成圣主明君初步认识的问题,在教育目标上具有针对性。其二,《帝鉴图说》围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培养目标,从君臣关系、君民关系、君王个人三个层面,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紧扣培养目标。其三,《帝鉴图说》采用了适切的教育方法,在万历初年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效。《帝鉴图说》以绘本为主要编辑形式,语言通俗、图文并茂,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教育过程中,张居正以《帝鉴图说》为据,采用正反面教育相结合,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教育方法,教育意味强。教育文本取材上,引文以史书为主,取材独到,语言表达上,采用温和的说理方式,更易于教育对象接受,显示出了帝王教育的用心之处。  相似文献   

16.
姜钦峰 《社区》2011,(14):24-24
明朝万历皇帝9岁登基。孩子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这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前途命运的大事。因此。皇太后经过慎重考虑.把教育小皇帝的重任托付给了张居正。  相似文献   

17.
被誉为“宰相之杰”的张居正 ,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 ,推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排除种种阻力与干扰 ,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政绩 ,缔造了所谓万历新政。但是身后遭到不公平的待遇 ,令人感慨系之。后人在复述这一段历史时 ,在赞誉他的同时 ,导致一种过于讳言其过的倾向。本文透过四个方面的剖析 ,意在窥探这位政治家的内心世界 ,以显示历史的另一面 ,更接近其真面目 ,并非故意抬杠 ,做什么翻案文章  相似文献   

18.
齐夫 《中华魂》2012,(1):33-33
万历二年,罢官在家闲居的海瑞,听说首辅张居正长子张敬修要参加会试.担心张居正从中做手脚。以使自己的儿子高中.会坏了社会风气。他认为执政大臣必须清正自守,不得因公循私.要给天下做好样子。就毅然给主考大学士吕调阳写了封信说:“今年春,公当会试天下.谅公以公道自持,必不以私徇太岳:想太岳亦以公道自守,  相似文献   

19.
张居正改革发生于1573年(万历元年)——1582年,这时,建国二百年有余的明王朝已步入其后期阶段。一般来说,发生于封建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往往难免失败,而张居正改革却是成功的,尽管他身后遭际不幸,但评判一位政治家事业的成败主要应看其生前,而不是看其身后,只要其生前取得了成功,他就是成功的。张居正生前“治绩炳然”,十年改革,在政治上有力地矫治了积重难返的腐败之风,使“数十年丛积之政,渐次修举”,吏治面貌一新,官场作风大为改观,“政体为肃”;在经济上使国家“府库充溢”,“太仓粟可支十年,同寺积金四百余万”,有了充足的积储,而“小民如获更生”,达到了国富民安的目的;在军事上,边防巩固,“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  相似文献   

20.
张居正(公元1525—1582年)字叔大,湖北江陵人,出身于一般中小地主家庭,后由进士踏上政治舞台。他于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进入内阁;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继高拱而为内阁首辅,直到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张居正在执政的十年间,为挽救明王朝统治的危机,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张居正的改革活动是一场激烈的尊法反儒的斗争。考察一下这场斗争,从中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了解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法斗争的特点和深入批林批孔都是有帮助的。张居正的著作《张太岳文集》,为我们探讨这个问题提供了较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